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帝国——太史公之谜

司马迁是受宫刑的,他到底有没有后人?

司马迁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但两件事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第一件……

汉武帝刘彻像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时年四十六岁,从事皇帝这份职业已经三十一年的汉武帝刘彻,志得意满。此时他眼中的大汉帝国,文治武功、宇内荡平、四方来朝。一般按照中国皇帝的传统,这个时候,就可以筹备“封禅”(封禅(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了。

封禅,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筹备封禅的意思,就是皇帝本人认为职业生涯已经到了一个顶点,可以找个机会向上天进行工作汇报,昭告天地。与此同时,因为业绩不错,上天自然也会对皇帝的工作加以肯定。所以,封禅大典,除了为本人为江山为万民祈福迎祥之外,也是进一步增强个人威望的手段。

进行封禅的帝王,汉武帝刘彻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然而,此次的封禅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这个人叫司马谈。

司马迁像

封禅被排除在外,这件事情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连串职场生存环境变化的表象而已。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司马谈感到了绝望。绝望和郁闷之中,司马谈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司马谈临终之前,他把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自己事业继承人的司马迁叫到跟前,宣读遗言。史书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作为一个文化人,且是权力机构最顶尖的那部分人,司马谈的这份遗言,一定思忖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遗言很精彩,内容可以简单分成几部分:

1.司马家族世代为朝廷修史,你必须继承先人遗志;

2.我死之后,太史令这份工作,将由你来继承;

3.东周以来,礼崩乐坏,历史记载中断。而今天的大汉四海承平,我早就立志想要写一本历史书。然而遗憾已经时日无多,希望你一定将这部书写出来。(司马谈遗言原文节选:予先,周室之太史也。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出自《汉书·司马迁传》))

遗言说完,司马谈溘然长逝。

这一年的司马迁,35岁。

这一年的司马迁,开始给父亲守孝。

三年之后,司马迁成为新的太史令,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司马迁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人,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

史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邹峄(yì);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邛,现四川西昌一带。)(qióng)、莋(莋,现四川汉源一带。)(zuó)、昆明,还报命。”(《汉书·司马迁传》)

为了读者看起来更直观,我们把他的游历路线还原在当今的地图上,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如图1-1)

图1-1司马迁游历路线

司马迁的足迹,北到如今内蒙古、南及昆明、西至甘肃、东临大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就走遍了半个中国。

古代人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只能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世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莫过于泛舟或者骑马、乘轿。但无论何种交通方式,都需要亲历亲为地颠簸劳顿,掺不得半点假。

巴蜀和昆明之旅,司马迁是因为公务出差,朝廷的交通和伙食补贴自是不在话下,甚至可能还不菲。然而在这之前的游历,我们无从得知,年轻的司马迁的旅行经费从何而来。我们只能猜测,当时的司马迁属于小康家庭(太史令之子),家境定然还算不错。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旅行也是穷游的一种,很有可能是沙发客或者背包客。而旅途之中,司马迁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厄困蕃、薛、彭城”。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司马迁一步步走完了崎岖的旅程。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相当于饥饿之下的进食,而行路实践则相当于进食之后的消化。没有实践的读书,就如同纸上谈兵,所有的理论只能是味同嚼蜡。

司马迁的游历,壮哉!伟哉!

这样的游历之后,司马迁的人生必将更加厚重、更加坚韧。

公元前99年,即武帝天汉二年,父亲遗言中提到的那本史书,司马迁已经写作到了第十个年头。

这一年,汉武帝刘彻的贰师将军(贰师将军:中国古代武职官衔的一种统称,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渐衰微。贰师将军是一种杂号将军。汉武帝命李广利到大宛国的贰师城(现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城)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中山人,西汉中期将领,外戚,汉武帝宠姬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另有一弟名李季。李夫人得宠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而李广利则为贰师将军征大宛,因远征大宛封海西侯。李广利数次出征大宛及匈奴等地,战绩平庸。)远征匈奴,在主力部队没有斩获的情况下,李陵自请精兵五千,以寡敌众主动出击匈奴。不料,却遇到了匈奴主力。李陵在重重包围之下,力战而不能脱身,最后不得已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长安。

汉武帝刘彻怒了。

原因之一,投降本身,对古人是一件奇耻大辱。

原因之二,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堂堂名将之后。

原因之三,李广利是皇亲,也是当时皇帝最信任的统帅。

这一年,汉武帝57岁,已经过了古人的知天命之年。

人岁数越大,越不容许失败,尤其是耻辱性的失败。因为,人的岁数越大,就越输不起。因为一旦铩羽,属于自己翻盘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自然规律面前,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刘彻,也不过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而已。汉武帝眼睛里面闪现的,是年轻时代一幕幕英雄的画面,匈奴在背景板上痛彻心扉的惨叫。他想到了卫青、霍去病,想到了李广……然而今天的李广利、路博德(路博德:西汉名将,官至伏波将军。后因犯法被削爵贬官,在居延屯田,不久去世。路博德先后征战岭南,平定战乱,“皆有功德于岭南之民”。)们无功而返,尤其是李广的后人李陵,居然能够叛变投敌……此时此刻,年老的汉武帝一定是痛彻心扉的。

朝臣众口一词,要求治李陵重罪。

汉武帝环视朝堂之上,看到了官微言轻、平时也极少发言的司马迁。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是偶然,这一次也不例外。破天荒地,刘彻要求司马迁来发言。

司马迁的准备显然是不充分的,最起码,他没有揣摩皇帝的想法,也没有顾及皇帝的忌讳。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迁甚至不是李陵的朋友,他这样做,真真切切只是仗义执言,为了保全一位名门之后的名节和其全家性命。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这次司马迁的发言,都算是一次意外。

发怒的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发言,怒气值瞬间爆表。

司马迁不知道,不管李陵是否诈降,这场仗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军事失败;司马迁更加不知道,替李陵开脱,等于在给李广利难看。给李广利难看,就是打脸汉武帝,这打脸啪啪作响。

李广利,汉武帝后期的外战名将。

李广利的上位,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裙带。

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够完善,所以人才选拔的路径也不一而足。常见的有:察举制(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赀(zī)选制(赀选制:赀,通“资”。赀选,亦称“捐官”,汉朝制度,以称凭财产资格为官的途径。这种制度在东汉晚期泛滥成灾。)、任子制(选拔官员子弟)、太学选拔、皇帝征召等。其中的皇帝征召,是官员提拔最快的一条路径,可谓一步登天。

皇帝征召,汉武帝是尝到过甜头的。

比如卫青的上位,是因为皇帝的宠妃是卫子夫,而卫青又是卫子夫的弟弟;

比如霍去病的上位,是因为皇帝当时的爱将是卫青,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争胜多负少,成为汉武一朝的军人榜样。

所以,皇帝用人之际,出于惯性思维,一定想复制当年的辉煌。

按照“卫青霍去病第一定理”,已知皇帝的宠妃是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兄长是李广利,则李广利和李广利的亲戚一定能够为刘彻分忧解难。

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成为贰师将军;

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成为宫廷音乐家;

李夫人的三哥李季成为宫廷皇帝近臣。

经验主义害死人。

事实证明,李广利这个人作为统帅,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李广利两征大宛(大宛(dàyuān):古代中亚国名,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三征匈奴,劳民伤财不说,军功也是杀人一万,自损一万五。不仅如此,李广利在公元前90年最后一次征匈奴失败之后,居然投降了匈奴。更加极品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投降匈奴的李广利,又因为另外一个汉奸卫律(卫律:匈籍汉裔,先于李广利降匈奴。)的诬陷,被匈奴的单于(单于(chányú):匈奴君主的称号。《汉书·匈奴传》谓全称作“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匈奴语之“天”,“孤涂”意为“子”,“单于”意为“广大”。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汉书》,单于姓氏,《汉书》作孪鞮氏,《后汉书》作虚连题。)处死。从而,结束了其奇葩的一生。

然而,人不可能穿越未来。公元前99年的李广利,还是皇帝亲自提拔,刚刚大破大宛的李广利。虽然朝臣对这个人的能力颇有微词,但是还没有谁敢在皇帝面前直言。

司马迁的发言,为自己招祸。皇帝盛怒之下,要求按《汉律》给司马迁治罪。

按照《汉律》,司马迁的刑罚是死刑。

汉代的死刑,其实是可以免除的。其一,如果有前朝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丹书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券,即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为防止假冒,将铁券从中剖开,双方各存一半。又称“丹书铁契”,民间俗称“免死金牌”,此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可免死。但司马迁没有;其二,如果花五十万钱(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3000万元)作为保释金,可免死。然而,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官吏,断然拿不出如此多的钱;其三,最后一个选择,接受残酷的宫刑。

宫刑,意味着需要丧失作为男人的基本自尊,而苟活于世。

但,司马迁别无选择。

司马迁的内心,一定是痛苦到极点的。

痛苦到极点的司马迁,想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流传到现在,哪怕是个文化水平一般的普通人,也能脱口而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的,求死太容易了。古代人很重气节,“士”可以为保全名节而慷慨赴死,春秋战国有二桃杀三士,至今我们也知道士为知己者死。然而,死对于司马迁来说,又太难了。

司马迁想到了自己二十岁之前熟读的儒家经典;想到了自己二十岁开始,周游天下的十五年;想到了父亲临终前对自己讲的祖宗遗训、国家责任;也想到了自己那部写了十年,业已定名为《史记》,还需要很多年才可以完成的巨著。

轻易赴死,世界上只会少一个太史令,多了一个死士;艰难求存,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本可能流传千古的皇皇巨著。

然而,即便接受宫刑,若想求生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运气。

古代接受宫刑者,死亡率接近十之七八。谁知道司马迁到底是不是能够活下来的那个幸运儿。稍有差池,后续的中国历史将会被改写得面目全非。更加痛苦的是宫刑之后,在蚕室(蚕室:密闭的房间,宫刑之后恢复的专用场所。)的恢复过程。那种钻心之痛,作为男人是可以想象的。

我在学生时代喜欢踢足球,男人在足球场上很容易受点儿意外伤,就是被足球踢中“十环”脐下三寸……很难想象,这个关键部位被生生用刀割去时,那种来自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有多大。

所以,当两千年前,属于司马迁的蚕室打开的那一刻,我们确信,司马迁已经破茧成蝶了。他的精神,已经随着这次酷刑而升华。

蚕室里的死里逃生,是司马迁的大幸,更是我中华文化的大幸。

自助者,天助之。

若干年后,司马迁的《史记》问世。除去文学造诣之外,这本书在史学上的重要程度有三:

1.保存了若干珍贵的上古史书资料,包括夏、商、周三代珍稀记载。

2.空前地开创了当代为前代写史的历史传统,后世薪火相传终有二十四史。

3.创造性地建立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后世史家基本上遵循此规范写史。

我们的邻居日本,因为搞不清楚弥生时代(弥生时代: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弥生时代在绳文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间存在。)前后的历史,不远万里跑来查阅中国史书;我们的邻居印度,因为没有历史记载,来中国遍访史书填补其历史记载的真空。当周边一众大小国,都从中国史书中寻找自己祖先的蛛丝马迹时,我们会更加真切地记住司马迁所开创的一切,不仅是这本书,还有这种写史的传统。

这是前无古人的壮举。

感谢你,太史公。

当今,研究太史公的人有很多。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司马迁是受宫刑的,他到底有没有后人?

中国人讲究传承,讲究祖先崇拜。所以,才会更加关心司马迁的后人问题。如果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曾经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冲击,他如果没有后人,将是莫大的遗憾。

好在,除正史之外,我们还有野史。

在民间的诸多传说和家族记载中,我们采信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司马迁有两个儿子,司马临和司马观。后来为避祸,二人回到了陕西韩城老家,司马临改姓同,而司马观改姓冯。

姑妄信之。

不过,司马迁的《史记》却是在女儿手中保存的。

《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忠,忠弟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

也即是说,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史记》得以流传于世。

历史的吊诡,还不止于此。

杨氏家族,后来形成了一个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

THE END
1.二十四史名篇导读(一)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7、【判断题】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首创。()1.2司马迁的身世与家学1、【单选题】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其父亲称为()。 A、家父 B、史官 C、太史公 D、老师2、【单选题】司马迁青年时游历山川并没有路过哪个地方?() A、湖南 B、山东 C、绍兴 D、新疆3、【多选题】中国历史上上古时代国王下最重要的两个人物...http://suzhou.ehqc.cn/timu/30_65.html
2.[百家讲坛]司马迁二十岁踏上游历之路的背后是父亲的殷殷期许[百家讲坛]司马迁的历史时空 5 壮游天下 司马迁壮游的原因 00:07:51 [百家讲坛]司马迁不只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还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 00:03:03 [百家讲坛]司马迁二十岁踏上游历之路的背后是父亲的殷殷期许 00:04:46 [百家讲坛]司马迁的历史时空 5 壮游天下 司马迁的“朝圣之旅” 00:12:20 [百家讲坛]...https://tv.cctv.cn/2023/12/18/VIDEFKfEPloEdFREJKGWlQ19231218.shtml
3....司马迁就已经开始死磕古文,二十岁的时候开始游历天下的名山大川...再说司马迁。从十岁开始,司马迁就已经开始死磕古文,二十岁的时候开始游历天下的名山大川,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https://xueqiu.com/7142097454/296953837
4.司马迁的生平(57页)* 司马迁的生平 一、少年游历四方 二、接任父亲职位, 决心编纂《史记》 三、李陵事件遭受 牵连,被判死刑 四、忍辱负重, 终成 大器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原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1103/6241223200003014.shtm
5.第172课:司马迁义退玉碧在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https://www.chzc.edu.cn/jjjc/info/1112/6993.htm
1.敦煌文化穿越河西走廊:不可不知的八大历史故事河西走廊,这条位于黄河以西、夹于祁连山与北山之间的狭长通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舞台,承载着无数的传奇与记忆。穿越河西走廊,有八个历史故事不容错过,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这片土地厚重的往昔。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27628
2.司马迁的励志故事(9篇)后来司马迁跟随父亲前往长安,同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了《春秋》和《古文尚书》。十九岁的司马迁就成为了补博士子弟。二十岁的司马迁开始游历天下。司马迁的足迹到过夏禹遗迹、会稽、姑苏、五湖、淮阴、丰沛、大梁、孔孟之乡、逐鹿、长城等,游历的地方多是历史名人的故事发生地和家乡,在游历中司马迁更是开阔了眼界,为之后《...https://www.yjbys.com/lizhi/gushi/1683249.html
3.史官笔下的自然景观揭秘司马迁的人文地理观一、从游历到文字:司马迁的地理探索 在司马迁之前,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许多关于地方志的记录,但这些往往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朝廷之间的事务。而《史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细腻的情感编织成网,使得每一个事件都显得生动活泼,如同亲见其境一般。这种方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示了作者...https://www.zzzdxxwl.cn/shen-hua-ren-wu/178309.html
4.司马迁的人生故事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https://www.ruiwen.com/zuowen/mingrengushi/483709.html
5.[精简整理]疏通中国历史脉络——“春秋战国秦汉”篇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 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 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 ...https://blog.csdn.net/ninver2007/article/details/8063585
6.自驾游陕西司马迁祠墓,建在高岗之上,感受高山仰止的风范司马迁大约死于西汉始元年间,然而直到西晋永嘉年间才修建了祠墓,三百多年时间,诺大的华夏大地,竟然没有一个纪念他的地方,这是为何? 鲁迅曾经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伟人也曾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6945612624373727747
7.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6篇)(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平的一段小字。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使司马迁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史学家,从小就受到...https://www.unjs.com/jiaoan/lishi/20221202104535_604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