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影城突破10000家了,但我真的高兴不起来
作者/吕世明
编辑/山甲
好消息!好消息!
电影市场迎来了两个好消息:一是全国影城数量终于突破了10000家;二是10月4号内地票房已近突破500亿,比去年提前了47天,看来今年突破600亿指日可待。
10000家影城、50000块银幕,按照理论来说,中国电影市场的单日峰值已经有能力冲击15亿大关。但大部分院线和影城对此并不乐观,包括今年的国庆档,以及遥望即将到来的秋冬季和贺岁档,大家的日子可能过得并不算舒服。
国庆前夕,朋友圈有不少新晋影城的开业,同样在上个月月底,也有一些影城关门歇业,这并不魔幻,实际上目前内地已经开始进入了影城的一个瓶颈时期。
新影城越开越多固然是好事,但作为一个从业者,拍Sir和一些朋友真心高兴不起来。
一边开张、一边关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万家影城只靠数量堆砌,缺乏核心竞争力
国内的50000块银幕是如何的比例呢?传统的剧院、大影城已经都渐渐淘汰,大部分都是这三五年期间新建的“豪华顶级”配置。
而随着城乡人口的比例更倾向于城市靠拢,消费能力更强的95/00后也逐步也进入消费级市场,但与更大规模的市场相反的是,院线影城的发展模式,非常粗放。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和其他多个平台的综合数据,内地银幕数量在去年年底便突破了5万块,如果不算关停、歇业和转让的影城,我们影城数量其实早就该突破万家了。
同时,另外一个数据看起来也并不乐观,内地单块银幕的票房产出从2015年后便逐年下滑,看起来好像是拐点的2016年和市场出现起色的2017年,两年的实际对比也是2016年的情况更好。
这也解释了“粗放”,借由2015年的市场利好影响,在2017年银幕数量和新影城的急速扩张,对市场形成的是“平摊效果”。
近三四年期间,受到阶段性利好的不断影响、包括前期房地产发展、以及政策面的鼓励和扶持,内地影城的新建速度一直有较高的增长幅度,但受到统计样本数量庞大的因素的干扰,银幕数量和影城正常同比增幅是呈现下滑趋势。
即便如此,近些年,我们内地每年仍然会新增近千家影城和近万块银幕,在一二线甚至已经到了出门3公里必有影城的发展态势,并没有做到对影城建设的整体细化和更复杂的规划。
在一二线城市和地区,仍然有存在一些老旧影城的翻新重建工作,这会直接增加银幕数量,但不能体现影城数量的增加。这种改扩建方式,会有效的提升该影城的竞争力,但也会分割一些附近区域的影城观众。
这也说明,内地目前影城的新建仍然处于一种粗放增长的模式,大家对于未来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和规划,虽然每一家影城的新建和筹备都会有一个所谓长长的项目规划书,但事实上,此规划书只不过是在不同城市不同影城项目之间的复制和粘贴,达不到绝对的差异化,大多数影城的目的只有一个“极速变现”。
因此上,如果你被蒙着眼睛推到在一个城市商业广场的影城之中,你可能极难发现和区分这些影城的区别,同质化也成为目前影城的弊病。这也直接造成了影城本身缺乏足够强的核心竞争力,极容易被后期新建周边影城的设备优势和价格优惠抢去先机。
那么未来呢?
依此目前的趋势来看,今年的情况同样不会有改变,甚至单银幕的票房产出会更大幅度的下降,特别是在今年国庆档,受到缺乏绝对引领头部项目的影响,国庆档大部分影城的上座率都比去年和暑期档大幅度的下降。
除了爆米花可乐、还是爆米花可乐
单店盈利模式十年没变了
“说什么中国影城衍生品市场几个亿的,都是大忽悠,根本没有人买的”一位有着十几年的影城经理和一起拍电影(yiqipaidianying)透露。
进入院线化和实现多厅模式之后,影城的卖品才开始逐步兴盛起来,但十余年过去了,大家在电影院的卖品处,大概也只想买爆米花和可乐雪碧这些卖品。
其实并不是影城不想去开发其他的卖品,在一些韩系影城也会推广一些有特色的卖品,但实际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新卖品的对观众的吸引力都不强,甚至很多卖品再上架不久之后便要草草收场。
因为影城本身的卖品系统会存在一种统计方式,在通过数据接口上传到总部,一般会实行末位淘汰的机制,很多卖品在上架不久,得不到顾客的青睐和营业员的推广,自然会被淘汰。
同时,这两年影城在场地出租方面也同样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所有的项目和产品热度维系较低,极难有稳定的收益。同时影城也要避免这些项目和其本身业务产生冲突,这对于目前影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另外,看起来好像是火热的衍生品同样非常的尴尬,国产片的衍生品本身开发就是一个伪命题,在好莱坞衍生品的开发是和项目同步的,国内这方面目前几乎是空白。
影城似乎在衍生品方面只能去忽悠忽悠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去购买10元20元的喜羊羊或者光头强,这笔买卖虽然利润不错,但对于目前影城庞大的开销而言,只能是九牛一毛了。
老店的顾客有一个长久的培养周期况且如此,对于新店而言,这方面的情况只能加剧,不会有改善,即便新店会做卖品和衍生品的促销、折扣灯方面的贩售,但对于新店而言,先把顾客留住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卖品和衍生品贩售极难在前期打开缺口。
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新店还是老店,想在票房之外实现盈利都会在未来变得异常的困难。即便如此,新影城的筹建步伐也没有因此而停止。
小影城困难重重,大影城压力层层
影城自保指南
同时,从今年国庆档开始,票补的退潮也对很多想借助票补来在先期促销的影城是一个很致命的打击。
曾经有一个经历丰富的行业老炮儿说过,现在的行业整体态势的确不好,在影城最不景气的时候,甚至会把一些影城大厅的场地出租给义乌小商品大市场,极难想象电影院里面会售卖这些东西。
那么影城怎么做,才能在大潮中屹立不倒,渡过寒冬呢
1.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我们都知道目前影城的两大开支,一是场地租金,二是人工开支,场地方面如果不是院线和总部洽谈,直营影城方面其实可以尝试和物业业主方面商洽通过票房分账模式来签署协议,这是目前欧美和港台比较流行和合理的方式,当然这也需要双方彼此的信任和观念上的革新。
2.卖品、衍生品、场地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尝试
大家都在愁如何利用更多的渠道来增加电影院的额外收入,毕竟这部分收入是不需要和片方、院线参与分成的,收效甚微的原因是在于我们没有对顾客做更深入的了解。
从餐饮和其他服务行业我们会发现,区别于其他门店的特色往往是这些行业能够成为业内翘楚的主要原因,要么是我拥有你不曾有的特色,要么是适时根据顾客的口味调整产品项目,对于小门小店的影城尤其应该如此,一些大店他们的限制多多,小店则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多做调整和调度。
3.票补的替代品是更多特色的票务营销模式
从春节档的19.9到国庆档的均价30元+,门店的压力其实已经提升了,但没有票补的时候,内地观众的热情其实并不低,门店会员卡和团体票也有不错的销售渠道。
其实暗地里,片方和影城一直都有深度的增票营销方式,在票补退潮后,这部分资金和流水势必更多向此方向倾斜,如何利用好这部分的票务资源,将他们有效且准确的投递到观众、回馈给片方、滋养于自己是小门小户影城未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则。
影城突破10000家,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确是一个可以铭记的里程牌的大事记,但这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对于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并不会产生直接有效的提升,中国电影想有行业的整体升级不能仅仅去依赖终端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