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明世宗嘉靖六年的时候,因为大明宝钞不能够用所以恢复了铜钱的铸造,铸造嘉靖通宝里面有百分之90.9是用黄铜铸造,9.1%是用水锡,这就有一个问题水锡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宋应星天工开物里面提到并且把水锡=倭铅(金属锌)倭铅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金属锌,所以直到现在大部分科技界,还有钱币研究界都将水锡当做了倭铅,也就是咱们说的金属锌。
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看下面的一些简单的分析,首先水锡这个词在史书里面并不多见,我们仅见于明代的一些文献中,有关明代以前和明代以后的史料中,均没有提及水锡这个词的记载,当然明代文献水锡以及水锡的记载其实并不少见,最主要有一个叫明会典的一本书里面提到嘉靖中则例,通宝钱600万文,合用二火黄铜47272斤,水锡4728斤,万历中则例金贝钱1万文,四火黄铜85斤八两六钱,水锡五斤十一两二钱,火漆钱也是同样的一个配比。
其它的一些明代史书里面,书里边都提到了水锡这个词,当然水锡的用途在明代主要的还是铸造钱币,其它的例如说铸造器皿等等,这个用量都不如铸造钱币用量大,所以铸造钱币本身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广,非常大的一个用途也就是水锡在明代用途是非常广的,我们再来说水锡的经济价值,当时公布厂库须知里面提到过红铜的斤价是每斤价银八分五里,四火黄铜每斤价银九分四厘,二火黄铜每斤价银八分一里,水锡每斤价银八分,它和白锡和高锡的价格是一样的。
这又提到一个南铅,南铅就是我们普通说的铅它的价格是四分五厘,黑铅是四分二厘,所以可见水锡的价格基本上和二火黄铜持平,比铅的价格要高两倍以上,我们大概了解了当时的一些史料和水锡在当时的一些经济价值,我们返回来又看宋氏的天工开物里面说的水锡就是倭铅也就是金属锌,可以看出当时铸造钱币的时候,倭铅也就是提的金属锌已经大量地在钱币里面使用了,这就有一个矛盾点。
当时嘉靖通宝它用的是黄铜90.9%,而水锡是9.1%,如果水锡是倭铅也就是金属锌,那么黄铜它的比例又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红铜铸造钱币的时候因为其铸造加热以后铜水的流通性不如黄铜,就在红铜里面加上锌以后变成了黄铜,明代万历的四火黄铜它的含锌量达到了30%,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三七黄铜,所以这就有一个很矛盾的点,如果用黄铜加上水锡也就是用铜锌合金,再加上单质的锌去铸钱,这就有点说不通了。
所以通过这个点可以判断当时所说的水锡并不是单质的金属锌,也就是不是倭铅,另外一方面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明代铸造铜钱用倭铅就是为了代替当时日益减量白锡的价格,因为倭铅比较便宜,我们假设倭铅就是金属锌就是水锡,水锡和白锡的价格都是八分银一斤,如果水锡代替白锡就丝毫没有意义了,所以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来说,水锡不大可能是倭铅,也就是金属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