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宏心理平台举办了第20期家庭动力面对面活动,
本期的主题是“女性个人成长”。
上午我们邀请广州市聆之心理中心创办人魏羽老师,与沈家宏老师来进行联合督导。本次团督个案是一位期望改善亲密关系的女性。
1.女性现状及困境
在东方文化下,女性多处于附属、被动的位置。
可能她们对于被动的这个部分都无法觉察,而停留在一味付出的状态,或者用自己的弱势去无意识地控制周围的亲密关系的状态中。
所以,这样就会发展成一些妈妈会抓着孩子的学习不放,或者对孩子要求无限高或宠溺的现象。
这同时也反映着作为女性的母亲,她的内在对自己的认可度是偏低的,对自己的主体性发展是压抑的,她把这部分潜移默化的转移到周围她认为可以实现的人身上。
2.女性力量
不管是因为个人成长主题、孩子问题或是亲密关系困惑,女性走进咨询室的比例都是非常大的。
咨询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动力在妈妈身上,所以女性其实是在推动我们成长,不仅是推动自己的成长,甚至推动了人类的成长。
可见,女性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3.探索之旅
有一类来访者在她们的成长中,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她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谁能跟她建立稳定的关系,她们该相信谁,她们甚至连自己都不相信,不相信自己是可以安心的跟一个人相处。
所以,在现实中她可能存在关系困扰。
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或者一个主体,在关系中被看见以及被理解,是来访者特别核心的问题,是咨询师工作的方向。
咨询室里,常出现来访者用平静的语言描述着让她们伤怀的事件,这是常说的“防御机制”。
当来访者的防御已经成为一个模式时,我们咨询师不是要拆除这个模式,让它消失。
防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来访者不受伤害,我们要和来访者一起去理解在这个模式背后她的需求是什么。
部分来访者表现在现实功能方面发展良好,但是她们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不敢轻易在他人面前表露出来。
所以,她们呈现出一种与内在不一致的样子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到最后真真假假甚至她们自己都分不清楚。
她们所呈现的这一部分是她们的“假我”,也称为“面具化的自我”。
她们期望自己内外一致,期望内在和现实一样好。
但是她们内心里知道自己不如外在表现的那般完美。
因此,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不敢深入,不敢与他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
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共同探索那个真实的自我,进行一场探索之旅。
4.咨访关系
我们用游泳比喻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
那么,咨询师要带着来访者往前游,当来访者害怕的时候,咨询师的安全感和力量要多出一些。
如果咨询师也会感到害怕,甚至比来访者还有害怕,那么则会很难能够帮助到来访者。
所以,咨询师要定期接受一定的督导、个人体验,这样才能带着来访者往前游得更远。
沈老师从连结原生家庭、咨访关系、咨询师的态度及创伤处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督导:
1.确定目标
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咨询师先确定好来访者的咨询目标是什么。
如,对于想改善亲密关系的女性来访者,她可能会存在与孩子、爱人、父母等多种亲密关系,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讨论确定其现在最期望改善的是和谁的亲密关系。
2.探索来访者和异性亲属的关系
假如一位女性来访者期望和男朋友建立一段稳定的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看看来访者在生活中除了和这个男人建立亲密关系之外,还和哪些男性建立亲密关系,如她父亲、外公、爷爷等等。
我们要和来访者一起探讨她和这些男人的关系,这样才能帮助她更好地看清楚和男朋友的关系。
3.从当下的咨访关系展开工作
在咨询中,我们看不到来访者在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具体是怎样的,我们只是听他们建构,听来访者讲述他们与父母的关系、老公的关系或孩子关系。
因此,如果我们直接和她的亲密关系工作会比较难。
但来访者的关系模式也会迁移到咨询室里通过咨访关系呈现,咨访关系是我们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看到的。
那么,咨询师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去连接支持来访者的亲密关系的建立,因为咨询关系也是一种亲密关系。
如果来访者可以在与咨询师的关系中感受到安全、获益,他们就会更有勇气与力量去经营现实的亲密关系。
这就是用关系疗愈关系。
4.咨询师对来访者态度是来访者自我成长的核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这些态度。
(2)自体心理学:镜映和抱持来访者的自恋和需要;
(3)合作取向:后现代咨询的理念更倾向于咨询师带着未知和来访者工作,把来访者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咨询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来访者合作。
合作取向认为来访者才是是他生命的专家,是理解自己问题的专家,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5.对来访者创伤的看见和处理
一个人如果背负了创伤,就很难看见自己,很难活出自己。
因为创伤会击碎一个人自我的完整感,他会被创伤困住,能做的只能是强迫性重复创伤的部分。
而只有处理了创伤之后,他才可以重新活出自我,才能对未来有一个全新的选择。
所以,咨询师对来访者自身创伤的处理很重要。
与此同时,咨询师协助来访者看到来自父母的创伤。
当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处理了来自父母的创伤,来访者才能在亲密关系中找到爱的感觉,真正的做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被标注很多角色和身份。
对于女性而言,在原生家庭里她首先是女儿;如果有兄弟姐妹的话,她就会拥有姐姐或妹妹的身份;结婚后她还会拥有妻子的身份;当有了孩子之后,她就成为了妈妈的角色。
与此同时,这些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给女性带来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要求,也会让她们遇到不同的困境。
根据沈家宏心理平台针对近几年来访者性别的统计,女性来访者占比数据达73%。
可见,面对困境女性更愿意走进咨询室中来获取帮助及成长。
女性的心理主题常涉及性别歧视、社交恐惧、产后抑郁、家庭暴力、寻找自我、完美主义、性创伤、婚姻破裂等等。
当女性经历上述主题的创伤时,可能会受到哪些影响?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又该如何干预这些主题的创伤呢?
对于女性来说,如果她的性别不是父母或其他重要抚养人所期待的,且父母或其他重要抚养人对待她的性别的态度也是消极的,那么伴随她来到世界的会是爸爸的忽略、妈妈的高期待高要求等。
那么,自然而然这个不被期待的女孩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同时还会承担妈妈的内疚和责备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性别歧视所带来的影响。
除了父母的态度,性别歧视可能会给女孩带来以下后果:
1.自我否定及自我价值低
由于父母他们想要是男孩,不是女孩,他们只承认男孩是他们的后代,而不承认女孩是他们的后代,所以这会带来父母会对女孩性别的否定。
而父母的否定在女孩这里慢慢演变为女性对自己的否定。
同时当父母否定女儿时,他们的爱和资源都不会向女儿倾斜,这样女性的自我价值就比较低,女性继续成长的空间也会比较小。
2.对男人敌意
当女孩看到父母的资源更愿意给到男孩时,偏袒男孩时,女性会将男孩视为竞争对手,觉得是男孩夺走了她本应享有的资源与权利,她们会想要战胜男性。
因为只有战胜男性,向父母证明女孩并不比男孩差时,她作为女孩的价值感才能出来,
在证明中,让父母,让自己,让男性看见自己的价值,看见自己的存在。
而女性挑战男性的这个部分会引起男性的压制,进而促使双方的敌意互增,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的与男性的竞争慢慢的会从原生家庭与哥哥弟弟的竞争,转移到与男同学男同事的竞争,转移到未来与丈夫,与儿子的竞争中。
女性对男性的竞争方式有很多,溺爱、控制,否认,弱化、贬低,不给对方参与家庭的空间等等很多都是竞争的结果,例如伏弟魔,妈宝男。
3.自我证明
女性往往会通过牺牲自己或和男性竞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通过与男孩竞争证明自己的价值前面已经讲过,那为什么会有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呢?
既然作为女孩我们无法满足父母的需要,无法得到认可,那如果作为女孩的我不断自我牺牲式的去辅助父母、扶持兄弟成人成家成才、结婚后通过扶持丈夫,抚养孩子,让他们成功成才,通过妻凭夫贵,母凭子贵,那我作为女孩的价值也间接得到了证明了。
4.男孩化
当女性不被肯定时,她们会期望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来获得更多的关爱,
例如变得像父母想要的男孩的样子来安抚父母,她可能把除性别器官以外的所有部分都变成男孩化,以此满足父母对男孩的期待。
我们可以看到,性别歧视给到女性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让女性一直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要证明给父母自己是优秀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这样,她们就一直走在追求被他人认可的路上。
那么作为女孩在这方面该如何和解呢?
●女性要在事实层面承认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无论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如何,我们像哥哥弟弟一样都是父母的后代。
●作为生命,我们和男孩一样有生命权,这是自然赋予的生命权,非任何人施舍而来。
●我们是女孩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性别,有权利做一个女孩。
●我们要认同自己女孩的性别和身份。
●我们要看到性别歧视的“施害者”,他们同时也是性别歧视的“受害者”,即父母曾经也是被重男轻女的对象。
生活中被寄养或送养的以女孩居多,可能因为姐妹太多被送养、或因为父母想要男孩而被送养等等。
这会给这部分孩子带来以下后果:
●被送养或寄养的孩子内在会产生被抛弃感,进而影响其安全感、信任感和价值感的建立;
●关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这会导致她们建立关系容易遇到困难。
被送养或寄养的孩子在关系里很矛盾,一方面她们渴望被爱,但同时她们又害怕被抛弃。
经营关系越深意味着投入越多,关系结束时便更痛苦,所以她们可能会时刻为分离而做准备。
●寄养的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会产生困难,她们没办法把爸爸爸妈妈当成自己心理上的父母亲,可能会将抚养她的人当成心理上的父母,比如爷爷奶奶。
这个部分会导致她们内在的忠诚冲突,从而给亲密关系的经营带来困难。
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这部分创伤所带来的影响?
●承认生物学上的父母,即我们是父母的孩子。
●感恩抚养父母,感谢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养育,比如爷爷奶奶。
●承认双重父母,我们有两个父母,生理上的是亲生父母、心理上的是养育父母。
●承认双重孩子,我们是他们的孩子。
●处理忠诚冲突,当我们回到父母亲身边,我们可能会感到是对抚养人的背叛,可能会用叛逆、对抗或问题行为来保住对心理上父母(如爷爷奶奶)的忠诚。
●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同时尊重和承认生理父母和心理父母。即使离开了心理父母,也同样可以保持对心理父母的爱;即使我们很爱心理父母,但同时也要对生理父母进行承认。
在女性任一心理主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寻找自我,以及女性对权力、权利的认识的重要性。
那么,权力和权利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权力(power)主要是指影响力、决定权。比如,两个人结婚组成一个家庭,某种程度上是两个家庭权力的竞争。
而权利(right)主要指向我们应得的利益部分。比如,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女性常忽略甚至放弃自己的权利,比如为了照顾家庭,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
我们需要去认识并行使自己的权力,维护属于自己的权利!
同时,我们在经营婚姻的过程中,也需要尊重丈夫的权力,保护丈夫的权利。
有的时候,我们会容易干涉丈夫的事情,替丈夫做决定。
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会觉得丈夫做的不对,担心他们会把孩子教坏。
而教育孩子是父亲的权利,他的权利你要尊重,除非父亲对孩子使用暴力时,是需要及时干预制止的。
女性的自我受到文化、父母、兄弟姐妹、成长经历等的综合影响。那么,女性该如何寻找自我呢?
●承认我们是父母的后代;
●承认女孩和男孩有同等的价值;
●男女平等。不平等往往容易带来越界,
比如我们会经常想改造父母亲、孩子、配偶等等;
●和父母、兄弟姐妹保持界限。
比如,当父母婚姻关系不好时,我们可能会去帮助那个我们认为是受害者的一方,很多情况下是妈妈,我们会站在妈妈一边帮助她,甚至与爸爸对抗。
或者,我们认为兄弟姐妹过得不如自己好,我们会给他们钱买房子,帮助他们的孩子上学,帮助孩子找工作等等。
其实,我们对兄弟姐妹没有责任和义务,虽然我们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但所谓的赡养义务并不是我们要为父母大包大揽,而是在他们没有办法做到的部分我们去给予支持。
如果我们对父母或兄弟姐妹的事情干涉太多,我们就失去了与他们的界限。
失去界限的结果是我们活不出自己,对方也活不出自己。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事,这不代表着我们对他们的求助是冷眼旁观的,如果他们主动求助,我们在自己的能力之内以及在他们的能力之外是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的。
●和丈夫孩子保持界限;
●经营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事务。
女性是新生命的孕育者、家庭的照顾者,她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作为女性的权利和权力,看见自己的力量,找到自我,在关系里成长。
同时,我们要看到作为生命本身,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作为人本身,我们都是值得被看见的;
作为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爱的。
如果想要感受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报名参加我们下一期的家庭动力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