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双高”建设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问题对策探究
课题:陕西高校2020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省级课题编号:2020FKT60);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人文社科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07)。
职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再就业和再深造必备的能力。在国家“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将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发展、职业实践技能、职业岗位特点等紧密结合。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配合“三全育人”培养理念,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一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需的综合能力,是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这种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态度的养成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还相互融合。
目前,我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是基于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内涵式建设的基本要求的,可促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成功升级和转型。高职教育与职业、就业和岗位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那么,高职院校如何结合“双高”建设,顺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达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愿望,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与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提升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有普高生、“三校生”、单招生、初中生(5年制)等,学生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心理素质较差、人格修养不足,缺乏学习动力,能力水平普遍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感、失落感一般比较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相对较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对自身能力估计不准确。多数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不了解、不清楚,对专业与就业的认识不足,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地把专业核心技能等同于职业核心能力,对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更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缺乏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更不会主动寻找机会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当前,还有许多人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学习专业技能的,他们的学历比不上本科生,只要掌握一门简单的技能就可以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和发展空间,让很多学生的自尊心深受打击,降低了他们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自我否认会使人降低期望值,对生活、工作及人生发展追求都会逐渐降低,不再去谋求更远更高的理想。学生一旦出现这样的思想,就会缺乏主观能动性,致使培养效果收效甚微。
2.师资队伍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教师因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不能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全面育人的思想。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具体要求认识得比较肤浅,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如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人文类课程和基础课的任务,与专业教学无关;或者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专业核心能力,不需要专门开设课程来培养。这些认识上的误区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
对策及建议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更新知识的能力,使其具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意识和习惯,能够具备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因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可以将学生分层,因材施教,再通过教育过程的“三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1.加强“三结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在教学理念上,把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
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教育的方向必须和社会需求同步,要积极促进课程编制的调整、职业培训的改革,使其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在课程制订上应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课程与就业相结合,使学生熟悉实训过程、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并对工作有第一手的感觉,即提高学生对工作职能、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就业方向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先组织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再以真实岗位的工作过程和任务为参考设计实践教学。学校应定期邀请外界专家对教师及学生进行培训或者开展讲座,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建议,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另外,还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实训讲解及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3)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2.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素中包括“双师型”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教师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实训平台等,以提升“双师”素质为重点,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职业资格鉴定,学习并了解企业文化,积累专业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自觉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监管其履行的情况,帮助学生制订适宜的发展规划,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3.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工学结合、寒暑假社会实践锻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鼓励毕业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深入体会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期指导教师,要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络,充分掌握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4.充分依托校园第二课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平台,文体活动承载着非常关键的功能。广大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类竞赛、演讲比赛、正反方辩论赛、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体育竞赛等,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得更加全面。
结语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人才培养中,除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使其可以适应今后的岗位转换,满足可持续发展,这也是高职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加强教育过程的“三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养、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江,宋晓玲.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5-8.
[2]温九祥.地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培养对策[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22-25.
[3]李忠,陶绍兴,胡计虎.“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3):51-55.
[5]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1.
(陈荣: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陕西教育APP
百家号
抖音
公众号
微博
新华网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