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述命题,认同知易行难的应该是较多的,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基本可以得到知易行难的感受似乎知道是个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做到却很难。
比如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甚至烟盒子上都写明了吸烟有害健康,国外的一些烟盒上还印上一些吸烟后难看的牙齿或者肺部图片来恐吓吸烟者,但即使如此,戒烟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
我们都知道锻炼有益健康,很多人在微博或者其他地方收藏了很多的简易锻炼小视屏,要么仅仅停留在收藏阶段,要么尝试一次,就分道扬镳了,在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列举的数不胜数,就不再一一列举,现实生活似乎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知易行难。并且我国古代就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传统思想。看来,不光是我们感觉是这样的,古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国父孙中山先生却逆传统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
当然孙中山提出这个思想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知易行难”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让大家不要顾虑太多,先去做,坚持下去,自然可以获得革命的胜利。
那么从孙中山提出的背景以及他想达到的目的来说,他的“知难行易”说想表的并不是知和行谁难谁易的问题,而是一种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且在他理解的知里是一种成果,而非认知。
那么按照原始命题来“知难行易”还能成立么?他依然是成立的。因为它算是一种比较偏门的认知方式,即使在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我们未必能意识到。
下面举个例子,破釜沉舟的故事应该大家都听过,当时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在兵法当中,背河而战本来就是在死地作战,本就极其不利,项羽不但这么去做了还“皆沉船,破釜甑”,这简直是错上加错。当时一般的将领肯定没有谁去这么做的。但项羽做了,不但没有在死地变成死尸,反而换来了大捷。这个就是在其他人没有认识到在死地能够让士兵抛去一切顾虑,奋勇杀敌的决心,再加上把船也沉了,锅也砸了,如果没打赢这场仗,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那么把这个故事上升到理念层次,就是“知难行易”,当你有了切实可行的“知”,“行”只是将它现实化而已,那么,哪个难哪个易不就很明显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