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表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的一篇论文Historicallanguagerecordsrevealasurgeofcognitivedistortionsinrecentdecades中,一支研究团队假设,社会集体心理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语言使用的历史记录中。
他们调查了过去125年里超过1400多万本书中认知扭曲的文本标记的普遍性,观察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扭曲的文本激增,甚至超过了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近年的社会经济变化、新技术和社交媒体可能与认知扭曲的激增有关。
认知扭曲现象
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残疾负担的主因之一。
抑郁症与明显的、可识别的不良思维模式有关,导致人类处理信息过程的困难,即认知扭曲,个体用不准确和过度消极的方式来思考自己、未来和世界。
例如,当人们用消极的、绝对的术语(例如,“我是一个失败者”)给自己贴上标签时,抑郁症中的认知扭曲就会很容易出现。
他们难以接受“灰色地带”,可能会用极端的二分法谈论未来的事件(例如,“我的会议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或者对别人的心理状态做出毫无根据的假设(例如,“每个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认知扭曲的类型通常会进行一些细化的表现,比如“灾难化”、“二分法推理”、“否定积极因素”、“情感推理”、“算命”、“贴标签和贴错标签”、“放大和最小化”、“心理过滤”、“读心术”、“过度概括”、“个性化”和“应该陈述”。
这支研究团队分析了在过去125年里以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出版的1400多万本书(谷歌图书)中认知扭曲的文本标记的普遍性。
具体来说,团队成员正在研究数百个n-grams(n=1到5)序列的纵向流行度,以标注认知扭曲图式(CDS,CognitiveDistortionSchemata)。
这些图式是由一组CBT专家、计算语言学家和母语为双语的人设计的,并由一组CBT专家进行外部验证,以捕捉12种认知扭曲的表现。
CDSn-grams被设计成简短、明确、独立的语句,使用高频术语来表达特定认知扭曲类型的核心(如图1和SI附录,表S1-S3所示)。以三元模型(3-gram)举例,“Iama”语句中捕获了贴标签和贴错标签的认知扭曲,无论其上下文和所涉及的准确标签(“女士”、“可敬的人”、“失败者”等)是什么。
早期的研究表明,与随机样本相比,这些类似的n-grams在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中更为普遍。
三种语言的历史文本
团队对三个独特的地理和语言领域进行了分析,分别是:(1)美利坚合众国(美式英语)、(2)德语国家(德语)和(3)所有西班牙语国家(西班牙语)。
鉴于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既有共同之处(相同的字母表、共同的历史背景)又存在明显差异(作为第一语言仅限于特定的区域使用还是横跨几个大洲都作为官方语言),因此研究团队选择上述三者作为分析的焦点。
先前的研究表明,这反映出文化、语言和心理上的变化。
l英语(美国)、西班牙语和德语的趋势
从1978年开始,CDS的普遍性呈现加速增长趋势。这种加速似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78年到1999年的加速增长(其中CDS的普遍性超过了1910年代的水平),1999年到2007年之后实现更快增长,接着是2007年之后的加速增长,以及2010年可能稳定下来。
所谓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似乎与1999年后CDS普遍性的加速增长同时发生,而自2007年以来CDS流行率的加速增长似乎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和大衰退(GreatRecession)的开始同时发生。
目前的CDS普遍性比20世纪以来观察到的水平高出近两个标准差(1899年的峰值除外)。
这项分析也将西班牙语视为一种控制语言与英语和德语进行对照,因为它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即,这些数据包括所有西班牙语出版的书籍,包括西班牙(欧洲)和大部分拉丁美洲(N=1,658,438本书)。
在整个20世纪,西班牙CDS标记的普遍性保持相当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后略有上升,1929年出现了一个非常短暂的峰值,之后的近30年呈现降低趋势,1953年作为转折点出现上升态势,之后直到1984年水平似乎趋于稳定(图2-B)。然而,从1984年开始,团队观察到与英语相同的曲棍球棒模式(hockey-stickpattern):从1984年开始,上升趋势急剧加速,导致目前的CDS普遍性超过历史基线一个以上的标准差。这一趋势似乎在2008年加速了。
如图2-C所示,德语书籍的普遍性为CDS标记捕捉人群中重要压力时刻的能力提供了表面有效性,因为它们与德语国家(主要是德国和奥地利)特有的重大历史和地缘政治事件相匹配。区别于英语和西班牙的CDS,其流行水平在20世纪左右相对较低,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急剧上升,在1920年和1923年达到顶峰,与一战德国的战败和1923年的毁灭性经济衰退相一致。在魏玛共和国(WeimarRepublic)(1918-1933)的整个存续过程中,可以观察到CDS标记水平的下降。
然而,这一趋势在1932年被打断,此时认知扭曲水平急剧上升。这一时期面临着重大的社会动荡,经济斗争,魏玛共和国的结束,纳粹政权的出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二战期间,CDS的普遍性迅速上升,在德国战败后的1946年达到顶峰。随后,CDS普遍性急剧下降,并在20世纪50年代至2007年期间出现了平稳期,仅在1962年达到一个较小的峰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没有任何迹象表明CDS普遍性加速,正如观察到的英语和西班牙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全球大衰退开始之际,很明显观察到CDS普遍性几乎立即上升到比历史均值还高出近两个标准差的水平。
l随机选择n-grams的零模型
图中标注了影响这三个群体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929年的金融危机(“华尔街大崩盘”)、两次世界大战和始于2007年的大衰退。
近几十年来,英语(美国)、西班牙语和德语的CDS普遍性显著超过了这个零模型的水平。
l不同认知扭曲类型的趋势
在算命、过度概括、放大和最小化、读心术、贴标签和贴错标签等方面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可能是二分法推理,这深刻的反映出这些扭曲类型可能是导致整个20世纪CDS普遍性程度下降的原因(图2-A)。
结论
虽然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很有趣,但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在近30年来,三种语言的认知扭曲表达都在增加,导致了一种明显的曲棍球棒效应,充分表明了CDS普遍性的激增。
对已出版语言的大规模历史记录的可用性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这可能为定量研究重要的文化和语言动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同时承认在验证假设和测试基于这些数据的任何观察的因果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