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文化壮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是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观点,但却是中国历代许多文人所身体力行的。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文人在著书立说之外,用简易的交通工具和双脚丈量大地,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从他们的诗文中和留下的行迹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百态、文化习俗,还能感受到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追寻古代名人的足迹,看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地图吧。

“壮游”一词,最早可能见于杜甫所作《壮游》一诗,诗中杜甫回忆了自己青少年时游历祖国河山的经历。这个词后被用来翻译英文grandtour。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上层社会的青年在毕业成人前,往往要做一次远足旅行,到希腊、罗马等欧洲文明发祥地深度遨游一番。前辈翻译家或许敏锐地发现,这种深度遨游与杜甫所说的壮游颇为相似,便把这个直译为“大旅行”的英文词翻译为“壮游”。

在中国古代,文人饱读诗书之外,游历名山大川的不乏其人。但是,称得上壮游的,也许司马迁是最早的人之一。似乎很少有人把孔子的周游列国称作壮游,也许是因为生于乱世的孔子,少了些司马迁的优游不迫,多了些仓皇局促。或许,只有大一统的背景才能为壮游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

【1】南游江淮网罗旧闻

西汉初期,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形成历史上称誉的“文景之治”。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称为盛世的时代。

在昂扬向上“兴造功业”的社会氛围中,司马迁不甘“耕牧河山之阳”,从故乡韩城来到首都长安,见到父亲司马谈。此前,司马迁已熟读经史,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天文学大家唐都等人,饱览诗书。父亲鼓励他趁着年轻,不仅要读书,还要“行万里路”。因此,他胸怀凌云壮志,秉承父命,踏上了万里壮游的行程。

司马谈为什么支持司马迁出游呢?这是因为,建元五年(前134年)至元光六年(前129年)间,司马谈由太史丞升任太史令,这使他产生了强大的使命感:准备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历史著作。司马谈自觉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希望儿子也能继承这项事业,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

为了实现这个宏愿,有必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以增长见识。基于此,司马迁开始了出游,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了自己的行程: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这次游历,从东到南,从南至北,曲曲折折,穿插迂回,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先到长江、淮河流域,而后渡过淮河、泗水,“如淮阴”(《史记·淮阴侯列传》),到淮阴之后,他注意收集韩信早年的逸闻轶事,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司马迁记录了韩信报答漂母“一饭之恩”、胯下之辱等故事。

然后,司马迁一路南下,到达会稽。据说大禹曾在此地会集诸侯,计算贡赋,后人便以会稽为地名。当地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据说只有大禹曾经进入其中,因此叫作“禹穴”。司马迁为了一探究竟,亲自深入此洞,探索大禹遗迹。

司马迁接着游历姑苏太湖,姑苏即今苏州,风光秀丽,司马迁在这里欣赏游玩,感到心旷神怡,稍作整顿,便溯江而上,“适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目的是探寻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遗迹。屈原的事迹,此前没有记载,司马迁经过亲身采访,后来在《史记》中写出《屈原贾生列传》,诗人屈原从此永存史册。在湖南,司马迁还游历沅水、湘江,登上九嶷山,专程探访虞舜的遗迹,拜谒先贤。

【2】讲业齐鲁乡射邹峄

游历过南方,司马迁回头又向北方走去。他渡过汶水和泗水,来到儒家的发源地齐鲁。西汉初,经由经学家董仲舒建议,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司马迁“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他此行来到孔子故地,就是想实地研究孔子的行为和学说,以及观察儒家礼乐教育在这里所起的教化作用。为此,他还“乡射邹峄”,专程到邹县、峄山,观看此地的儒生如何练习乡射的礼节等。

旅途中,司马迁也曾像孔子一样,遭遇了困难,“厄困”于“鄱、薛、彭城”。这段不太美好的回忆,反映在《孟尝君列传》中,在篇末“太史公曰”中,他这样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他认为,此地风气不佳,都是孟尝君不加分别地招揽“任侠”所导致的。

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游历的热情,司马迁继续前行。彭城的沛县丰邑是汉高祖的故乡。汉初的重臣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周勃、萧何、曹参等人,都是在这里生长或是在这里参加起义的。民间流传着不少他们早年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了解他们的出身和人生经历,是很珍贵的资料。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有极大的兴趣,他仔细搜集当地百姓的谈论。这些乡间关于刘邦的故事和传闻,对司马迁了解刘邦的身世、婚姻及种种不平凡的事迹很有帮助,因而被收录进《史记》名篇《高祖本纪》之中。

离开彭城,司马迁经过楚地,观光了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的故城宫室。巍峨宫室,未遭破坏,仍然存在。他不由得赞美道“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他“过大梁之墟”(《史记·魏公子列传》)——秦国决河水淹大梁城,魏王投降,都城被毁,魏国也就灭亡了。司马迁站在大梁城的废墟上,只见一片瓦砾,秋草萋萋……他非常倾慕魏国的信陵君,在《史记》里,专门写了《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里辗转徘徊,看得非常认真,特地请求当地人指引他去寻找侯嬴做监者时的夷门。所谓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

壮游是司马迁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不满足于“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书本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全国各地去做实地考察,接触伟大祖国壮丽的河山和勤劳的人民……除历史事件外,有关人物轶事,生动的民间歌谣俚语,无不广泛地做了记载。至于山川地理,古今战场更是了如指掌。总之,司马迁二十壮游,不仅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社会知识,搜求了遗文古事;而且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胸怀,增长了他的识见和才干。这是《史记》成功的条件之一,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奉使西征游历西南

游历归来的司马迁正式踏入仕途。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于是迁仕为郎中”,郎中又名侍中,是皇帝的近卫官员,跟着皇帝出外巡行,国家有大事,常被派出代替皇帝宣达诏令。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巴”,是汉郡名,治所在江州,今重庆市附近。“蜀”,汉郡名,治所在成都。“邛”,邛都,汉越嶲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西昌东。“筰”,筰都,汉沈黎郡治所在地,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昆明”,古地名,故地在今云南下关地区。司马迁此次出行,完成了游历我国西南地区的壮举。

司马迁通过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壮游,不但成就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而且提出了“龙门—碣石”(《货殖列传》)这条地理线——这是了不起的发现,历史地理学者唐晓峰解释说,“这条自山陕之间的龙门起,至于渤海边的碣石,是当时的一条农牧分界线”(《新订人文地理随笔》)。其实,这不仅是我国当时的农牧分界线,也是我国当时的自然风光、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许对后来胡焕庸提出著名的“瑷珲——腾冲”地理线有所启示吧。

如果循着司马迁的游历踪迹一路走去,我们将饱览祖国各地的壮丽河山,看到多彩的人文风景,体味不同的风土人情。即使随着司马迁的足迹在地图上做一次“神游”,亦是美矣哉,美矣哉!

THE END
1.二十四史名篇导读(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7、【判断题】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首创。()1.2司马迁的身世与家学1、【单选题】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其父亲称为()。 A、家父 B、史官 C、太史公 D、老师2、【单选题】司马迁青年时游历山川并没有路过哪个地方?() A、湖南 B、山东 C、绍兴 D、新疆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上古时代国王下最重要的两个人物...http://suzhou.ehqc.cn/timu/30_65.html
2.[百家讲坛]司马迁二十岁踏上游历之路的背后是父亲的殷殷期许[百家讲坛]司马迁的历史时空 5 壮游天下 司马迁壮游的原因 00:07:51 [百家讲坛]司马迁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还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 00:03:03 [百家讲坛]司马迁二十岁踏上游历之路的背后是父亲的殷殷期许 00:04:46 [百家讲坛]司马迁的历史时空 5 壮游天下 司马迁的“朝圣之旅” 00:12:20 [百家讲坛]...https://tv.cctv.cn/2023/12/18/VIDEFKfEPloEdFREJKGWlQ19231218.shtml
3....司马迁就已经开始死磕古文,二十岁的时候开始游历天下的名山大川...再说司马迁。从十岁开始,司马迁就已经开始死磕古文,二十岁的时候开始游历天下的名山大川,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https://xueqiu.com/7142097454/296953837
4.司马迁的生平(57页)* 司马迁的生平 一、少年游历四方 二、接任父亲职位, 决心编纂《史记》 三、李陵事件遭受 牵连,被判死刑 四、忍辱负重, 终成 大器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原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103/6241223200003014.shtm
5.第172课:司马迁义退玉碧在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https://www.chzc.edu.cn/jjjc/info/1112/6993.htm
1.敦煌文化穿越河西走廊:不可不知的八大历史故事河西走廊,这条位于黄河以西、夹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的狭长通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舞台,承载着无数的传奇与记忆。穿越河西走廊,有八个历史故事不容错过,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这片土地厚重的往昔。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27628
2.司马迁的励志故事(9篇)后来司马迁跟随父亲前往长安,同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了《春秋》和《古文尚书》。十九岁的司马迁就成为了补博士子弟。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司马迁的足迹到过夏禹遗迹、会稽、姑苏、五湖、淮阴、丰沛、大梁、孔孟之乡、逐鹿、长城等,游历的地方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事发生地和家乡,在游历中司马迁更是开阔了眼界,为之后《...https://www.yjbys.com/lizhi/gushi/1683249.html
3.史官笔下的自然景观揭秘司马迁的人文地理观一、从游历到文字:司马迁的地理探索 在司马迁之前,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许多关于地方志的记录,但这些往往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朝廷之间的事务。而《史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情感编织成网,使得每一个事件都显得生动活泼,如同亲见其境一般。这种方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示了作者...https://www.zzzdxxwl.cn/shen-hua-ren-wu/178309.html
4.司马迁的人生故事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https://www.ruiwen.com/zuowen/mingrengushi/483709.html
5.[精简整理]疏通中国历史脉络——“春秋战国秦汉”篇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 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 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 ...https://blog.csdn.net/ninver2007/article/details/8063585
6.自驾游陕西司马迁祠墓,建在高岗之上,感受高山仰止的风范司马迁大约死于西汉始元年间,然而直到西晋永嘉年间才修建了祠墓,三百多年时间,诺大的华夏大地,竟然没有一个纪念他的地方,这是为何? 鲁迅曾经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伟人也曾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6945612624373727747
7.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6篇)(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平的一段小字。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使司马迁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史学家,从小就受到...https://www.unjs.com/jiaoan/lishi/20221202104535_604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