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钱币史,除近代铸币有少量由流通或馆藏渠道保存下来外,古钱币的发现大多是在考古与挖掘中出现。古钱币种类繁多,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之前,对古钱币的研究还是依赖北宋以来的金石学对古钱币字、形、色、质、声及出土地点,用最基本的描述摹绘和考据两种方式,来考证和认定钱币的年代与真伪。
二十世纪20年代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其方法和技术被引用到古钱币的研究方面,使钱币学界一些无法界定、存有争议的问题,在定性与定义方面有了统一认识。
其一,类型学在钱币研究中的作用。
类型学也叫“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类型学在钱币研究中可以运用于多个方面,比如:钱币铸行年代、钱币的分期断代、钱币的形制、钱币国别及铸主与铸地、钱文涵义、价值尺度、流通区域考证、失载钱认定、钱范及钱币的铸造,等等。
类型学在钱币研究中,主要运用到海贝、骨贝等贝类史前币的研究。在尧舜禹时代,有用石头做货币一说,以后各朝沿用。此外还有蚌贝、陶贝以及大诸侯国和王室铸造的很多青铜贝。古籍记载说明,古币的种类应该还有龟币、石币等诸多种史前币。
其二,在考证钱币时代与真伪中的运用。
运用类型对比学,不讲工艺,只讲形制,先要正确地排定类、型、式。
在出土钱币铸行年代考证方面,在做判别和区分时,要利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做依托。首先,应根据考古地层学原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借助现代科学测年法,确定某一地区出土钱币的序列及相对年代;其次,在开展研究时,先从某个钱币,或某类钱币入手,从对遗迹遗物形态特征的研究,上升到钱币使用环境与使用年代的研究,其中包括各年代流通钱币之间的传承发展与衔接关系。在对某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积累到一定量之后,根据一定数目已发掘遗址,设法搞清某种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包括墓葬、建筑、陶器、农业生产等。这样,就可以通过考古类型学研究,在更大范围内比较不同遗址,从而认定同一种出土钱币的流通、分布范围。经过反复比较,确定钱币的年代。
在考古发掘中,依据层位,收集出土物,便不会造成年代混乱;而通过实物史料研究人类历史,则是运用类型学方法,研究中国历代铸造、发行、流通钱币的形态,探索古代钱币演变规律,探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钱币研究视角更为开阔,也使研究成果更为严谨与科学。
在实践中也有例子。比如,对开元通宝钱的分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始终停留在清人“自会昌一种外,莫能辨为某期物”(翁树培语)的认识程度。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科学发掘的、有唐代纪年墓葬的增多,在利用地层学科考古的基础上,采用类型学方法,结合钱文、形制,排列、对比不同时期唐开元钱的异同,区分早、中、晚期开元通宝的特征,使钱币界对开元通宝分期达成了很多共识。
从理论上讲,统计的钱币类型与历史资料越多越广,考证实效性越强。这种分析法是从具体的出土钱币、器物、遗址,到遗址群,再到使用范围,最后到不同年代流通与保存之间的文化因素比较,也包括流通使用背景、社会经济与钱币铸造技术的发展与比较,这样才能弄清楚某一种钱币铸造与流通的年代及用途。
比如,在形制与铸工方面,中国货币经历了磨制、铸造、机器生产三个阶段。铸造货币历时最长,从最初的刻范铸钱到后来的母范制作,再到叠铸工艺,在许多币面上即可看到范钱、碎裂纹、铸瘤遗留痕迹。比如,在空首布銎上的小洞,就是钱范留下的铸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