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HW通过包埋技术提高茶多酚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研究进展儿茶素茶黄素多糖蛋白

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其中,茶多酚被广泛报道具有抗氧化,抗炎,预防肿瘤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因此,如何高效地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并将其有效运用到现代功能食品工业中成为现在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关于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上存在以下挑战。首先,茶多酚的稳定性受到在温度、光照、pH和氧气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加工和长期储存中需要特别留意茶多酚降解的问题。其次,在口服摄入含茶多酚的食品后,由于茶多酚容易在人体消化道环境中降解和代谢并且其分子不容易被肠道细胞吸收等多种因素导致了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低。以上两方面挑战都影响着茶多酚在体内发挥重要生物活性。

茶多酚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茶多酚在绿茶和发酵茶(例如红茶)中的结构和分布有所不同。绿茶里的茶多酚多为儿茶素,主要包括: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而发酵茶多含有茶黄素,其中茶黄素(TF1)、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2A)、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2B)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3)是4种主要的茶黄素(图1)。口服茶多酚只有一小部分被小肠吸收,而大部分进入大肠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被吸收的茶多酚及其代谢物会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被进一步分解和代谢(甲基化,硫酸化和糖酯化),再经过肝肠循环后通过体循环分布到各个脏器。研究表明,口服的茶多酚在肾脏分布最多,其次是脑,心和脾。在近些年的文献中,茶多酚的抗氧化,抗癌,抗肥胖和抗心血管疾病等性质已经被大量动物实验和一些临床试验所证明。

图1绿茶和发酵茶中的主要茶多酚的化学结构

茶多酚在应用中存在的局限

目前,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被其不稳定性和低生物利用度所局限。茶多酚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易受高温,光照,湿度,中性和碱性环境的影响,其中茶黄素比儿茶素更容易降解。口服摄入的茶多酚的低生物利用率主要来自于其在消化道的不稳定性和极低的小肠上皮细胞透过率。茶多酚在经历胃到小肠的pH值转变,以及受到消化道溶解氧和代谢酶的作用后,很容易发生自氧化和异构化。研究显示,C,EGC和EGCG在体外模拟消化中小肠的回收率分别只有5.3%、4.6%和6.1%。茶多酚在肠上皮细胞的吸收也受其结构和极性所限制。一方面,由于茶多酚的分子结构,其进入/穿过小肠上皮细胞的主要途径是被动扩散。Caco2细胞实验表明茶多酚的低表观渗透系数(Papp)是由于其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还会经历主动外排,例如被ABC转运蛋白泵出。另一方面,根据茶多酚分子极性,茶多酚拥有多个羟基和高分子量,因此极性较高并且易溶于水。根据Lipinski五倍率法则,一个物质如果含有五个以上的氢键供体和十个以上的氢键受体且分子量大于500Da,则口服生物利用度会相对较低。因此,茶多酚不容易穿透小肠上皮磷脂分子层。并且,EGC和EC相对EGCG拥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而茶黄素会比儿茶素的吸收率更低。

茶多酚的包埋体系

为了提高茶多酚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率,近年来大量研究探讨了针对茶多酚的包埋技术。采用食源性材料的包埋体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乳液体系和纳米微粒(图2)。考量包埋体系的表征手段有: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等。

纳米微粒体系是基于茶多酚与生物大分子材料(例如蛋白,多糖以及共聚物)的氢键或疏水性结合性质而形成的自组装体系(图2)。明胶,乳蛋白,玉米蛋白等食源性蛋白,以及壳聚糖,菊粉,阿拉伯胶,淀粉及其衍生物(例如环糊精)等多糖被报道分别对茶多酚拥有良好的包埋性和保护作用。近十年,大量实验证明蛋白/多糖复合物可以有效提高包埋体系的茶多酚负载量以及改善缓释效应。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蛋白多糖体系可实现特定环境(pH)下的茶多酚释放,而共价键结合的复合物可降低茶多酚在消化道中的崩解释放。蛋白多糖共价结合复合物可通过食源性交联剂(例如京尼平)以及美拉德反应而制备。

图2用于包埋茶多酚的多种递送体系

茶多酚的包埋效果评估

对于茶多酚包埋效果的评估可分为:储藏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三个方面。乳液体系和纳米微粒体系负载的茶多酚都表现出了对高温,中/碱性环境的耐受性,且实现了在功能性食品(牛奶,奶酪和风味饮料)中的长期稳定性。另外,包埋可以改善茶多酚消化道稳定性和肠吸收,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体外模拟消化表明茶多酚在包埋体系中有更低的降解率,而细胞实验(例如Caco2)表明包埋体系可以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对茶多酚的主动运输。动物和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包埋技术可以提高茶多酚在血液,肝脏和肾脏等的含量,并且体现出缓释效应。体外癌细胞实验表明包埋的茶多酚能更有效地抑制多种癌细胞株的增殖,包括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动物实验通过监测各项指标也表明包埋技术提升了茶多酚的抗癌,抗动脉硬化以及抗肥胖的生物活性(图3)。

图3包埋技术可以提高茶多酚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

ConclusionandPerspective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对茶多酚的包埋研究,发现通过合理设计包埋体系有助于提高茶多酚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许多现有研究采用了茶多酚提取物而不是纯品进行包埋。尽管茶多酚提取物更有利于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但是在后续评估生物活性实验中采用茶多酚纯品更有利于分子层面的机理分析。2)尽管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包埋技术有利于延长含茶多酚食品的货架期,但缺乏对包埋前和包埋后的茶多酚体系在稳定性实验中的对比分析。此外,稳定性实验中目前考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了温度和pH,未来研究中可以考量更多的影响因素,例如食品基质效应等。3)对于茶多酚包埋体系的毒理学和安全评估还需进一步探讨。4)目前的包埋效果评估主要以体外实验和细胞实验为主,未来研究希望可以更多的采用动物模型或者人体临床实验进行分析评估。5)茶多酚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与肠道菌群的互作还需进一步研究。6)茶多酚被吸收后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代谢情况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组织器官中的茶多酚和代谢物水平与抗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关系。

第一作者

通信作者

张曼,女,罗格斯大学环境与生物科学学院博士和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食品,包埋技术,肥胖及慢性病,中国食品政策分析。以第一作者在TrendsinFoodScienceandTechnology、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Food&Function、ChinaEconomicReview等期刊发表SCI和SSCI10余篇,目前担任多个期刊匿名审稿人,包括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ChinaEconomicReview、IndustrialCropsandProducts等期刊。

Improvingthestabilityandbioavailabilityofteapolyphenolsbyencapsulations:areview

ZhiyaYina,b,TingZhenga,Chi-TangHoa,QingrongHuanga,QingliWua,b,c,d,ManZhanga,*

aDepartmentofFoodScience,RutgersUniversity,NJ08901,USA

bNewUseAgricultureandNaturalPlantProductsProgram,DepartmentofPlantBiology,RutgersUniversity,NJ08901,USA

cDepartmentofMedicinalChemistry,RutgersUniversity,NJ08854,USA

dCenterforAgriculturalFoodEcosystems,TheNewJerseyInstituteforFood,NutritionandHealth,RutgersUniversity,NJ08901,USA

*Correspondingauthor.

E-mailaddress:zhangmanlucky@gmail.com

Abstract

Reference:

YINZY,ZHENGT,HOCT,etal.Improvingthestabilityandbioavailabilityofteapolyphenolsbyencapsulations:areview[J].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2022,11(3):537-556.DOI:10.1016/j.fshw.2021.12.011.

THE END
1.病理制片技术——包埋可配放大镜利于小活检标本的包埋;可配脚踏:石蜡注入由脚踏开关控制或上手工控制。所有温度和工作时间参数全部由程序控制,记忆功能 配有备用电池,这使病理组织学实验室的工作更为灵活。这种独特的结合使当前组织学和病理组织学实验包埋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是创新发展的石蜡包埋技术和智 能化高水准工艺的完美结合。https://www.antpedia.com/news/96/n-2438623.html
2.包埋技术是什么意思包埋技术是一项台湾地区的专利技术,该专利创作人为金晋德,专利名称为菌类包覆结构,专利权人为金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专利技术于1997年11月21日由台湾地区政府经济部智慧财产局批准,有效期自2008年11月21日至2018年6月19日。包埋技术主要应用于需安全通过动物体胃部、十二指肠,在到达肠道以前不被胃酸、胆汁破坏而...https://m.iask.sina.com.cn/jxwd/6eacvhmsJwg.html
3.2018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口腔义齿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技能需求,培育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高度融合、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口腔医学技术类高素质...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2.htm
4.塑料包埋制片技术中华病理技术网,一个病理学的专业学术文化交流平台或社区,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分部网站.设有诊断病理词典(知识库)/多媒体学术讲座/在线病例讨论/国外病理介绍http://www.dingw.com/detail-43.html
5.固定义齿工艺技术4.1熔模的包埋固定第五章包埋与铸造技术...第四章 熔模技术 第四节 熔模包埋的时机及包埋方法 一、熔模包埋的时机 取下后立即包埋。 二、熔模包埋的方法 (一)包埋前的准备 1、铸圈的选择:根据熔模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铸圈,使熔模在铸圈内距其内壁至少3-5mm,距顶端8-10mm。 2、清洗熔模: (1)目的: (2)方法: 3、铸圈内壁衬石棉纸: (二)包埋 1...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225/8040131106003052.shtm
6.黄金单品陕西省独家代理区域招商启动了!国际包埋技术 种植成活率高 口感好 康芝益生菌——— 全家人都能安全方便食用的益生菌,人人都需要补充的益生菌! 康芝药业是一家专业研发和生产婴幼儿及儿童药品的科技型企业,以诚信为本,致力于研发生产更安全更有效更好口感的企业生产发展理念,在全国有五家分厂,占据儿科普药半壁江山。 https://www.meipian.cn/24e859lb
1.包埋技术简介1.4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工业微生物的发酵生产,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食品与发酵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各个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 包埋技术的介绍2. 1定义包埋法是将筛选出的优势菌种,通过扩散进入多孔载体内部,或利用高聚物在形成凝胶时将优势...https://m.renrendoc.com/paper/103664715.html
2.有谁知道包埋的技术?全国微胶囊技术又称微胶囊包埋技术,或微胶囊造粒技术。所谓微胶囊包埋技术是将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包埋在一...https://www.1633.com/ask/286994.html
3.包埋技术范文7篇(全文)包埋技术 第1篇 近年, 将FISH技术用于石蜡包埋的人体组织中进行疾病的诊断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展, 成为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之一, 尤其是在乳腺癌的分子靶向的治疗标志物HER-2的检测、淋巴瘤及软组织肿瘤的分子诊断及靶向的治疗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1]。我们在临床实践中, 探索了石蜡包埋组织...https://www.99xueshu.com/w/ikeyy84f2620.html
4.病理组织包埋技术(上)制药网病理| 组织包埋技术(上) 做过病理检查的患者总希望病理报告能立等可取,尤其怀疑存在肿瘤的患者更是焦虑。但病理常规报告的时间至少3-5天,“究竟是不是癌,给我个痛快吧!” 病理检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病理切片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切片制作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很重要,包括良好的组织固定、...https://m.zyzhan.com/tech_news/detail/187770.html
5.益生菌双重包埋(双重包埋技术提高益生菌功效)菌群知识科普益生菌双重包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益生菌制品的制作中,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奶粉、益生菌保健品等。以益生菌饮料为例,益生菌经过双重包埋技术处理后,可以在温度、光线等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并且在人体内存活时间更长,功效更好。 益生菌双重包埋技术的前景 ...https://www.xingfunancun.com/127776.html
6.简述微胶囊包埋技术4.提高物质的稳定性:芯材因氧化而变得不稳定,通过微囊包埋,可以提高芯材的抗氧化性能及其稳定性。 5.控制释放,促进口服吸收:将芯材包埋进微囊中,可以通过微囊的优化设计,控制芯材的释放性能,并提高口服后的肠道吸收。 07 总结 微胶囊技术在多个领域中都具有潜力,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科技创新和消费者需求的...https://www.atshph.com/atshph_Affiche_11791354.html
7.益生菌效果如何得到保证?微囊包埋,是提高益生菌作用的有力措施众所周知,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但是由于食物储存和肠道消化的过程当中,会导致益生菌活性降低,使其潜在的作用大打折扣,所以经过不断地研究发现,采用微囊包埋技术,可提高益生菌的生存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普通益生菌在肠道存活率过低 ...https://www.douban.com/note/787166579/
8.不脱钙的牙齿骨骼塑料包埋制片技术及其应用不脱钙的牙齿骨骼塑料包埋制片技术及其应用,塑料包埋,制片技术,<正>介绍我们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包埋,制作供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和很多口腔医学实验研究用的不脱钙牙齿骨骼锯片、磨牙和切片的...https://wap.cnki.net/touch/web/Conference/Article/KQHM200610002032.html
9.2021年肠道降白皮书——从“肠”计“益”「活润」晶球酸奶创新采用3D包埋技术包裹益生菌,简单说就是酸奶中添加独特益生菌晶球,大晶球内部包含约2000万颗有包埋益生菌的小晶球,嚼破之后也不必担心益生菌失去活性,耐酸植物性皮膜与植物性保护膜组成的双层抗酸保护膜有效保护益生菌对抗胃酸胆盐侵蚀,保障更多益生菌活着直达肠道,与普通菌种比3D包埋技术菌种存...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article/148663/
10.技术人员成长规划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 1~3 年时间,其典型特征是 “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开发”,这里的“别人”主要是“高级工程师”或者“技术专家”,通常情况下,高级工程师或者技术专家负责需求分析和讨论、方案设计,工程师负责编码实现,高级工程师或者技术专家会指导工程师进行编码实现。 https://blog.csdn.net/JBVHG/article/details/1262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