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3.24
《史记》是司马迁父子积十余年之功而写成的一本史书,在司马迁活着的时候,这部史书并未流传开来。司马迁死后,《史记》一直由其女收藏。直到汉宣帝时期,他的外孙杨恽献书给朝廷后,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部史学名著。而这本书广泛流传开,已经是东汉时候的事了。
根据《太史公自序》的说法,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重,于是他拉着儿子的手叮嘱说司马家的祖宗为周王室的太史,日后司马迁应子承父业,继续为汉室修史。自从《春秋》之后,汉武帝之前,这四百年间的历史全是一片空白,还未出现过一本系统记载这段历史的通史,因此司马迁应肩负使命,完成父亲未竞的事业。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中,我们隐约的发现司马迁最初似乎写的是一本汉代的国史,记录内容为“汉兴以来”的“圣德”及“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后来遭遇李陵之祸,才立志写一本“陶唐以来,至于麟止”的史书,这便是《史记》。
班固在《汉书》中说自从秦朝焚书后,明堂、石室、金鐀、玉版图籍全部散乱了,一直过了近百年,在贾谊、公孙弘、董仲舒等人的努力下,那些散失的史料才逐渐被收集起来。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史书有《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和《楚汉春秋》。班固认为这六本史书就是《史记》的底本,它先是依据《世本》写出本纪和世家的世系传承,然后再将《左传》《国语》里的故事内容穿插入春秋时代的历史中,将《战国策》纳入战国史里,至于楚汉部分则采用陆贾的《楚汉春秋》。
司马迁自己也常说:“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读秦记”、“太史公读秦楚之际”等等,说明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先是读了许多史料,然后才根据这些史料来写出这本新的史书。那么这些史料大概都有哪些呢?
班固与张守节都说:“《史记》采六家杂说”,认为《史记》本于《春秋》等六本史书,这其实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司马迁居太史的官职,掌天下图籍,是在广纳史料的基础上写作《史记》的。
本纪部分,《五帝本纪》是采用了《五帝德》、《帝系姓》等古书;《夏本纪》大部分抄自《尚书》;《周本纪》兼用《逸周书》、《韩诗传》等;关于秦朝的两个本纪都是从秦国官史《秦记》取材的。
书部分,《天官书》由《巫咸》、《甘石》、《石申》等书籍拼凑而成;《封禅书》取自《虞书》、《秦记》和《管子》;
列传部分的取材更为广泛了,司马迁并不是道听途说的给传主写列传,而是读过有关人物写的书,或者到其故居去访问乡老,采访以收集资料。例如《管晏列传》说:“吾读《管氏》......及《晏子春秋》”,《商君列传》说:“余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孟子荀卿列传》说:“余读《孟子》,至于《梁惠王》”,《郦生陆贾列传》说:“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世之辨士”等等。可见如果没有司马迁博览群书的治学精神,是无法写得出那么多优秀的列传的。司马迁对他所写的每一个传主都进行了细心的研究,阅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为人。
司马迁读到过许多已经失传的史书
优秀的史学家同时也是活动家,他们不是躲在书斋里与死文字打交道,而是走出家门,遍访名胜古迹,收集旧闻传说,再将其写入书中。
《项羽本纪》说:“余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说明司马迁通过故老传闻而得知项羽的外貌;《齐太公世家》说:“吾适齐,自以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可见为了了解齐国风俗,司马迁曾到山东去游历;《魏公子列传》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据说这是当年魏无忌招贤纳士的地方,太史公亲临其地,想神游古今,一睹信陵君的风采;《屈原贾生列传》说:“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为了给修史积累材料,太史公常年游历各地,可谓兢兢业业。
从《史记》的有关段落中,我们大致知道司马迁曾在不同的年岁游历全国,他在二十岁时就曾南游江淮,北上齐鲁,然后从河南湖北返回关中。做官后,也出使巴蜀,甚至在平定西南夷时去过昆明,那是四十岁左右的事了。《五帝本纪》说他最西到过空桐,也就是甘肃一带,往北也去过涿鹿朔方,接近大漠,看过蒙括修的长城。也就是说司马迁往东南去长江三角洲,往正东去过渤海,往北去过内蒙,往西去过甘肃,往西南去过昆明,其游历之广,不得不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