7月8号是高考的第二天,是很多孩子人生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点。
无数人都在祝福着每位高考学子,都能金榜题名,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是8日上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一高考考场内,却发生了考生撕毁同考场内其他两名考生的答题卡的丑陋一幕。
考完试,就有同考场的同学在网上爆料:
针对这件事,7月8日17时许,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普招处高考考务管理部门一名工作人员给出了回复:
「已经按照规定处理过了,已按程序上报处理。
另外根据新京报报道:
「涉事考点平顶山一中的校长胡彦军告诉记者,有两名考生的答题卡被他人撕毁。
根据招办的答复,这两名考生被允许延时填涂答题卡。」
看完这则新闻,心里有愤怒也有悲哀。
这个撕毁他人考卷的女孩,也经历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
她也一定知道高考对于考场内每个人的意义。
如果她因为个人问题不想继续考试,可以自己弃考。
如果有其他原因,可以通过合理途径解决。
但故意撕毁他人考卷,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之恶了。
不仅自己要放弃这场考试,也存心要拉上其他不相干的人一起,毁掉别人的人生。
这是典型的“我不好,你们也别想好”的心态。
回看这几年的新闻,会发现经常出现孩子因为成绩的原因,伤害同学以及自杀的案件。
这已经不是谴责某一个犯错的孩子,能够解决的。
而是我们整个社会、每个家庭,都需要重视起孩子的心理问题。
02
这件事让我想起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老师的一个演讲。
徐凯文老师不仅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精神科医生。
这几年一直在做关于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
他在演讲中说:
“我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
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你知道吗?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
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
徐凯文老师说的话题很沉重,但是他说的,也全部都是事实。
这几年,未成年的心理问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有些地区,甚至呈现几何增长。
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
希望他成绩好还是希望他幸福?
又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压抑?
03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讲中提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深层原因都是心理问题。
而这些心理问题大都源自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不得不说,背负了太多的负担,是孩子们心理问题的一大主因。
让孩子在学生时代,多学一些知识,督促孩子考取一所不错的高中,不错的大学,本没有什么错。
但是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却有优劣之分。
我的一位学长曾经说起过自己高中时候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在高中之前,都生活在一个小村子里面。
他是村子里最聪明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第一名。
家里也觉得他是读书的料,从不让他下到田地里面做农活。
反倒是他妹妹经常农忙的时候请假帮家里忙,还负责给一家人做饭。
中考结束,他很自然的考到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一切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改变了。
原本成绩拔尖的他,在县里强手如云的尖子班里,成绩只是中上等。
英语成绩更是平平,班级的英语老师似乎也不太喜欢他。
每次回家,父母也要提及考试成绩,并且拿成绩指着他的鼻子数落他,说他丢尽了全村的脸。
学长很想努力学习,但却越来越焦虑,越焦虑就越学不进去。
经常整夜整夜的失眠,经常一个人跟自己较劲。
他说自己太害怕成绩上不去了,太害怕对不起省吃俭用供他上学的父母了。
那时候看到成绩比他好的同学犯错或者考砸了,心里就特别高兴。
看到成绩比他好的同学在学习,心里开始难受。
甚至经常偷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的卷子,就是希望他们少做几套题,然后成绩变差。
好在学长最后自己调节了过来,如今也过的很好。
可是像学长这样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如果成绩不好就要被狠骂和羞辱的孩子还大有人在。
这些孩子面对着空前激烈的竞争,面对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却连父母都成为了把矛头指向自己的人。
他们没有太多的朋友可以倾诉、沟通,没有太多的渠道可以发泄。
无穷的压力,枯燥的学习生活和强烈的孤独感,最后非常容易压得孩子们冷漠孤僻,偏执扭曲。
04
如果说世界上谁是最爱孩子的人,一定是孩子的父母。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可是孩子的健康不仅仅体现在身体健壮上,更体现在积极乐观的心理上。
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才能让他们远离阴暗,走出负面情绪。
父母需要接纳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看倪萍主持的寻亲节目《等着我》,有一期的主人公让我印象很深刻。
他年近40,上台的时候拿着一个很老式的暖水瓶。
他说,当时走丢的时候很小。
只记到当年跟着姐姐一起拿着暖水瓶上楼,自己不小心把暖水瓶打破了。
心里特别害怕爸爸会打他,就一个人跑到火车站去,想找在火车站周围上班的妈妈,然后就被拐上了火车。
一边看节目一边在想,究竟是怎样严厉的父亲,能让一个孩子因为打破了一个暖瓶而吓成这样呢?
如今,这位父亲如果可以看到节目,又会是怎样的心疼和后悔呢?
经常有家长朋友说,明知道不该跟孩子发火,但是就是控制不住。
看到孩子犯错就会骂他甚至打他,之后想想也很后悔。
细想来,还有什么事儿比一个孩子闯祸犯错更理直气壮的呢?
他要成长,就必然要试错的。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跟孩子一起面对解决麻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而不是把孩子当成麻烦,训斥他和羞辱他。
毕竟孩子是血脉至亲而不是敌人,而孩子愉快的性格形成也得益于父母所创造的环境。
在幸福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成年后具有乐观性格的,要比在不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父母请别让孩子缺少爱抚和亲密接触
身边有位朋友,很少与父母联系也很少回家,每次聊起父母,语气中都充满冷漠。
她是家中的二女儿,上面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弟弟。
因为他们当地计划生育工作抓得比较严,所以她作为一个超生的孩子,从出生后就被送到亲戚家寄养。
她很渴望父母能够多陪陪自己,抱抱自己。
却从小就被告知,只能叫自己的爸爸妈妈为“大伯”“大伯母”。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她4岁的时候。
再回到父母身边,朋友便很难再跟父母亲密起来。
记忆中几乎没有跟父母牵手、拥抱、说说笑笑的片段。
因为传统观念和生活压力的关系,咱们国家的父母不太会像西方国家一样经常拥抱孩子,而是更看重给孩子提供的外在条件。
很多父母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减少对孩子的爱抚和亲密接触。
认为太多亲昵会不好意思,而且会减少父母的权威。
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在意父母对他的态度。
父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摸摸头,拍拍肩,给孩子一个拥抱,都能很好的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喜欢和在意的。
很少得到父母爱抚的孩子,则更容易自卑。
也更容易用尽余生去寻找童年缺失的安全感,心理自然也容易出现问题。
父母需要给孩子必要的指引
名满天下的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是个十足的孝子。
外界调侃他:敢于直面恐怖现场的人,却害怕母亲的生气。
李昌钰曾表示,母亲是他一生奋斗前进的榜样。
李昌钰的母亲王淑珍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
她一生共生育了13个孩子。
并在丈夫去世后,在异国他乡,靠着给别人做女佣,当保姆,把13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博士。
每个孩子都是自己领域中的翘楚。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李昌钰当年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不错。
王淑珍却对儿子说:
“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
但是王淑珍并没有采用打骂等方式来教育孩子,她就是不断的言传身教,经常跟孩子们说:
“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就有责任保护好和教育好孩子。
如果父母把孩子推给学校和社会,或者放任孩子在可以奋斗的年纪听天由命,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将是充满迷茫的。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
父母作为孩子最最宝贵的精神资源,需要在一些艰难的时刻跟孩子站在一起。
当孩子知道,在父母面前,不必恐惧也不必隐藏,孩子最可靠的疏导渠道才不至于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