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媒体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一味迎合受众需求,不能正确把关新闻报道,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中常有的现象,导致“标签化”报道泛滥。
这是新闻报道在时代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同时受众的文化素养也应提升,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应当发挥强有力的作用,阻止“标签化”报道发展的态势,媒体在报道中做到平衡化、专业化,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还报道对象一个公道,还受众一个真相。
关键词:标签化;刻板效应;理性选择
目录
引言……………1
一、新闻报道“标签化”概述…………………1
(一)“标签”、“标签化”……………………1
(二)新闻报道“标签化”…………………1
(三)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发展现状……2
(四)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类型……………2
二、新闻报道“标签化”愈演愈烈的原因……3
(一)传播学角度,由“刻板印象”所致……3
(二)经济学上理解为眼球效应驱使…………5
(三)哲学角度考虑,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的思维惯性…5
三、新闻报道“标签化”的负面效应…………6
(一)放大事实,失去新闻本真………………6
(二)部分报道形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7
(三)不负责任的标签化报道影响社会稳定…………………7
四、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理性选择…………7
(一)加强媒体媒介素养……………………8
(二)建立监督体系,创建良好媒体环境……9
(三)新闻报道过程中,注重平衡性报道…………………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不仅能够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获取新闻信息,更多的人选择以互联网为渠道摘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原因在相较传统媒介而言,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大限度的言论自由。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将自己心中所想一一表达出来,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匿名性。在新媒体传播越来越普遍的态势中,产生了与时代相对应的传播方式和形态,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中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不断碰撞中,给新闻报道对象贴“标签”成为新闻工作者竞相选择的报道方式。这种方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刻意引导他人忽略事件的真相,使不知真相的人完全被所贴“标签”蒙蔽双眼,失去自身本该有的独立判断。往往这种形式的报道让人们提起某一特定对象时,脑海中会即刻浮现出一个稳定不变的印象,这就是给报道对象贴上特定“标签”。
1新闻报道“标签化”概述
1.1“标签”、“标签化”
研究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首先需要将“标签”、“标签化”与之区分开来。
标签指的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1]
。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出现的词汇,指的是对事物额外加上的用以与其他事物区分,多用于归纳分类,特别突出识别作用的标识。
而“标签化”指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类,不能做到客观将其视为个体研究,在这一基础上并赋予人物或事物特殊含义
。
1.2新闻报道“标签化”
标签化”报道的概念,学术界学者们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在媒体行业中,为了使自己的报道更加有看头,给报道对象贴“标签”,被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有意或无意频繁使用。尤其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借用互联网信息传播便捷的优势,近年来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
”[2]王勇在《从标签策略看新闻生产的意识形态性》提出:在新闻报道中,给所报的事件、人物贴上人们熟知的,并形成思维定式或刻板印象的成见的事件、人物类别的标签
。[3]从现有的大量的案例中总结出“标签化”报道的基本特性。首先,这类报道不是没有先兆凭空出现,形成“标签化”之前,读者已经产生对此类人物或事件稳定不变的看法;其次,“标签化”报道,标题往往是将新闻中最具有吸引力或者说最有噱头的部分精炼化,方便加深读者对新闻“标签”的记忆;再者,“标签化”新闻一经报道,一定会在社会上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专业素养极差的媒体能够轻易的煽动不明真相的受众,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甚至威胁到正常的社会稳定。
1.3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媒体行业也在不断的变革,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和自媒体的广泛普及,致使各类媒体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原本考量新闻是否有报道的意义只取决于新闻线索的价值,但是媒体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竞争优势,因此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开始贴近公众的兴趣所在,观众的兴趣是媒体能否很好的发展下去的主要判断标准。
新闻是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新鲜是本质属性,及时、公开专属特征
。为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新鲜”,要求媒体寻找事件本身中最具有新闻性的角度对其报道。为满足受众“新鲜感”,报道者往往会摒弃新闻本真,新闻本应做到从客观角度出发,站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立场上,却因为迎合受众口味,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为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符合受众认知懒惰的思维习惯,报道者只顾让读者“眼前一亮”,满足受众一时的猎奇心理,全然不顾采访是否全面、材料是否足够,报道角度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没有真实性的新闻,有碍社会稳定发展。
“标签化”报道,发展速度非常,大到政府官员,小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标签化”报道涉及多种题材。
1.4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类型
信息化时代,“标签化”报道甚为盛行,报道内容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网络上出现的“标签化”新闻在数量上尤为客观,常见的“标签化”报道按照报道对象划分,分为人物“标签化”报道、事件“标签化”报道和地域“标签化”报道。
人物“标签化”报道,将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归纳,“标签化常常与在社会中容易引起亢奋的身份敏感群体有关
明朝士大夫王士性在《广志》中记载河南人朴质直爽,很少说话骗人
。事实上人们关于河南人的印象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这样的印象并不符合今天的河南形象,如今,“河南省道路救助基金服务项目一年内救助232人”,这样的优秀事迹数不胜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十分便利,人们不再会被穷困逼迫着做出有辱家乡的事情。
“对特定地域的社会问题报道不盲目跟风,选题要适宜得当
。”[5]
2新闻报道“标签化”愈演愈烈的原因
2.1传播学角度,由“刻板印象”所致
“刻板印象”,这个词最早是由传播学家李曼普在《舆论学》中提起,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形成的固定的、笼统的的看大和认知[6]
2010年“药家鑫”案,药家鑫驱车撞伤人后非但不送医救治还再刺八刀,导致被撞者死亡,逃逸途中再次撞伤行人,逃跑途中被抓获
之后,被公安机关释放,同年十月,药家鑫在父母陪同下主动投案
。这一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各家媒体相继做出反应,深圳商报使用“大学生8刀捅死服务员”为新闻标题,
广州日报使用“大学生刺死车祸伤者”,羊城晚报则使用“西安大学生撞人后捅死伤者”
。“大学生”近年来被树立成胆小懦弱、没有担当的形象,报道者先入为主使用“概念化”的手段来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定性。大学生群体的形象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每当出现关于大学生的新闻,总是能够轻易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如今大学生不再是曾经积极向上、博学多识的美好模样,反而是被打上了“素质极低”、“懦弱胆小”、“不求上进”的烙印。在“药家鑫”案出现后,不出意外地掀起了一阵探讨大学生群体的热潮,“药家鑫”案本就是一桩个案,但在媒体的不断哄炒下,“残暴杀人”又成为了大学生的新印记。药家鑫能在事件末端跟随父母主动投案,这就不能说明他没有承担错误的能力,酿成不可收拾的惨祸在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成长环境致使性格发生改变,但这不能普遍代表“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共性。
2.2经济学上理解为眼球效应驱使
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已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信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个世纪的报纸、电视、广播。距离不再是信息传递的障碍,仅仅需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便能够跨越千里之外迅速传递信息。智能化、全球化、开放化,是互联网的基本特性。
迈克尔.戈德海波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稀缺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
。媒介市场化的竞争,在面对海量信息、市场竞争残酷的环境下,以是否能够抓住读者眼球为一大指标,使媒体把关者在选取新闻选题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按照新闻职业准则来操作,把关者必须考虑新闻报道以怎么样的形式出现能够最大化的吸引受众。
“依靠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获得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
从经济学上认为,新闻报道“标签化”,原因在于“眼球效应”,利用各种可能手段造成醒目、轰动效果,引起人们注意,达到宣传推广自己的目的
2.3哲学角度考虑,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的思维惯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无论是从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来看、还是从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来看,这种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事物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人们陷入复杂的事件中难以理清事物本质是为何物时,通常使用类比的方式来理解问题。把事物放入自己已知的认知结构当中,用自己的惯性思维考虑问题。“标签化”报道就是利用这种认知上的误差,利用人们对于新旧事物是有联系的的思维惯性,对于新近发生的事物,人们总是从记忆中寻找相同或相像的记忆,用已经在脑海中已有的认知来看待新发生的事件。
错误主要在于,某个人的特征,往往被认定为这个人所在群体的共同特征
。把个别的、特殊的因素归为普遍因素。而媒体能够轻易抓住读者认知懒惰的心理,在新闻标题或内容中出现让人们容易产生认知偏差的内容,以求自己的报道能够引起舆论轰动。
尽管高原训练十分艰苦,杨明鑫的微博总是透露出乐观积极和满满的正能量
。成为“网红”后,杨明鑫依然坚持在微博上上传正能量爆棚的文字和视频。这样的“网红”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是值得学习传颂的。
3新闻报道“标签化”的负面效应
3.1放大事实,失去新闻本真
新闻工作致命的忌讳就是偏听偏信,以偏概全,不能保证报道的公正、真实
3.2部分报道形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
老人摔倒时常有的现象,中华传统美德的号召下人们都会上前搀扶,但老年人摔倒热心路人搀扶反被讹诈的事件发生后,人们陷入纠结的心理,帮还是不帮成为一大难题!新闻报道中,不管路人是否帮助老人,新闻标题中都会出现“讹诈”、“讹人”等字眼。
“摔倒老人讹诈助人者”的新闻在近两年数不胜数,报道中,老人的描述不再是“慈祥”、“善良”,“碰瓷”、“讹诈”成为老人的新形象
事实上,“讹人”事件只是个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老人普遍是“无良”的,但是媒体的笔下,老人被定性为“碰瓷”高发群体。
甚至于老人摔倒被路人帮助没有出现讹诈事件,媒体选用的标题依然会使用“标签”,《老人摔倒路边陌生路人合力救助没有讹诈只有感谢》
,这样的言辞仿佛是在刻意让受众认为“老人”不讹诈反而是不正常的现象,无形中形成不正确的舆论导向。这种导向明显违背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统美德,也不符合媒体的专业素养。
3.3不负责任的标签化报道影响社会稳定
2006年发生的“彭宇案”便是一桩典型化的新闻报道“标签化”。
一位老太太下公交车时不幸被撞倒导致骨折,老太太直指撞人者是恰好下车的小伙彭宇,上告法院索赔13万余元,而此案的被告者彭宇表示无辜
“彭宇案”成为一种标签,体现了社会衍生出来的特殊现象,人们在思考,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帮还是不帮,倘若帮了,是否会给自己惹祸上身。人们是当以延续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袖手旁观以免惹火烧身?这种矛盾心理虽不至于动摇民之根本,也确实让大家怀疑起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依然诚信友善。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是多重的,但显而易见新闻从业人员使用了“标签化”报道是其中一个重大原因。媒体具有舆论引导功能,媒体故意引导受众产生怀疑心理,尊老爱幼、帮助弱者本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由于难以还原“彭宇案”的真实过程,让原本愿意对老弱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们担惊受怕,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大打折扣。
4新闻报道“标签化”的理性选择
“标签化”报道现象层出不穷,我们需要作出应对措施,新闻报道本就是一个传播与收受的过程,想要压制“标签化”报道,我们要从根源上降低“标签化”报道出现的几率,即从新闻“传”与“收”两方面考虑,既要加强媒体的媒介素养,让新闻在酝酿期就降低“标签化”报道的可能性,又要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明辨是非的慧眼。当然,政府和人民的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还读者一个真实。
4.1加强媒介素养
当今社会,新闻报道“标签化”泛滥成灾,这是新闻媒体工作上的缺陷和漏洞。想要压制甚至去除这种现象,加强媒介素养是首要任务。媒介素养从来都不专属于传播者,只有将传播者和收受者的素养共同提升,才能还新闻报道一片晴空。
.新闻从业人员加强媒介素养,做客观公正的意见代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是新闻存在的核心依据,任何新闻的形成都必须是以真实为先
。“标签化”报道之所以猖獗至此,新闻从业人员的不严谨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
真实问题是新闻传播的核心问题,新闻活动属于认知活动,形成的新闻报道是种认知结果,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就是验证新闻是否真是的标尺
。“标签化”报道,不论是夸大事实,还是无中生有,都违背了新闻职业素养。
“在职业行为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既要遵守普遍的新闻道德规范,也要遵守特定社会环境中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并且要处理好两种规范之间的关系
而在每一次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则要努力实现真实、客观、公正、及时、公开的报道,追求新闻报道对社会公众的有益性”[9].“标签化”报道
,为了达到报道效果,往往只是摘取报道对象的某一个因素将其扩大化,在获取新闻线索后,不经深度调查,没有逐一走访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确认信息源的精准度,这种方式明显不符合新闻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规范。
.公众加强媒介素养,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
新闻传播是传受双方互动的过程,“传”即新闻报道者,“受”即新闻报道的读者和受众
新闻报道“标签化”,我们要从多方面找问题,新闻既然是“受”与“传”的互动过程,那么信息的收受者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口味,迎合读者的心里预期,满足部分人的信息需求,媒体大量使用“标签”。从新闻收受者的角度来讲,因为有需求,所以为“标签化”新闻提供了生存的市场。只有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真正从根本上戒除猎奇心理,让“标签化”报道无人可看。另一方面,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舆论引导性,尤其出现大面积的“标签”,受众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标签”的存在。受众对报道内容跟风式的接受,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科学的、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下,要求受众有选择的阅览网络上的新闻,以权威媒体发表的新闻为准则衡量新闻的真实度,逐渐培养在众多新闻里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
4.2建立监督体系,创建良好媒体环境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言论自由,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同样,新闻自由也是有条件的
在中国,政府通过法律文件保障新闻从业人员采访、报道、出版的自由权利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标签化”报道看作是“过度自由”,在没有规范和克制的情况下,把关者不严谨把关,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用一定手段抑制“标签”泛滥。建立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不仅是媒体的责任,同样是政府的责任,人民大众的责任。
党和政府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对维护良好媒体环境有一定职责。我国目前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一切新闻活动都由媒体自己把关,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并不过多干涉新闻活动。尽管政府尊重新闻自由,但是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是绝对有必要的。当新闻活动出现明显的偏离正常轨迹时,政府该适时出现加以监督,责其更正。“标签化”报道的社会影响已经称得上恶劣,轻则使新闻失去真实客观性原则,重则影响社会稳定,造成民众恐慌。政府应承担监督责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使恶劣的“标签化”现象快速回归正轨。
社会公众自然也是监督队伍中的主力军,受众可以以多种形式发挥其监督优势,结合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受众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监督。
4.3新闻报道过程中,注重平衡性报道
新闻报道中,既要遵从真实、有效,也要注重客观、公正。
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提出,“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之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左右报道的情感倾向,不在能主观意识上为报道对象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