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海都记者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泉州妇女儿童心理服务中心林锋老师以及台商区秀涂边防派出所的薛警官,一起来到小清家,试图了解这个家庭并走进这个13岁女孩的内心。
小清喜欢画画,她画了大树、草地和跳高杆
对话:“爸妈给我补过了生日,我觉得很公平”
小清住在泉州台商区东园镇锦峰村一简陋的石头房里。昨天下午,看到记者来了,小清先带大家参观了自己的房间,又搬出几个板凳让大家坐。
母亲王女士拿来几瓶饮料,小清分到的是冰糖雪梨。听说小清喜欢喝冰红茶,记者提出要和她交换,她直摇头,“没关系的,冰糖雪梨我也爱喝”。此时的小清和前天派出所里的她不大一样,她不再滔滔不绝,显得很有礼貌。
小清说,前天爸爸去派出所接她时,她本想趁着等公交车的工夫逃跑,“我爸爸脚好像在工地上受了伤,在流血,我就不忍心跑了。”小清告诉林老师,自己以前从没吃过生日蛋糕,但是妹妹每次生日都有。今年春节时,父母买了很多菜,还有一个蛋糕。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是小清知道是在为自己补过生日。“我很开心,这样我觉得公平。”
林老师说,聊天过程中,小清的思维清晰,对外界、对自我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只要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矫正的几率很大。但小清明显排斥一些关于“偷窃”的问题,暂时无法确定她是否存在“偷窃癖”。
专家:
童年陪伴很重要
打骂教育不可取
从两方的谈话中,林老师看出,小清的情绪创伤很可能来自幼年时被多处寄养的经历,以及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王女士认为,小清4岁后就已经回到自己身边,不该再出现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外公、姨妈也是很亲的人,难道会虐待她吗?”林老师反驳了这种意见。他介绍,孩子一周岁以前,是培养安全感的重要时期,亲人并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小清在4岁前换了3处寄养地,会产生认识混乱并形成心理创伤。幼年时的记忆会忘记,但当时的情绪和感受会留存,影响整个成长过程。
此外,小清父母存在“打骂”教育。“通过打骂,的确有些孩子会因为害怕而不再犯错,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恐惧。打骂后,一些孩子仍会犯错,并学会了更加隐蔽、更难控制的犯错,此时父母将更加抓狂。”昨天的聊天过程中,小清也提道,“昨天回来后,妈妈对我很好,没有打我没有骂我,我觉得生活挺美好的。”
建议:
多子女家庭
要照顾大孩子情绪
小清曾说,她觉得父母对她不公平。过年时爸爸给小清和妹妹分别买了两条裙子,妹妹要小清那条,王女士立刻命令小清把裙子让给妹妹。林老师说,不少多子女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宠爱年幼的,忽略年长的,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不公平感。
他建议,父母应该优先照顾大孩子,再带着大孩子一起照顾小孩子,这样不仅能让大孩子感觉自己被重视,还能培养大孩子的责任感。关于姐姐该不该让给妹妹心爱的裙子,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兄弟姐妹间要互帮互助,讲明底线,“再喜欢也不能抢、不能偷”。让他们明白,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这是物品所有者的权利。
林老师不建议小清太快返回学校或是进入社会。他认为,如果小清不改掉偷窃的行为,容易再次受到排斥。父母应该陪伴小清走过这段艰难的时期,当她改掉恶习,感到自己被接纳被信任时,才能再回归到正常生活。(海都记者喻兰田米通讯员吴绍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