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自闭症研究成果登顶级期刊:或将带来治疗手段革新

自闭症患者常被唤作“星星的孩子”,在漆黑夜空里独自闪烁,而近日中国基础医学领域的一项新发现为这片夜空带来了光亮。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一种特定式样的脑电波异常导致自闭症模型小鼠出现社交障碍,在成年期通过操纵该皮质的特定类型神经元可恢复这种脑电波并克服社交障碍。而这一发现可能还适用于其他自闭症模型,并且提示了成年期治疗自闭症的可行性,或为人类自闭症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罗建红教授卢绍庆图在罗建红看来,如果作为核心症状的社交缺陷能够得到改善,可能还会对自闭症儿童智力和语言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这项成果目前仍处于基础医学研究领域,临床运用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罗建红教授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长期来看,我认为自闭症是可治疗的。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只有进一步了解疾病,才能找到治疗的路径。把自闭症从一个不可治的疾病变成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我相信这是我们和患者家庭共同的梦想。”

至今无有效治疗方法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先天性的严重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不小比例还伴有智力障碍,近年来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

2月26日,浙大基础医学系神经科学研究所罗建红教授介绍,目前自闭症全球发病率约有1%,平均诊断年龄在4岁左右,致病因素中七八成由遗传导致,而自闭症致残率高且伴随终身,可临床上行为训练和康复方式效果不确定,至今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3月2日,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神经元》上线了罗建红教授团队这项关于自闭症小鼠模型社交行为的研究,题为“GammaOscillationDysfunctioninmPFCLeadstoSocialDeficitsinNeuroligin3R451CKnockinMice”。该项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曹蔚和林燊,共同通讯作者是罗建红教授和许均瑜副教授。

在这项为期四年半的研究工作中,团队通过实验得出了5项新结论:首先,发现小鼠前额叶皮层与社交行为有关;第二,发现NL3自闭症与前额叶皮层中的PV神经元异常有关;第三,发现PV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导致低频gamma振荡波异常;第四,发现自闭症前额叶神经元神经编码功能缺陷;最后,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操纵验证PV神经元与gamma振荡及社交缺陷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找到了导致自闭症模型小鼠出现社交障碍的特定脑区和特定类型神经元。

近日,该科研团队向澎湃新闻展示了一张以中国剪纸风格呈现的自闭症模型小鼠光遗传治疗前后的状态对比图。图片左边的两只小鼠在社交时由于脑电波异常不能顺利交流,所以显得失落惊慌。但接受了特定频率的光遗传刺激治疗后,右侧的小鼠们开始载歌载舞。

小鼠治疗前后卡通图课题组供图许均瑜副教授解释,“左边背景的音符代表了mPFC中的脑电波振荡,排列比较紊乱,导致小鼠没有正常的社交律动,而右边的音符强调了theta-gamma节律,在这样的振荡下,小鼠才有正常的活跃社交。”

用“信息密钥”打开“社交律动”

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显示,近30种核心基因的改变可能导致自闭症,并且这些基因的功能多与突触(注:作为神经元之间通讯的功能性结构,构建了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神经网络)的功能有关。

罗建红解释:“神经连接素(NL)是一种把突触前后结构更好‘粘’在一起的蛋白质分子,它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得以正常进行。已知神经连接素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自闭症,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是从NL3基因突变的自闭症小鼠模型开始。”

KI小鼠在第三个阶段没有表现出对新加入的陌生鼠2的偏好性,即社交趋新缺陷。课题组供图课题组假设小鼠在进行社交时,大脑某个部位的神经元会发出社交活动的指令。通过分子痕迹的回溯及比较正常小鼠与自闭症小鼠的差异,课题组发现在社交时自闭症小鼠前额叶皮层存在异常。(注:特定行为由脑内特定的神经元活动所支配,神经元活动后细胞内会留下特定的标志物,科学家可以通过追踪这些标志物并建立与特定行为的关联)。

左图:三厢行为学和分子痕迹检测的实验设计图。右图:社交趋新组中WT和KI小鼠mPFC各亚脑区的分子痕迹。课题组供图前额叶组织主要有两种神经元类型:具有兴奋性的主神经元和具有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元,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功能网络。课题组发现是一种表达小清蛋白(PV)的神经元(注:PV神经元是一类代表性的抑制性神经元,代表了高代谢和高电活动的亚群,分布较广泛,该神经元是低频gamma振荡脑电波的细胞基础)出现了问题。

“低频gamma振荡的产生,往往提示局部PV神经元群体性同步化放电。”罗建红表示,“由此,课题组得出结论,当PV神经元出现异常时,小鼠神经元放电发生紊乱,gamma频段振荡受损,进而引起小鼠社交行为异常。”

值得一提是,在这一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只有合适频率组合刺激PV细胞才能有效恢复社交功能,进一步验证了前额叶皮层和PV神经元调控小鼠的社交行为。

在前额叶皮层PV神经元中注射表达光敏感通道病毒,并埋入光纤,待小鼠恢复后做结合光遗传的三厢社交实验。课题组供图动物研究能否推论到人类?

罗建红团队表示,通过前述的发现提示,可以通过精准调控特定神经元的活性来治疗自闭症,且由于实验模型鼠已经成年,该手段对于成年的自闭症动物仍可具有治疗效果。

那么,课题组来自小鼠的自闭症治疗发现是否可以推论到人类中呢?

该团队表示,如果人类自闭症有相似的机制,那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干预靶点,可以通过物理或药物手段提高人的前额叶PV神经元功能,以重建前额叶低频振荡,达到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社交能力的目的。

罗建红告诉澎湃新闻,接下来团队准备进一步阐明细胞缺陷的分子机制。“这很重要。因为选择物理治疗所受局限非常大。如果能从分子层面找到治病机制,就能找到一种新的药物靶点,通过药物去提高细胞功能,最终实现改善一个孩子的社交行为的目的,这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而如果作为核心症状的社交缺陷能够得到改善,在罗建红看来,可能还会对自闭症儿童智力和语言发育具有积极意义。“神经发育的每个窗口期都是错过了就不可逆转。若能通过研究的突破更早地把自闭症患者筛查出来,让患者能更早地建立社交,我预期,也将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远离智力障碍。”

不过,这项成果目前仍处于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罗建红表示,临床运用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不过中长期来看,我认为自闭症是可治疗的。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只有进一步了解疾病,才能找到治疗的路径。把自闭症从一个不可治的疾病变成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我相信这是我们和患者家庭共同的梦想。”

THE END
1.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评估表20240210221022.docx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评估表.docx,《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试行) - 学年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月 日康复机构: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 制 河北省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中心填写说明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试行)》应按照使用手册的 要求,每学年评估三次,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210/5003110033011104.shtm
2.头条文章图片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先前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自闭症的病理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与自闭症之间的因果关系。近日,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探讨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自闭症发病中的作用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深...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694060211241561
3.治疗自闭症的关系发展干预法包括()【简答题】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治疗副伤寒的首选药物是: A. 氯霉素 B. 四环素 C. 土霉素 D. 多西环素 E. 以上都不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最早记载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是 : A. 《伤寒杂病论》 ...https://www.shuashuati.com/ti/69a0bc8cb4e1435cb5e50dad70a41955.html?fm=bdbds4cc3c7ff35575ed893a0485ca4bcd960
4.父母在有毒环境下的暴露会增加子女患有儿童自闭症和多动症的风险背景:我们试图复制我们2015年的研究结果,将父母的化学不耐受与孩子患自闭症和/或多动症的风险联系起来。根据我们2021年发现的化学不耐受与肥大细胞之间的强烈关联,我们提出了对这种联系的解释。方法:在一项针对美国成年人的基于人群的调查中,我们使用国际验证的快速环境暴露和敏感性量表(QEESI)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和化学...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theses/356d2816-cc36-4144-9412-e2aea3d3aa05
1.小脑与社会认知(下)自闭症最新治疗研究突破2023在一个社交判断任务中,正常组激活了双侧小脑叶VII(Crus II),而自闭症组在社交条件下相对于性别判断显示出明显较少的小脑激活(双侧VI和VII)[278]。在一项表现没有在自闭症和正常组之间有差异的研究中,自闭症组在因果归因任务中显示出Crus I双侧的更大参与度,这可能反映了一种补偿机制[279]。这些发现表明,成功...https://blog.csdn.net/cc1609130201/article/details/132358045
2.什么是自闭症因果关系的教法?许多自闭症儿童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都有欠缺,那么,自闭症因果关系的教法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进行。 一、训练内容 家长或老师排列微笑、不开心及发怒的3张表情图卡。展示贴有上述情绪表情的骰子,让自闭症儿童掷骰子并从3张情绪情景卡中取一张相同表情的,如“小朋友不开心地按着肚子”而该卡背面有原因...https://www.asd-home.cn/wzdetail_38623.html
3.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使用手册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等为依据,参照香港协康会编制的《儿童发展评估量表》和 《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等,将心理评估、生态评估及功能性评估等评估方法进行整合, 采用观察、测试、访谈等方法,凭借一系列的评估材料对 0-6 岁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它广 泛发育障碍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康复需要进行评估,为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康...https://doc.mbalib.com/view/2087b3e0f2c30e648a3950f0a947826d.html
4.儿童孤独症研究12篇(全文)但高危因素与孤独症的因果关系是有争议的,有人指出高危因素并没有特异性,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有人认为高危因素可能通过增强早已存在的遗传易感性,使具有孤独症的个体易于发病;有人认为高危因素有时可使完全正常的胎儿直接发展成孤独症患者。但无论哪一种假设,都无可否认高危因素对孤独症发病的重要影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s8997e7.html
5.孤独症儿童家长必读估计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孤独症人士在一生中可能发生癫痫。一些被诊断出孤独症的儿童也被测试出精神发展迟滞。虽然我们对于孤独症的了解得比以前更多了,但是由于这些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显然与我们有异,目前的测试方法可能并不完全可靠。虽然孤独症并非是心理障碍,但绝不能忽视自闭症儿童的心理障碍。而且在对孩子...https://m.qanai.com/h-nd-72.html
6.Cell亮点:惊!肠道菌群或是自闭症发病与治疗的关键环节虽然早期研究已经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对肠道菌群与自闭症发病的因果关系缺少研究。考虑到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其发病受孕期影响较大,本研究选取自闭症患者和正常个体的肠道菌群移植入无菌小鼠肠道中,对本体及其后代小鼠的行为学特征及组织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携带有自闭症患者肠道菌...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1bbe16e41839
7.自闭症儿童家长指南(精选6篇)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但是很可惜,没得到任何证据数据的检验。自闭症的孩子确实比NT孩子有更多的消化系统症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两者到底有无因果关系并不清楚。再着说了,奶不喝,蛋不吃,馒头面条儿都不吃,我问你家娃吃啥?所以建议有消化系统问题的找专门的医生来处理相应的问题。尤其有注意戒食引起的营养健康问题。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tt2zwsg.html
8.自闭症和感知觉加工:避免感觉过载51CTO博客2018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中,拉杰什·卡娜(Rajesh Kana)博士、梅丽莎·赛伊(Melissa Thye)以及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UAB)卡娜(Kana)认知、大脑与自闭症实验室的其他成员发现:此前的研究经常关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感觉和社会特征,但主要将二者独立研究,而新的理论和实证证据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比之前认为的更加紧密...https://blog.51cto.com/u_15127566/2707738
9.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综述如上所述,执行功能缺陷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自闭症个体的刻板和重复性行为。执行功能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包括了大量的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实现新目标所需要的灵活性与调节性行为是必要的。WCC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假设关系较为明确。因为执行功能包括处理一定背景下的信息以获得整体信息,即中央统合;因此有理由认为,执...http://daodaoge.com/wenzhai/1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