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1日讯(通讯员萧兰)今年,是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诞生20周年,从2000年开始,它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2岁以下宝宝免疫功能不成熟、无法对单纯多糖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问题。
近日,“双倍的爱、看见未来”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公众教育媒体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大家共同就肺炎球菌结合疫苗问世20周年以来,让许多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远离肺炎球菌的威胁,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及导致残疾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婴幼儿是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危群体
肺炎是五岁以下儿童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并不陌生。导致肺炎的病原体有很多,如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球菌、流感病毒等。
肺炎球菌性肺炎有由致病菌“肺炎球菌”引起,虽然肺炎球菌名字中有“肺炎”两个字,但是它可以引起的疾病不只是肺炎,肺炎球菌可以穿越粘膜屏障,引起非侵袭性疾病,如中耳炎、鼻窦炎和症状较轻的肺炎等;另外,它也可以直接侵入血液,可引起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等。
在脑膜炎幸存者中,长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可高达24.7%,表现为智力低下、脑瘫、耳聋等;在发展中国家,肺炎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达50%。
肺炎球菌一般经由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由定植菌导致自体感染,婴幼儿是其主要宿主,携带率为27%-85%。当婴幼儿抵抗力下降时,隐藏在鼻咽部的肺炎球菌便会侵入人体多个不同部位,导致一系列侵袭性或非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
2岁以下是婴幼儿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发年龄,尤其是6-11月龄的婴幼儿。
WHO最新立场文件新增证据特别指出:婴幼儿是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危群体,75%的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和83%的肺炎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2岁以下儿童,8.7%-52.4%肺炎患者为6月龄以下的婴儿。
为什么肺炎球菌“偏爱”婴幼儿?
这与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发育特点有关,初生的宝宝能够从母亲身上获得母传抗体,但这种先天优势只能维持到3-5个月左右,在宝宝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先天抗体的功能慢慢下降,此时的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又尚未发育完善,对病原感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于是就成了感染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危群体。此外,非纯母乳喂养、室内空气污染、营养缺乏均是婴幼儿发生肺炎包括肺炎球菌性肺炎的高危因素。
抗生素耐药问题让细菌性肺炎越来越难治
肺炎球菌是全球儿童重症肺炎的首要病原。在全球疫苗可预防的疾病中,肺炎球菌性疾病位居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首位,占32%。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肺炎球菌性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位原因,病例数居全球第二位。据估计,每年约发生174万例肺炎球菌性疾病,其中约有3万儿童因此而失去生命。
肺炎的治疗效果一般比较好,但也越来越难治。临床上,肺炎球菌疾病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全球肺炎球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
在临床中,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咳嗽等症状一般要经过5至7天才能逐渐缓解,不少心疼娃娃的家长在就医过程中不容易理解这一规律,渴求立竿见影的疗效,这是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肺炎球菌为代表的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导致细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难度增大,一旦并发症出现则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大。如果患者在不是细菌性肺炎而是病毒性感冒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细菌耐药增加使得可应用的有效抗生素越来越少,增加了儿童肺炎的治疗难度和死亡率。
一组数据表明:在我国,儿童IPD致病株对青霉素、红霉素等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且耐药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亚太地区病原体耐药监测网络数据显示,肺炎球菌在亚洲地区总体多重耐药比例为59.3%,而在中国的多重耐药比例高达83.3%,肺炎球菌的耐药极大地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家长要选择已知保护效果的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将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因此,儿科医生建议家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宝宝的身体状况,优先给宝宝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们在为宝宝选择疫苗时应该做好功课,最好选择已知保护效果的疫苗,其科学评判标准就是看疫苗是否真正具有预防效果,是否得到广泛应用的保护效果验证。
目前,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沛儿13)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覆盖13种肺炎球菌常见血清型——1、3、4、5、6A、7F、9V、14、18C、19A、19F、23F、6B型,在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125个国家和地区纳入其免疫规划之中,累计使用应用14亿剂次,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其有效性、安全性得到广泛验证。
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家长们应在发病高风险期前积极预防,按照常规免疫接种程序,尽早为6周龄宝宝接种,在宝宝出生30天就开始预约。
为什么宝宝出生30天后就要预约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这是因为宝宝出生6周后,体内的肺炎球菌定植率不足10%,2月龄后肺炎球菌定植率开始快速增加,同时婴儿出生6周后,体内的母传抗体也开始逐渐下降,并在出生后3-5月龄时降至最低点,6月龄时几乎完全消失;这一时期的婴儿正处于免疫力低谷水平,体内的肺炎球菌却在快速定植,因此6-11月龄也是婴幼儿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发时期。
6周龄时(一个半月龄)及时接种婴幼儿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以13价肺炎球菌疫苗为例,6周龄接种第一针,6月龄前完成三针基础免疫,12-15月龄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每剂间隔4至8周,共接种4针。“3+1”全程接种可以增加免疫效果,小于3月龄接种1剂的效果为38.%,小于5月龄接种2剂的效果为70.5%,小于7月龄接种3剂的效果为76.6%,3+1方案的效果为90.5%,能更好的保护宝宝免受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威胁。
全球首个肺炎球菌性结合疫苗突破科学界限
肺炎球菌结合疫苗采用CRM-197作为蛋白载体,使2岁以下儿童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成为可能
迈出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第一步
降低IPD发病率
来自全球的真实世界效果数据证明,引入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后,大幅减少疫苗血清型IPD发病率,成为2岁以下儿童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有力武器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
鉴于肺炎球菌性疾病导致的严重疾病负担,WHO将其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2016年,覆盖13种血清型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首次进入中国
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20年来,该疫苗已在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并被125个国家和地区纳入免疫计划,累计接种总量超过14亿剂次
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价值体现
效力:预防疫苗血清型所致IPD的效力达97.4%
效果:全球多个国家引入,有效降低2岁以下儿童罹患疫苗覆盖血清型IPD的比例
影响:降低肺炎球菌携带率,发挥群体保护作用;同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耐药的发生*
*特别说明:沛儿13在中国获批用于婴幼儿的主动免疫,以预防由肺炎球菌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包括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和菌血症等)
双倍的爱,看见未来
到2020年底,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将保护超过500万中国儿童,为他们筑起一道抵御肺炎球菌性疾病侵袭的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