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具体可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那么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正常的幼儿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将儿童的平均智商(IQ)定为100分,IQ在140以上的成为天才,IQ低于70的可能存在智力低下问题。
2、情绪稳定愉快
3、人际关系和谐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与现实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虽然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较差,但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他们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心理不健康的幼儿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4、行为统一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一个人的行为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
5、性格乐观开朗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中。性格良好反应了人格的健全与统一。
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个性方面常表现出: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等特点。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等。
6、自我意识良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在性格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幼儿在语言中出现“我”时,就可以说他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标志)
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幼儿,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观念占优势,对自己表现出自爱、自尊,并拥有自豪感;对他人则表现出友善、同情、尊敬和信任。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许多遗传病都存在智力缺陷。
2、胎内环境。不良的胎内环境造成的某些素质缺陷可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
3、脑损伤或疾病。分娩中的脑损伤、脑外伤及脑瘤、传染性脑疾病等使脑细胞受损。
4、生长发育迟缓。发育过于迟缓,水平过低,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
1、气质与性格。托马斯等把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兴奋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更易产生攻击行为、焦虑、敌意等。
2、需要与动机。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问题行为。动机冲突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
3、情绪。消极情绪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和障碍。焦虑和恐惧影响比较明显。
4、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社会因素
1、家庭
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有着消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氛围,儿童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容易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不讲礼貌。父母吵闹——行为紊乱、夜惊、梦魇、遗尿症。
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往往从父母那里模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不合理、不正确,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2、托幼机构
3、社会生活环境
居住在高层住宅或单元楼的儿童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看电视过多的儿童交往能力普遍较差,孤独、沉默,自我中心,学到侵犯性行为。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三、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应对策略
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以下8种:
(一)情绪障碍。表现为:分离焦虑、儿童期恐惧、屏气发作、暴怒发作胆怯、退缩、自卑、敏感等。
(二)睡眠障碍。表现为:夜惊、梦魇
(三)进食障碍。表现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
(四)排泄障碍。表现为:遗尿症。
(五)言语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口吃。
(六)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性、说谎。
(七)神经性习惯表现为: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阴部摩擦。
(八)其它心理障碍表现为:多动症、选择性缄默。
(一)儿童多动症
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碍。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国外资料报告患病率为5%~10%。国内也认为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占全体小学生1%~10%,男孩远较女孩多。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介绍几个多动症的测试方法
1、翻手试验
令儿童将双手并置于桌上,掌心向下,拇指置于掌心,其余四指并拢,然后把双手都翻过来,就这样限定在原位反复翻动双手,并渐渐加快速度,观察儿童肘部摆动的幅度、双手翻动时的姿势及双手手指是否保持并拢等。肘部摆动幅度超过一个肘部的宽度,且翻手姿势笨拙、不协调者为阳性。
2、指鼻试验
令儿童用左手食指指自己的鼻尖,睁着眼睛做5次,然后闭上眼睛再指5次,然后换右手食指指鼻,同样是睁眼和闭眼各指5次。观察儿童指鼻动作的协调性和速度,动作过重、笨拙、偏离距离大则提示多动症的可能。
3、点指试验
令儿童一手握拳,另一只手用拇指依次接触其它四指的指端,可按照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顺序,重复3~4遍,然后换另一只手重复上述动作。观察儿童点指动作的协调性及点指速度,如动作不协调或不能快速灵活地进行,即为阳性,提示多动症的可能。
多动症的矫正
如果不进行矫正和治疗,多动症儿童在学习方面,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些难以完成义务教育。在个性方面,常以说谎吹牛、怪动作、违拗对抗等来平衡自己的心态。成人以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能,对学习工作不认真,任性冲动,人际关系不好,加上有些坏习惯很难适应社会,也不受社会欢迎,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人格被扭曲,容易走上歧途。
多动症儿童长大后,近一半儿童的多动现象会消失,但半数以上多动症儿童的一些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可持续长久。青年时可表现为学业荒废,社会适应不良,情感幼稚,互相斗殴;成年时出现焦虑,自尊性差,人格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成就,社会经济状况不良。故必须进行治疗,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1.补锌治疗
多动症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孩子体内血铅含量过高。补锌硒,可以帮助降低体内铅的含量。微量元素锌硒可以拮抗重金属元素,平时多吃含锌、硒丰富的食品,如鱼、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鸡蛋、大蒜等可以达到有效补锌排铅,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目的。
2.认知行为治疗
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和侵略行为有效。
3.药物治疗
4.物理治疗
于药物,具有无副作用、无依赖性、疗效显著的特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这种物理疗法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
5.精神治疗
药物治疗是对症的。动作过多往往经药物治疗而得到控制。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对患儿的不良行为及违法举动要正面地给以纪律教育,多予启发和鼓励。遇到行为治疗有成绩时给予奖励,不应在精神上施加压力,更不能现骂或体罚。对有不良习惯和学习困难的患儿,应多给具体指导,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断增强信心。药物有效,但药物与教育、行为上的指导相结合更为有效。
6.推拿治疗
7.运动疗法
此方案是直接针对造成学习困难的问题根源——小脑发育迟缓,以运动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脑部管理阅读、书写、注意力、动作协调等特定区域的效率,而且一旦改善后,就不会退步。这种脑部生理特性改变的可能性,称为“脑神经细胞的可塑性”。
(1)滑板游戏由一块木板和四个轮子组成的滑板,可向任何方向自由转动,让幼儿俯卧在滑板上,当滑板滑过地板或滑向斜坡时,利用身体来对抗阻力。滑板运动促成的感觉刺激和运动反应是幼儿的坐下或站立时所不能达到的。做完滑板运动后,幼儿通常感到心神集中。
(2)平衡木站立、爬行、走动在老师的保护下,让幼儿在平衡木上站立,向前爬行,来回走动,重复数次。
(3)木马旋转幼儿坐在木马上,由老师转动木马,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六圈,逆时针方向旋转六圈,交替重复数次。
(4)爬楼梯让幼儿小跑上楼(三层楼为宜),然后走下来,反复多次。
(5)滚圆桶准备一个大圆桶,让幼儿爬在桶内,老师慢慢向前滚圆桶,弱智儿童为保持自己身体平衡而不停地爬动。
(6)跳蹦床让幼儿在蹦床上跳跃,20分钟左右。
(7)袋鼠跳让幼儿站在布袋内半蹲着,双脚合拢,像袋鼠一样一步一步地向前跳动,重复多次。
(8)滚轮胎让幼儿在1米宽的跑道上滚轮胎,控制轮胎不能滚出道路外。
(二)儿童攻击行为
行为表现: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治疗方法:
1、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体会角色,宣泄情绪,表达愿望。
2、模仿游戏:主要通过模仿活动,矫正和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培养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具体方法:让幼儿站在落地镜前,跟着老师做一些规定动作。如“将双臂伸展,前方,上方,旋转”等等。
3、画画游戏:目的是帮助幼儿利用实物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幼儿用手指画画,在他能有意识地控制动作(这是很重要的改变)后,用手掌涂色。当他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动作时,让他练习在画板上画画。
4、象征性游戏:利用小型玩具做一些短小而带有情节的象征性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自我约束。
5、规则游戏:打弹子、玩扑克牌、下棋、投球等游戏,都有竞赛的性质和固定的规则,让幼儿做这些游戏是为了提高他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觉性。
(三)情绪障碍:胆怯
案例:小祥动作比较慢,也不太会读书,什么都跟不上大家。看大大家都玩地这么快乐,好想和大家在一起,但是又怕被排斥,于是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中。
原因:浅析造成孩子胆子小的影响因素,父母的原因很大:
1、家长的处事态度和风格对孩子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或者太过溺爱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任何事。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是正确引导,过度处罚和打骂孩子,让孩子因怕犯错误而胆小怕事,造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性格,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勇气。
3、孩子朋友圈子及周围成长环境的影响
4、家长对孩子从小到大设定的各种活动的参与情况太少。
干预策略
1、提前预防
孩子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对于认生的孩子,妈妈可以从孩子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孩子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孩子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孩子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提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孩子和陌生人交往
注意的是,在解决孩子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孩子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孩子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孩子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孩子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孩子,并且不管孩子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孩子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4、尝试投孩子所好
一般孩子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孩子,因此,让孩子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当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客时,父母可让孩子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孩子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孩子的喜好来扩展孩子的社交圈子。
5、找机会发挥孩子强势
平时多观察孩子,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培养孩子特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孩子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
6、培养孩子安全感
7、切忌溺爱孩子
溺爱的孩子很多会胆小。比如看见孩子正爬向床边,不要表现得过于吃惊;孩子磕碰了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孩子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让孩子自己拿等等。多数孩子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孩子多半就会变得比较胆小。过分认生就是这种养育方式造成的后果之一。
8、交往的方式要得当
孩子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带着孩子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孩子对方是谁。等到孩子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摸摸孩子甚至抱抱孩子,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孩子交给“陌生人”抱,以免强化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反而让他更为害怕。
情绪障碍:退缩行为
【案例】:萌萌,5岁,女,上幼儿园中班。初到幼儿园时长得瘦小、单薄、楚楚可怜,吃饭很少。她从来不与别的小朋友相处,胆子特别小,从来也不大声说话。老师给她安排座位她不坐,给她玩具她不要,就是哭着抱着自己的小书包,独自一人站在教室的角落里。直到一个月后,她才勉强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但很少讲话,显得格格不入。
【行为表现】: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完成了对哈尔滨市1200名托幼园所儿童的心理行为调查。结果发现,社会退缩问题占12.9%。
【形成原因】
(1)先天适应能力差。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若勉强去适应,适应过程很难而缓慢,平时也不爱活动。
(2)后天抚养教育不当。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其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幼儿园。
(3)遭受心理创伤。在遭受某些重大的精神刺激后产生心理创伤,从而产生退缩行为。
【辅导策略】
(1)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5)对于经过上述辅导而效果不理想的孩子,需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
(五)进食障碍:厌食
儿童的厌食症除了一些生理原因,如体内缺乏某种元素、胃酸分泌减少和各种疾病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失去母爱、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或家长教养方式不得当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这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被称为神经性厌食。
除此之外,家长对孩子的不当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厌食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进餐时的气氛往往会影响他们的食欲。气氛愉快则食欲好;气氛不佳,则食欲不振。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别的地方反而吃得很好的原因。母亲在孩子吃饭时横加干涉,是破坏愉快气氛的重要原因,干涉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命令型——“吃呀,吃呀”。2.恳求型——“再吃点儿吧”。3.说教型——“吃饭要有吃相”。4.催逼型——“快吃,快吃”。5.威胁型——“不吃就不让你玩”。另外,有些家长纵容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边玩,这样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专心吃饭。
其次,成人不要喂孩子吃饭,并且不给孩子吃零食。有的孩子在大家吃饭时玩,不好好吃,大人吃完了还要喂他,久而久之,养成了吃饭拖拉的习惯。家长应该在别人都吃完,而孩子吃不下时,不要硬逼他吃下去,而是把他的饭收起来,并告诉他:“我想你现在不饿.先把饭菜放在碗橱里,你什么时候饿了就自己拿出来吃。”此后,大人也不要经常问他饿不饿,如果孩子真饿了必然会要求吃东西的,这时,不要给他吃零食,而是给他吃自己未吃完的饭菜。
第三,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可以冷淡他,不满足他的其他要求。如果孩子发脾气、哭闹,家长不要去哄他,而是走开不理,让他逐渐知道,不好好吃饭不能得到大人的注意和关怀,而好好吃饭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慢慢地,他就养成了好的进食习惯。
第四,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要一致,尤其是老年人,不要迁就孩子,否则各执一词,无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第五,对于孩子不爱吃饭的行为,不要哄骗许诺,也不要威胁,这样越发使孩子将吃饭当作有利武器。大人可以对孩子采取“饥饿疗法”,他不想吃,就不让他吃,等他饿了,则会吃平时不爱吃的饭菜。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会因此而饿坏了身体,身体内部的需求因人而异,也会自动调节,不要把孩子当成机器,只要生理上一切正常.至于比其他孩子吃得少一点儿也没有关系。
第六,家长做饭要注意营养搭配和吸引力。同样是面食,如果每天都吃疙瘩汤,孩子当然不爱吃,可以做成面条、面片、面鱼儿等等,孩子就会感兴趣。配菜时,家长不要把大鱼大肉都堆在一起,而是有荤有素,搭配得当。否则孩子对于营养的摄取也不平衡。
第七,要让孩子多活动,运动可以帮助消化,消化得好,吃饭才香。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做体力活动。
(六)不良习惯:吮吸手指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幼儿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幼儿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子。”
(3)让他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持。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有些家长可能会想:小孩子天真烂漫,不会有心理问题。其实,由于受到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儿童期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至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2%左右。因此家长有必要了解有关常见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儿童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研究发现,有些成年时期罹患心性疾病多是其幼年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重视与满足所致,所以幼儿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同样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为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