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一直在学界争论不休,绝大部分学者和思想家都认为知易行难,知先行后。后来发展到科学阶段,也有了知难行易的说法。真正系统地回答知行关系的,是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阳明先生认为知和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在阳明先生看来,知和行其实也就是一回事,知而未行,就是未知。即知即行,才是知行合一。
按王阳明的解释,“知行合一”的两个绝佳例子:喜欢美色(好好色)、讨厌恶臭(恶恶臭)。看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是“行”。
正常人永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到一位美女后,先思考一下,我要不要喜欢她呢?闻到臭狗屎的味道后,先思考一下,我要不要厌恶它呢?
正常人永远都是这样的:看到一位美女后,马上就会喜欢上她,在“看到”和“喜欢上她”之间没有任何缝隙,没有停顿。闻到臭狗屎的味道后,马上就会厌恶它,在“闻到”和“厌恶狗屎”之间没有任何缝隙,没有停顿。简单来说,我们喜欢上美女和厌恶臭狗屎,是发自本能,是条件反射。这就好像我们突然被火烧到会迅疾产生某些动作(大叫、跳起来)一样。从来没有人被火烧后和有所动作之间还要思考一下:我要不要有所动作,或是大叫一声,或是跳起来,甚至来个号啕大哭?
一切起心动念都是知,也都是行换而言之,“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既是一分为二,也是合二为一的,知和行其实同为一个心体的两面,在王阳明的辞典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一个没有观念的“行”,这才是知和行的真实本质,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
与知行合一相对立的是,知行不一也就是将知和行分立开来,当成两件事来做。那么知和行就会有先后之别、也会有轻重之差、难易之分。就会出现先知后行和后知先行,也会出现重知轻行和轻知重行,还会出现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
知行合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终结了知行分离的状态,让知行回到了统一。在知行二元论里,知行同步就成了稀缺,知行分离则成了常态。知行分离不仅影响到知行的效率,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酿成灾难。历史上的纸上谈兵、马谡守街亭,就是知行分离的结果,革命时期的左倾主义和右倾主义亦是知此,最后都演变成了灾难。知行合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源头上杜绝了知行分离和对立,从源头上阻止了知行偏离的发生。进而激发出即知即行的能动性,为我们带来良知良能。
最后来谈谈股票交易的知行合一,如何做到交易的知行合一呢一般分为三步:即从知到行是基础,从行到合是升华,从合到一是大成。
第一步是从知到行,就是从知道到做到。在交易里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灵魂拷问:我明明知道的交易道理,为什么就是做不好呢我明明知道不该去做,为什么就是管不住手呢我明明知道要去卖,为什么就是下不了单呢诸如此类的明明知道,在实盘里是举不胜举。知道不能做到,其实也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一定能做到,这就是苏阳明的“知行合一”。
为什么知道又不能做到呢?因为知外有念,正是这些念头阻止了你的知行。交易要去心上磨,就是磨去自己的私欲,找回自己的初心。心就像镜子一样,本身什么也没有,但可以反映任何事物。但心一旦被私欲所玷污,就跟镜子生锈了一般,不能反映客观事物。因此磨心如就是“去欲”的过程,清楚自己的初心,做到行亦知之。
第二步是从行到合,也就是沉浸式的体验。阳明先生说:“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要融会贯通,要沉浸进去。只有沉浸进去,你才能和交易融而为一,这就叫合。知行合一的合,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就是《卖油翁)里的百步穿杨和钱口漏油。就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股票交易的沉浸式体验也是如此,任何交易模式,做到了极致都是“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这就是股票交易从行到合的境界。
伟人在《实践论》中也写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穿,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升华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皆是殊途同归,虽然伟人和阳明先生的出发点不同,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归宿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能彻底改变人的习性,让人从知行不一,走向知行合一。股票交易很重要,股票交易的知行更重要。你现在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你的习惯造就的都是你的习性造就的。你成功是由你好的习性造就的。你失败是由你坏的习性造就的。而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解决人的习性问题最有效。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学说五百年来,让无数的有走青年,风云人物,为之痴迷,为之激动,因为它能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乃至成就你的团队,你的组织你的家国。掌握了这些之后,生活中的磨难,坎坷都将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