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执一词的说法会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其实准妈妈们的生产过程,并不是只有普通的顺产和剖宫产两个选项,还有一个“无痛分娩”的选项,换一种说法,不少在分娩的时候痛不欲生的产妇,其实本应有机会不去忍受分娩的“十级疼痛”,也不必挨那剖宫产的“一刀”。
通常我们所说的“无痛分娩”,在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是使用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可以让准妈妈们不再经历疼痛的折磨。有报道说,在欧美国家普及率很高,但在国内可以执行这项技术的医院其实还不算很多,很多产妇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生产方式。
我们来看看国外,无痛分娩真的早就已普及了吗?外国的准妈妈们会不会主动选择这样的生产方式?又会不会有其它的顾虑?
首先来看日本,在这里,无痛分娩虽然不算新鲜,但也并不是所有医院都提供这样的医疗服务。要想用这样的方式帮助自己减轻生产过程中的痛苦,准妈妈们在选择医院的阶段,要提前打听好有关细节。
据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日本虽然有无痛分娩,但并非主流。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日本有2400个医疗机构可以实施无痛分娩,2016年拥有60%的医疗机构实施过无痛分娩。在40万产妇中有21000人采用了无痛分娩,占比为5.2%,日本平均的生孩子的费用约为2.5万人民币,这笔费用有国家补助,基本上不花钱。技术费用以外,无痛分娩的费用约为6000人民币左右。日本人崇尚自然分娩,观念上认为自然分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本女性耐受力也很强,她们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做好了承受分娩痛苦的准备,对于无痛分娩甚至有没感到疼痛就无法成为母亲等批评的言论,但无痛分娩还是处于年年增长的状态。一位选择这种生育方式的母亲说:“无痛分娩太好了,以后想生更多的孩子”。但是无痛分娩也存在风险,日本2010年到2016年的报告显示,有298位孕妇死亡,其中无痛分娩的孕妇13人,占4%,一人是因为麻药中毒死亡,12人是因为大出血、羊水血栓症等死亡。
再来看法国,无痛分娩技术已经普及,医生一般会主动询问产妇的意愿,然后决定是否采用无痛分娩。不过,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使用无痛分娩技术可能加剧分娩过程中的另一些风险。
全球华语广播网法国观察员魏伟琼介绍,法国所有新生儿中有八成是顺产儿,在顺产儿中有80%的妈妈选择使用无痛分娩技术,这很可能是全世界该技术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女权主义运动以及媒体的助推下选择无痛分娩成为法国女性的一项权利,而从1994年开始使用无痛分娩的所有费用医保全部报销,医生主张产妇选择使用,但最终是否使用主要是产妇的意愿,再看产妇的身体条件是否适合使用。
魏伟琼介绍,“四年前我生我女儿前一个月左右医生介绍了什么是无痛分娩技术,问我是否使用。我个人对痛感非常敏感,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之后约见麻醉师进行一系列体检,一切正常才最终确定可以使用无痛分娩。如果之前没有选择,不可以生的时候临时要求,无痛分娩对麻醉师的要求很高,必须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提前的准备。生孩子当天麻醉师告诉我,我共有五次注射,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开始,如果产程太长可能会出现后期没有麻醉,让我自己掌握。麻醉针管连着调节器,跟打吊针一样,可以自行调节麻药强度,由于我孩子的脑袋比较大,一直出不来,在17个小时以后我发烧了,被转为紧急剖腹。虽然我最终没有顺产,但对无痛技术的满意度很高,的确减轻了很多痛感。最近有一些声音质疑法国是否过度使用无痛分娩技术,他们认为医生只是一味说好的方面而不提坏的一面,毕竟是麻醉会使产妇感觉不到宫缩,不知何时该用力,这样可能会延长产程,同时增加顺产不成被迫剖腹的风险。因此他们主张应延迟使用无痛分娩技术,甚至能不用则不用。”
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的两个孩子都在澳大利亚出生的,据胡方介绍,在澳洲基本上所有的医院妇产科都提供无痛分娩针,公立医院免费提供给产妇使用,任何产妇都可以针对自身情况申请使用无痛分娩针。但澳洲的产科医护人员会首先给产妇提供更自然的减痛法,比如呼吸法、健身球、淋浴、水中减痛、热敷等方法,如果产妇忍受不了疼痛,会提供吸笑气、打吗啡等药物帮助,最后产妇还是忍受不了,则会遵照产妇的要求提供无痛分娩针。该无痛分娩针基本可以减少80%左右的疼痛,不少产妇曾经将使用无痛分娩针比喻成“一秒从地狱到天堂”。
“准妈妈”无痛分娩接受度为何不高?,近日,记者从东莞市卫生和计生局了解到,东莞此前的剖腹产率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随着“二孩”时代的来临,这一数据有所上升。东莞市妇幼保健院专家则介绍,无痛分娩目前的技术非常成熟,“准妈妈”可以在专业的评估基础上选择更好的分娩方式。
张德明建议,将无痛分娩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政策层面鼓励医院开展无痛分娩项目,再加强宣传,吸引并鼓励更多的孕妇选择接受无痛自然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