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腹膜后肿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地医院明确告诉子女们,手术难度太大,风险极高,必须到上级医院诊治。于是子女们带着老太辗转南京和上海,打听找到了长海医院血管外科的曲乐丰教授。曲教授和其治疗小组的医生们仔细检查病人,认真研究影像学资料,在认真准备围手术期每一个细节的基础上,不但成功切除了蒋老太藏在体内二十多年的巨大肿瘤,而且将其重要的相邻组织,如肝、肾等完整保留。切除的肿瘤直径达22厘米,重量6.5斤,护士开玩笑说:“七十岁老太剖腹产出一个六斤半的婴儿。”术后蒋老太恢复很快,10天后拆线顺利出院。
腹膜后肿瘤是外科常见的隐匿性肿瘤之一,多数为良性,少部分为恶性。初始阶段症状往往不明显,或是不典型,患者常常忽略,以为是“老胃病”“老便秘”“老腰酸”等而不去医院检查治疗。直到肿瘤长到很大了,从肚皮表面都能很清楚地摸到肿块后才引起重视,这时往往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胰、肾等脏器都是常见的后腹膜肿瘤发生部位,甚至腹膜后的神经、血管、脂肪组织等都能发生肿瘤。腹膜后脏器位置较深,痛觉不敏感,很多腹膜后肿瘤被发现时已广泛侵犯,或与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纠缠”在一起,医学上称之为“行为恶性”,无法手术,给患者及家属造成终身遗憾。
所以,我们建议有异常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到医院仔细检查,尤其是那些容易轻视的症状,比如上腹胀满、顽固性呃逆、无痛性黄疸、消化不良、进行性腰酸、大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等,它们可能预示着腹部肿瘤的发生。另外,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吸烟、酗酒、长期便秘、消化不良等的老年人,应该每年查一次腹部B超或是CT,以全面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
对于确诊腹部肿瘤的患者,不要放弃希望。很多像蒋老太这样的患者,找到有经验的医生,经过细致的手术准备和术后精心治疗,有可能通过手术将肿瘤彻底切除而痊愈。但也不要病急乱投医,我们科经常见到一些已经做过五六次,甚至七次开腹手术的患者,这给手术造成相当的难度,患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更大了。
关键词超声诊断腹膜后肿瘤分析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48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23例,女25例,年龄1~76岁,平均39岁。采用GEVIVID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5.0MHz,要求空腹进行,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与内部回声,以及变动及深呼吸时肿瘤的活动度,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并观察有无胸腹腔积液。
结果
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恶性肿瘤83.3%(40/48),良性肿瘤16.7%(8/48)。显示本文资料中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分别为恶性淋巴瘤33.3%(16/48)和精原细胞瘤10.4%(5/48)。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病理良恶性诊断符合率高达83.3%(40/48),超声诊断对病理类型提示符合率41.7%(20/48)。
超声表现以及良恶性病灶之间的差异:超声表现多数为低回声、内部不均质、后方回声无改变、边界清晰但不规则、推压周围脏器或解剖结构、随呼吸的移动性消失,而对邻近脏器或结构的包绕较少发生。在良恶性病变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征象是:内部异质性、边界清晰程度、边界规则程度以及移动性。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病理良恶性鉴别诊断符合率为83.3%,因此超声应作为腹膜后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本文资料结果表明腹膜后肿瘤中恶性肿瘤居多数,占83.3%,与国外报道相似[1]。腹膜后恶性肿瘤多呈实质不均匀图像,本文仅仅27.5%表现为实质均质性回声,其中10例均为直径5cm以下的恶性淋巴瘤;40例恶性肿瘤中仅有4例因肿瘤体积巨大内部伴有坏死出血,见到部分灶状液性暗区,8例良性肿瘤中有3例呈巨大液性暗区,内壁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现象,3例呈混合回声型。上述声像表现与国内报道相似[2]。
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主要根据:内部不均质或异质性,边界清晰与不清晰,外形规则与不规则,以及移动性减弱或消失。其他征象,如回声类型、后方回声变化、推压等在良恶性病变之间有较大程度的重叠。部分病例定性仍有困难,由于没有边缘特征,不能评估是否向周围浸润,从而难以定性。所以当病变特征不典型时,则只能做出定位诊断。
参考文献
1TaqueuDP,CoitDG.Managementofprimaryandrecurrentsoft-tissuesarcomaoftheretroperitoneum.Annsurg,1990,212:51
2林礼务.现代超声临床诊断.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48-158
【关键词】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配合
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采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肿瘤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共收治肾上腺肿瘤病人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1~55岁,平均43岁,病程1~4年,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均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均符合该手术适应证,手术中医护配合顺利,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满意手术效果。
2手术适应证
一般认为,腹腔镜手术比较适合直径6cm的肿瘤表面血管丰富,操作和分离比较困难,同时,肿瘤瘤体较大,恶性可能性高,不宜实行腹腔镜手术。
3术前准备
3.1心理护理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患者对其了解少,顾虑较多。术前一天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共同入病房,向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的简要过程及优点,向病人解释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区别,解除其恐惧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2器械物品的准备术前一天要对腹腔镜操作系统做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前解决,以免影响手术进程。对腹腔镜摄像系统及超声刀系统作好调试,检查二氧化碳钢瓶的气体量及压力。准备常规开腹器械一套,腹腔镜器械一套,另自制水囊一个,方法:7号手套的中指套一只,放入剪有多个孔的14号单腔导尿管,用7号丝线将尿管与指套根部数道环绕扎紧固定,先做注水试验,确定无破漏后方可使用。
4术中配合
4.1巡回护士的配合(1)患者入室后,认真核对病变部位,并在病变部位对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正确摆放手术,在患者患侧肋部用软枕垫高45°,使肾隆出,健侧腰部用沙袋支撑,以防患者滑落,健侧上肢外展置于托手架上,垫胸下腋垫,踝部垫,两膝间垫,妥善固定导尿管。(2)接通所有机器电源及各种管道,测试好腹腔镜光源亮度和焦距,将显示器摆在手术床的一侧,主刀医师的对侧,调好角度,便于术者观看,检查二氧化碳钢瓶是否打开。(3)术中观察: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确保显像系统正常运作、清晰度,及时供给手术台所需物品。
5体会
(1)手术护士术前充分了解手术操作步骤,熟悉仪器性能、器械相互间的配套使用及拆装方法,做到快速准确传递器械。(2)本术式因切口小,部位深,术中使用电勾游离组织时为了防止裸露部位过长烧伤周边组织,需套上硅胶管,使前端露出5mm左右[3]。(3)为避免镜头上的热附气和凝固的炭化组织影响视野的清晰度,应在手术开始和手术视野不清时,用碘伏棉球擦拭摄像镜头,以提高视野清晰度。(4)建立气腹时,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调节压力,正常腹腔内压力
6小结
腹膜后腹腔镜下行肾上腺疾病的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切口较开放手术小且美观,感染少,恢复快等优点[6]。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成为肾上腺外科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是良性肾上腺肿瘤,已成为腹腔镜外科治疗的金标准手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腹腔镜治疗的原理,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步骤,更好地配合,完成现代腹腔镜手术。
1喻红玲,屈清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2-23.
2SmithCD,WeberCJ,AmersonJR,etal.Laparoscopicadrenaleclomy:newgoldstandard.WorldJSury,1999,23(4):389-396.
3高欣,邱剑光,菜育彬,等.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10:610-611.
4付秀荣.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配合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6(1):117-118.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护理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retroperitonealtumors,PRT),是指原发于膈平面至骨盆入口处腹膜后间隙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脏器的肿瘤以及源于他处的转移瘤[1]。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措施,但手术创面大,范围广,出血多,有的常联合多脏器切除,术后要求全面性、针对性、特异性护理。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腹膜后肿瘤31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38~71岁,恶性者22例,良性者9例。侵犯重要器官或大血管6例。
1.2治疗方法均进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中肿瘤完整切除者16例;肿瘤部分切除者4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行脏器联合切除者2例。
2结果
本组手术中无死亡。术中大出血6例,术后死于肿瘤远处转移、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出血2例、肠瘘1例、应激性溃疡2例、腹部切口感染3例、腹腔内感染5例。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全麻未清醒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常规吸氧24~48h,2~4L/min,氧饱和度保持在96%以上,每15~30min巡视患者一次,并记录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变化。注意保暖,保持四肢末梢循环良好。详细记录出入液量,根据补液量决定翰液的速度,尽可能在24h内补足所需液量。术后常规包扎腹带,以增加腹内压力,减轻腹腔血管扩张程度,3~5d病情平稳后解除腹带。
3.2腹膜后引流管的护理腹膜后肿瘤剥离后,创腔大,腹腔压力低,易渗血,形成凝血块,阻塞引流管腔,应经常抽吸、冲洗,以保持其通杨。随时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引流以采用双腔引流管接负压引流器效果较好,吸引压力2.65~4.0kPa即可。
3.4肠瘘腹膜后肿瘤手术联合脏器切除器官最常见的是肠,其次为肾、脾、输尿管等[2]。肠瘘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严密观察腹腔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腹腔引流液如混浊,甚至脓液状,提示腹腔内有感染发生,如引流液呈蛋花样,颜色偏黄,提示为大量胆汁胰液,为高位肠瘘。一旦肠瘘发生,要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腹腔双套管冲洗,以充分稀释引流溢出的肠液,减少肠液对瘘口周围组织的侵蚀,利于炎症、水肿消退,肉芽组织生长,从而促进瘘口愈合。
3.5应激性溃疡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特别是在大手术严重创伤和休克等情况下发生的急性上消化道黏膜损害,本组2例发生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术后保持胃管通畅,减少胃内物,防止腹胀以改善胃黏膜血运。密切观察胃液引流情况,如胃管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液,提示有胃出血。如发生术后应激性溃疡,及时报告并配合医生治疗,用冰盐水、肾上腺素等洗胃。同时使用制酸剂来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
3.6腹膜后感染腹膜后感染的临床表现依感染的部位而不同,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感染迹象。一旦感染确定,应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有脓肿形成可经腹膜后引流管冲洗或穿刺引流冲洗。本组病例术后出现腹膜后感染5例,均经及时处理得以控制并且顺利出院。
3.7健康教育PRT术后病理诊断无论是良性或恶性,术后2年内应定期(3~6个月)进行B超或CT复查,2年后可改为6~12个月复查1次,如有复发征象,应尽早再次手术探查。
【关键词】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特点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65
在泌尿外科中,因为腹膜后间隙属于非自然腔隙,解剖标志不明确,操作范围小,在腹膜后间隙内实施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大的难度[1]。随着对后腹膜腔间隙解剖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及临床技术的提升,当前已经可以有效完成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现选取本院18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对其手术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36.45±23.74)岁。13例功能性肿瘤,其中,5例嗜铬细胞瘤,4例醛固酮瘤,4例腺瘤;5例无功能性肿瘤,其中,4例腺瘤,1例重度皮质增生。肿瘤大小为16~54mm。术前评定肿瘤没有浸润以及侵犯的现象,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良性肾上腺肿瘤。
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0.5~1.0d,并对后腹膜腔引流液与颜色的变化情况准确记录。选择1~2剂皮质激素进行静脉注射,一定情况下可以对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密切监测。
3讨论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早期应选择良性肿瘤,与肿瘤的直径
加强对手术设计的优化,必须严格根据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腔静脉损伤大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3]。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气腹压力
[1]陈磊.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的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9):93-94.
[2]杨璐,高亮,陈勇吉,等.腹腔镜经腰腹联合途径行较大肾上腺肿瘤切除的临床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6(2):336-339.
[关键词]心理干预;脑膜瘤切除术;康复护理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在术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甚至中断治疗,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1]。本文主要分析心理干预在脑膜瘤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1年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欲行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经影像学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并跟踪观察;年龄37~58岁,平均(43.7±6.4)岁。观察组男16例,女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27例。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1.3观察指标
评定工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1.3.1康复中断率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心理护理后的术后康复治疗中断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3.2负面情绪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可以评测患者的焦虑情绪指数,从而从数据对比进行比较出两组间的差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是其体征并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心理护理主要对康复护理的患者通过行为或相互关系的影响,从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加速患者康复的康复方法。其目的旨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对手术的失败产生的焦虑、悲观和抑郁的情绪,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斗争中,帮助患者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本文主要分析心理干预在脑膜瘤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中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康复治疗的中断概率,减少康复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产生。
[参考文献]
[2]郑瑾,朴莹,孙田杰.癌症患者身心需要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6-138.
[3]李虹彦,孙晓红,刘靖.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脑膜瘤患者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6):280-281.
[4]童亚芳.护士对癌症患者抑郁症的认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8,10(1):35.
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一般采用局部手术、放射、冷冻、激光治疗等。早期局部切除可以获得根治,但中晚期肿瘤患者需要采用大范围切除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因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点,其修复不同于一般的创面修复,使手术变得非常困难。我院从2003年4月至2009年1月共完成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12例,其中采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及筋膜瓣修复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各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应用解剖
2病例资料
3结果
术后应用抗生素及血管扩张药物,2天后拔除引流条,14天拆线,皮瓣皮片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4年,见皮瓣皮片愈合良好,血运佳,色泽基本与周围皮肤相似,感觉存在,两点分别距1.5cm,眼睑闭合正常,供区浅感觉存在(图1,2)。
4讨论
随着环境因素的恶化及人类高龄化等原因,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目前治疗体表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早期的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甚至单纯放射治疗就可获得根治。对于中晚期的患者,为防止复发,手术切除的范围要求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术后常遗留局部组织的严重缺损,从而导致功能障碍,甚至畸形等问题,由于创面较大,在修复时较为困难,尤其是特殊部位的修复,所以因惧怕术后创面难以修复而切除不彻底,甚至肿瘤复发者时常发生。随着医学的发展,从根治性、微创、美学及功能等多方面考虑来设计手术方案,是当代外科的发展方向。从这一要求出发,面部创面因对修复后的特殊要求及周围组织的可利用情况,导致手术非常困难,同时,因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点,其修复不同于一般的创面修复,使手术变得更加困难。
1袁相斌,林子豪,刘麒.颞浅血管为蒂的组织瓣临床应用.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2:176.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5例,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MFH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7~82岁,其中大于50岁为17例,占68%;CT平扫肿瘤显示不规则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钙化3例,有分叶6例,小于10cm者9例,大于10cm者4例,边缘光整7例,侵犯周围组织9例,其中侵犯腰大肌3例、肾5例、肠系膜1例。有8例有明显的液化坏死。增强后肿瘤边界更清晰,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更明显,11例中至高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CT检查可作为主要诊断手段,能很好显示MFH肿块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肿瘤的定位及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以便于估计手术切除的难度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征象
1.1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7~82岁,其中大于50岁为17例,占68%。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因腰背部不适、腰背痛;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有2例患者排尿困难而就诊。
1.2设备和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螺旋CT行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10mm,无间隔连续扫描。
2.1病理形态学结果术后大体标本肿瘤边界不清,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伴有出血坏死或黏液变性。此种肿瘤的组织成分复杂,依据肿瘤中何种组织成分为主和发病率的多少的不同,将MFH分为五型,纤维型:由长梭形纤维细胞为主,又称为纤维型组织细胞瘤,此型最多见,本组13例;巨细胞型5例:肿瘤内出现较多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为特征;黏液型3例:肿瘤内有丰富的黏液成分;炎症型2例:肿瘤内有炎症或肉芽肿形成,也称为黄色瘤型或恶性黄色肉芽肿、黄色肉瘤以及炎性纤维组织细胞;血管瘤型2例:肿瘤内组织细胞间有出血、囊肿与血管瘤相似。2.2CT征象25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肿瘤显示不规则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钙化3例,有分叶6例,小于10cm者9例,大于10cm者4例,边缘光整7例,侵犯周围组织9例,其中侵犯腰大肌3例,肾5例,肠系膜1例。有8例有明显的液化坏死。增强后肿瘤边界更清晰,密度不均匀,坏死区更明显,11例中至高度强化,2例未见明显强化。
3.1发病特点及文献报道:MFH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之一,好发年龄为50~70岁,本组大于50岁有17例,占68%。1964年由O’brian和Stout首先描述[1],MFH多发于四肢,腹膜后少见。Coindte等对1240例软组织肉瘤统计分析,在50种软组织肉瘤病理分型类型中,最常见的就是MFH,占28%[2]。
3.2CT征象:CT检查能很好显示MFH肿块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肿瘤的定位及与主要大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以便于估计手术切除的难度以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本组病例中,6例显示为分叶状,5例呈类圆形;侵犯周围组织8例;CT定位准确率88%,其定位诊断依据为,肿块侵及腹膜后器官(肌肉、肾等);腹膜后器官明显受压移位、变形;邻近盆壁或腹膜后间界限不清或消失。由于MFH组织学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CT定性诊断困难,多依据手术及病理。
3.3鉴别诊断:MFH的CT表现需要与腹膜后其他软组织肿块鉴别,其中较常见的如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畸胎瘤等。马丽华[3]等认为,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与其位置走行有一定的关系,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肾上腺旁和髂腰肌旁;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大部分位于肾周围;淋巴瘤全部沿大血管走行周围生长。脂肪肉瘤CT扫描多可见到脂肪成分,是特征性诊断依据;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肿瘤内坏死区域较大;恶性畸胎瘤内成分复杂,常含有软组织及脂肪成分,并可见有结构的骨骼或牙齿样钙化。
[1]BrianJE,StoutAP.Mallgnantfibrousxanthomas[J].JCancer,1964,17(7):1445-1451
[2]ConindreJM,TerrierP,GuillouL,etal.Predictivevalueofgradeformetastasisdevelopmentinthemainhistologistypesofsofttissuesarcomas:astudaof1240patientsfromtheFrenchFederationofCamcercentersSarcomaGroup.Cancer[J],2001,91(10):1914-1926
[3]马丽华,宋朝晖,李洁,汪宁;腹膜后肿瘤CT诊断[J].肿瘤防治研究,2002,04:343-344
[4]吴天,张翔,姜毅,朱彤,叶兆祥,李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82-183
关键词:B超腹部误诊
2讨论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肾上腺切除
Retroperitoneal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foradrenaltumor(Reportof35cases)LEIBoSichuanProvincePanzhihuaPangangGeneralHospitalUrology,SichuanPanzhihua61702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icacyofretropetoneal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foradrenaltumor.Methods:Theclinicaldataof35patientswithadrenaltumorunderwentretropetoneal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fromJanuary2007toJune2011inourHospital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including25casesofadrenaladenoma,5casesofpheochromocytoma3caseofadrenalmyelolipoma,and2casesofadrenalcyst.Results:34caseswerecompletedsuccessfully,1casewastransittoopenoperation.Theoperationtimewas50-130minwithameanof85min;Thebloodlosswas20-250mlwithameanof45ml.Thepostoperativehospitalstaywas3-8dayswithameanof4.5days.Therewasnoneedofbloodtransfusionintra-andpostoperatively,Noseriouscomplicationsoccurred.Conclusion:RetroperitonealLaparoscopicadrenalectomyisaoperationmethodofminimalinvasive,safeandeffective,withtheadvantagesoflessbloodloss,fasterpostoperativerecoveryandshorterstayinhospital.
【Keywords】Retroperitoneallaparoseopy;Adrenaltumor;Adrenalectomy肾上腺肿瘤大多需要手术治疗,经腹膜后途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由于入路直接,腹腔干扰少,解剖关系清楚,在临床迅速推广应用。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经后腹腔镜切除的35例肾上腺肿瘤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1-63岁,平均45岁。左侧17例,右侧18例;瘤体直径0.9-6.3cm,平均3.2cm。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B超、CT等检查诊断为皮质腺瘤25例,嗜铬细胞瘤5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3例,肾上腺囊肿2例。
经后腹膜途径一般需要建立三个通道,直接进入手术视野,创伤小,而且没有腹腔脏器干扰。为避免气腹针盲目插入致肠管损伤的危险,我们主张用手指先进行腹膜后的分离,操作中基本没有肠管损伤发生,套管周围漏气现象也很少见。但经后腹膜途径也同时存在手术操作空间小,定位难、视野小的缺点,对于体型肥胖且肾周脂肪组织较多或手术操作较复杂的患者应谨慎选择[3]。另外,如果肾上腺肿瘤位于肾上腺内侧支或者比较靠近肾中极时,视野将会十分狭小,寻找、分离和摘除肿瘤操作会比较困难。本组1例皮脂腺瘤患者由于身材偏胖,且肿瘤靠近肾中极,被迫转为开放手术。
[1]关超,谷明利,方,等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35例临床应用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