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不必如此自责成长故事

作为一名长期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我有不少机会接触到出现心理困境的学生家长,也常常为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家长们提供建议。随着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不断了解与重视,家长们对维护孩子的心身健康更有意识,一些家长不再一昧回避孩子的心理困难;但也不乏一些家长还难以接受,甚至引发激烈的亲子冲突。

学校风景作者提供

家长们的过度反应

当一个一贯表现良好的“好孩子”,突然被学校通知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对家长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这时家长们对孩子的困难通常是束手无的,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而如果“好孩子”曾经带给家庭的荣耀越多,那“有问题”的孩子不仅会成为家庭的“耻辱”,也会让家长们担忧被别人指责做错了什么,或为自已没有养好孩子而深深自责。而一些耳熟能详的话语,例如“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都会进一步加深家长们的羞愧和自责,更加手足无措。

要承受这些强烈的情感并不容易,有时会让家长们感到不堪重负,在强烈的无助、羞愧或自责情绪驱使下,一些家长会无意识地将强烈的情绪投向外在,学校、孩子的朋友或喜欢的游戏,都会成为家长们愤怒指责的对象,甚至家长们会做出摔手机、砸电脑等过激行为。当家长们越是焦急地去寻找孩子问题的“罪魁祸首”,可能越会忽视孩子真正希望通过心理困难表达的深层诉求,错过深化亲子关系的时机,这无疑是令人痛心的。

风景作者提供

父母能力从何而来

那么如何让父母能够及时地识别孩子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并给予需要的帮助呢?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通常是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赞美和讴歌,似乎父母因生理上的养育者身份,就“神奇”地获得了抚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新手父母们如果没有从自已既往的成长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养育知识及技能,面对哭闹不休的孩子时,感到一筹莫展是正常的反应。而家长们越是认同那些对父母夸张和过于理想化的期待,就越容易在育儿的挫折中,感到无助和沮丧。

我曾在公交车上观察到一段对话。

一位8、9岁的儿子坐在座位上,父亲站在他身旁。

父亲问:“马上要考试了,你紧张吗?”

孩子转头和父亲对视:“有点紧张的”。

父亲的声音立即拔高:“你紧张?你紧张什么?”

儿子看了父亲几秒,转开头说:“哦,也没那么紧张。”

这位父亲无疑是关心孩子的,这点很值得赞赏。但他显然对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还准备不足。孩子也很“聪明”的知道家长们的能力,如果告诉父母自已的困难,父母无法处理,孩子不仅仍然得靠自已解决困难,还得“额外”地帮父母安抚他们的焦虑,大多时候孩子们会“聪明”而又无奈地选择不说出实情。

那这位父亲如何学会安抚自已孩子的情绪?

也许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已因孩子问题引发的焦虑、内疚、不安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先自行缓解了自身的部分情绪,才可能更有空间去处理孩子的需要,并减少让孩子“额外”负担自已情绪的可能。

父母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和养育孩子的技巧,本身就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通过一些心理科普书籍和课程,是较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但对育儿过程的这种投入,父母是否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父母不需要过多被指责

如果一对父母因为要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去大城市拼搏事业,把孩子很小就送出去寄养,孩子可能自小成绩极为优异,父母也很以孩子为傲。但如果孩子被寄养的体验不佳,又因太小而无法向父母表达,那青春期时孩子突然出现对生命的无意义感,父母一定是困惑不解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孩子的这种现象不难理解,但当父母对这类的知识储备不足时,自然很难做出对孩子心身发展有益的决择。而这种知识匮乏所导致的结果,无论对家庭和社会,代价都是沉重的。甚至当父母们知道自已行为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困境时,会非常内疚和自责。

当社会中出现一些青少年的消极事件,部分自媒体的报道,会将矛头指向原生家庭和父母,似乎是父母的冷漠、残暴、忽视,酿成了孩子的悲剧。但这里面可能无限放大了父母的养育责任,把父母角色放在一个道德的至高点去批判,而忽略了知识贮备、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忽略了孩子先天的个性基础。

一个人很难在自已未知的领域产生洞见。当一个家庭出现悲剧的时候,那些心灵受到重创的父母,不也很值得人们的一份悲悯之情?他们是真的想用那种冷漠、残暴、忽视的方式去对待自已的孩子,还是他们也不会用更有爱、温暖、关切的方式去对待自已的孩子?或者他们也未曾被这样对待过,所以他们无法在育儿的过程中,超越自身的限制去关爱自已的孩子?

理解父母的角色

正如一些父母奉行的“打击式教育”,父母的本意是通过指出孩子的不足,避免孩子过于骄傲、不思进取,帮助孩子发展出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但当孩子感受到过多的批评与羞辱,孩子是很难发展出应对困境的足够信心的。

同理,奉行“打击式教育”的父母,也许他们儿时也是被如此对待长大的,他们只是回避了自已遭受打击时的受伤体验,将这种方式合理化为一种“有效”的育儿方式。但当育儿受挫,尤其是孩子出现明显心理问题时,这种犯错误所引发的自责、内疚感受会再次激活,家长们为了避免这种体验,可能会将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外在社会或孩子自身,对他人感到很生气;也可能过度归因于自身的无能,感受到强烈的无助,从而对孩子的问题回避退缩。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当家长被自身情绪“淹没”时,都会让家长们进一步远离急需帮助的孩子。

作为父母,成人们工作繁忙,下班时早已身心疲倦,回到家还需教育与陪伴孩子,这时家长们要保持轻松而愉悦的状态、营造与孩子共处的和谐氛围、共同探讨孩子可能面对的压力,绝非易事。家长们常常感到困惑:小时候父母都不怎么管,我们也成长得好好的,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问题。

我遇到的许多家长,他们很关心孩子,也很愿意为孩子付出,但囿于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恐惧,在应对孩子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心理疾病时,会非常回避。家长们的这种不易,需要得到社会、他人更多的理解,更需要被家长自身所理解与包容。

所以,转变自身作为父母的角色定位,不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当作一场“灾难”,不把它看作是对自己养育成果的一种否定,而是试着对孩子出现的发展性的问题保持更正向、资源取向的解决方式,带领孩子一起找到应对困难的方法,会让家长们感受到更轻松和融洽的家庭氛围。

寻求专业的支持与帮助

如果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说,我觉得我数学不好,你给我买些习题集吧。家长们大多会感到很欣慰,觉得孩子懂事了,知道主动学习了。但当孩子跑来说,我最近喜欢上一个人,对他/她朝思暮想,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可能就会难倒一部分家长。

其实孩子能来主动求助,证明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但家长们可能对孩子的长大和可能出现的困扰还没做好准备。

如果家长说,你现在还小,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好好读书就行。这种偏权威式的回应方式,可能并不被现在的很多孩子接受。孩子对异性的喜欢不会因家长的否认而消失,他们只是选择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心门,独自去处理自已的困扰。但细想一下,如果是四五十岁、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家长们都觉得棘手的问题,留给十几岁的孩子去独自处理,他们有能力、有方法去妥善地解决吗?

当孩子有困难时,他们不能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那他们通过什么途径感受到家长的爱意?正如我们对孩子所学习的文化科目给予相当的尊重,极少有家长觉得自己有能力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家长们在不能有效帮助到孩子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其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必要的。

绝大多数家长是具有帮助孩子应对困难的能力。当家长们不过度陷入内疚与自责时,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孩子的心理困境,将改变问题的过程作为重构亲子关系的契机,也更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视作一种支持性的资源。当然,这个过程对大多家长和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家长通过积极学习、利用机会,寻找有效的资源,能在心理上更靠近孩子,与他们共同面对困境。家长们的这种言传身教,无疑是馈赠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爱心礼物。

(作者:王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李春波)工作室指导教师)

THE END
1.为什么寄养的孩子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寄养的孩子容易出问题?#心理亲子关系# #心理亲子关系# #论逆反心理# #只谈心理学3# #心理学那些事儿# #儿童心理学54# #正确的心理咨询# 来访者是一位19岁的男孩,他的童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远离父母,被放在亲戚家或寄读在学校。他的母亲是一位商人,父亲则在家中。这种生活环境使他的性格变得内向、不爱...https://www.meipian.cn/4vpyrpnn
2.暑假,家长和娃的“战争”开始了……有家长陪伴的假期远比培训班重要采访中,于鑫表示自己曾遇到过一个“框架内长大孩子”的案例。男孩名叫小C,幼儿园阶段寄宿,小学初中高中住校,孩子的自理能力为大家所羡慕。但在大学二年级时,小C却自称出现精神分裂,大脑中经常出现一些打斗场面,而且失眠,只要睡着就会做恶梦,最终他选择来进行心理咨询。“一个完全被寄养在学校的孩子,他缺失的不只是...https://m.dezhoudaily.com/p/1408062.html
1.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有能力爱自己和世界心理百科她是大家眼里的成功人士,私营业主,有房有车,经济无忧,感情生活却屡屡不顺。在咨询中得知,Z女士童年时,曾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直到上小学才接回父母身边。每一个人成年后,都会不由自主地重复早年的经历,这是潜意识在心灵深处的运作,就像是命运之手让人无法逃离它的掌控,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强迫性重复。https://www.hbiibe.edu.cn/xinlizixunshi/col/1480316903077/2019/07/01/1561951066821.html
2.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内容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孩子在出生后的第...https://dlfm.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10-09/14/26514/
3.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曾对400名遭受家暴的妻子研究,发现了家庭暴力具有周期性: 1. 关系紧张期:丈夫会贬低妻子,有控制倾向; 2. 暴力爆发期:殴打,矛盾剧烈; 3. 平静期:丈夫认错,和好如初。 从打人,到和好,如此循环往复。 很多可怜的妻子像刘女性一样,抱有对丈夫改邪归正的幻想。也出于对家庭和孩子的...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4.地震后对孩子心理治疗方法二、如何帮助孩子 据媒体所载,许多民间团体已经开始注意到灾区儿童的各项心理问题。有些团体将就地组织安亲班,也有些团体正在招募寄养家庭或成立临时孤儿收容所。以下提出一些灾后儿童心理障碍之基本现象,及处理原则。期望能对灾后现场之心理辅导工作有所帮助。 http://m.edu24ol.com/news/2013-4/201304220928079624.html
5.收养法相关条款未"配套"亲生父母难寻孩子新家难觅同时,他们的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陈珍霞清楚地记得,小华来到寄养家庭的第一周,没有开口说一句话,“需要什么就用手指一下,问她什么也不回答。”一周后,小华才断断续续开始和家人交流起来。 目前两个孩子都在读小学,一个四年级,一个三年级,老师们都觉得两个孩子聪明又懂事。 https://news.sina.cn/gn/2015-09-24/detail-ifxieynu2162147.d.html
6.孩子的心理降孩子的心理健康1 求知欲强。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00310220339_386309.html
7.家长的发言稿(15篇)四是家长自己要有平常心,就是对孩子的期望要切合实际,别把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压力会很大,会适得其反。在座有很多老板吧?当老板不容易啊,需要旺盛的精力,超强的交际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我都不具备,我怎么能要求孩子以后当老板呢?只有在座的老板们才有资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当老...https://www.cnfla.com/yanjianggao/2682725.html
8....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并提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父母,就利用经济上、肉体上、心理上尚无法自立的孩子来疗愈自己过往的心伤。这样,孩子不再是孩子,父母才是那个需要安慰的孩子,孩子是他父母的父母,照顾大人的情绪,这就是典型的“亲子角色颠倒”。因为身处弱势,孩子比起父母,更像是一个无力反抗的“布偶玩具”。布偶玩具不会向人提任何要求...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497812/
9.家长对孩子心理降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3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十分重视智力投资,让孩子参加特长班、速成班,渴望使孩子们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态立足社会。然而,却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乃至最后无法教育孩子时,就出现了抱怨、打骂、惩罚,产生“这孩子怎么啦”的困惑。原因很简单,孩子...https://www.ruiwen.com/xindetihui/5092974.html
10.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性格缺陷都有这些,性格孤僻已成为最大问题父母参考:父母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负责、关心他人的行为模范。 留守儿童长大后常常出现自卑感、情感闭塞和责任心淡薄等性格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心理辅导、提供良好的沟通环境,并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性格,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https://www.jiudunet.com/sg/show-139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