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教师研修网“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提升”项目方案的安排,“在一维图形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为主题的秋季第一期小学数学联研活动,于2022年9月29日举行。作为深度学习联盟项目校,小学数学组的全体教师线上参与了这次联研活动。三年级数学组刘培和李曼祺两位老师活动中进行了《测量》大单元说课和《千米的认识》重点课例交流,受到了专家和项目校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回顾小学数学组全体成员在这近一个月的准备及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过程,我们收获颇多。
单元整体视角,全组集体备课
首先,我们基于教研活动主题确定《测量》这一单元并结合10月份举办的“保定市环城水系马拉松”这一真实情境,选择了“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例展示。在前期的备课过程中,整个组的老师一起研磨,我们经历了多次研课、磨课,使这节课的结构越来越清晰,也让内容越来越丰满。
第一次线上磨课,专家精准把脉
9月8日,由中国教师研修网小学数学学科负责人海明阔老师主持组织进行了第一次线上研磨。由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刘东旭老师作为指导专家,围绕“什么是大单元整体教学?如何重构教学单元?”等问题展开,对附校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牌坊分校提交的第一稿大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指导。对于附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刘东旭老师主要提出四点改进建议:一是对于单元主题,应更加贴合本单元视角下的核心素养培养和大概念知识本质;二是整体结构梳理,应在新课标理念下,聚焦“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在“度量”这一大概念引领下,以具体内涵表现为单元整体分析、构建的核心;三是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应明确分析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学情分析应该改变从教师经验出发;四是对重点课时设计,可以依据真实情景,拓宽数学课课时,多设计能让孩子亲身体验的活动,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
紧扣单元主题,改进设计结构
第一次线上研磨后,三年级数学组在郜丽主任和李珍组长带领下,积极行动,针对专家建议做出如下调整。将单元主题从“探究度量本质培养度量思维”调整为“在一维图形中探究度量本质培养量感—测量”,更加贴合本单元内容实际和学生学习目标。重新调整单元整体设计,删减不必要内容,以“课标分析分析(核心素养、大概念)——教材分析(纵向、横向)——学情分析——教学思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规划——重点课时设计”为结构主线进行改进。
在课标分析方面,结合《新课标》,从本单元“测量”所属领域出发,聚焦核心素养“量感”的培养,分析《新课标》对本单元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厘清在单元学习的哪些具体方面进行量感培养,理解度量本质。
在教材分析方面:纵向分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改进了零散的分析方法,在度量从一维到三维的知识进阶中,把纵向分析聚焦在一维长度的度量,进行了教材结构分析,把握了知识主线;横向分析重新选定人教版、北京版、北师大版教材进行对比,从情景、知识编排顺序等进行分析,力图汲取各地教材优势,辅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在学情分析方面,重新设置测验卷和调查问卷,用定量的方法对学生单元整体知识经验基础进行分析。在学习目标方面,设置了KUET思维学习目标,既知能目标、理解目标、情感目标和迁移目标,更加符合《新课标》要求。
在重点课时“千米的认识”方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一堂室内课转为一堂跨学科活动课和一堂室内讨论课,既拓宽了学生对数学课的认知边界,也真正从多方面感官体验、交流,充分建立了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知,培养量感。
经过一系列改进后,我们的教学设计结构更加清晰,内容聚焦本单元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在郜主任、组长和组内同事的倾情协助下,刘培和李曼祺老师顺利完成了单元整体说课试讲视频的录制。
第二次线上磨课,形成研究共同体
9月20日第2次线上研磨以课堂教学试讲视频、以及单元整体说课试讲视频为主。针对在教学设计改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向专家刘东旭老师进行请教研讨:一是如何将跨教材版本分析的更为透彻;二是在学情分析方面,如何设置题目,既能进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操作经验进行调研,又能符合“双减”要求,不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三是对重点课时的课程安排设置和活动任务设置进行观念阐述。希望专家借助试讲实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单元说课设计,力图将新课标理念落实的更好。刘东旭专家针对我校汇报和提交的试讲视频,给出如下建议:在横向教材分析方面要具体指出教材间的异同点;学情调查问卷要减少知识性题目,设置理解性、操作性强的少量题目;充分肯定了对重点课时的跨学科课时设置。
根据专家建议,在教材横向分析方面,我们通过比较多版本教材的情境、操作活动等内容设置,抓取共同点,研究各个教材是如何落实本单元主题内容的。比如在本单元多版本教材都是通过真实情景设置,实际操作和估测结合,在交流互动中,落实培养发展量感,理解度量本质,有利于我们汲取各地优点,扬长避短,优化单元课程设置。在学情分析方面,我们改进了过去教师视角的定性分析、经验分析的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谈话、观察、并利用调查问卷设置操作性、理解性强的题目等,以具体数据对学情进行定量分析。对学生已有知识、操作经验等进行针对性调研,切实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在此期间,我们有着令人惊喜的收获,积极与专家沟通联系,致力于使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真正为教学服务。
活动正式开始,主题汇报交流
2022年9月29日活动伊始,由本期活动承办校--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牌坊分校,乔湘平长为活动致辞。项目组首席专家吴正宪老师也为老师们带来了新学期致辞与期许,希望项目校老师们能够在新课标版本后的第1个学期,将最新的课标理念融入到常态课堂教学中,通过更真实的情况、更有启发的活动,帮助学生习得数学知识,积累核心素养。
刘培老师从单元主题分析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对《测量》进行大单元说课,李曼祺老师结合《千米的认识》这一重点课例进行交流。两位老师注重将教材中自然单元进行重构,让知识形成结构化、模块化。从而在授课中,帮助学生初步积累结构化知识的经验和能力,促进后续不同知识间的迁移。
及时总结反思,服务教学实践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一个月以来的备课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我们特别感谢中国教师研修网及吴正宪老师和刘东旭老师。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一直得到刘东旭老师的专业指导,感到受益良多。从一稿到三稿啊,我们在结构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的分析方面——我们明确了从新课标出发,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大概念、大观念为引领,直指知识本质。比如本次单元主题,聚焦核心素养量感的培养,通过一维图形中长度单位的学习,直指对度量本质的理解。再结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对单元主题的落实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教材横向分析方面——改进了零散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多版本教材的情境、操作活动等内容设置,抓取共同点,研究各个教材是如何落实本单元主题内容的。比如在本单元多版本教材都是通过真实情景设置,实际操作和估测结合,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发展量感,理解度量本质,有利于我们汲取各地优点,扬长避短,优化单元课程设置。
学情分析方面——我们改进了过去定性分析经验分析的情况,通过多种形式,设置操作性、理解性强的题目等,以具体数据对学情进行定量分析。对学生已有知识、操作经验等进行针对性调研,切实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重点课时内容方面——千米的认识,我们由一堂室内课转为了一堂跨学科体验课加一堂室内讨论交流课,既拓宽了学生对数学课的认知边界,也真正从多方面感官体验、交流,充分建立了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知。
全体数学组成员参与了这次联合教研活动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讨及反思。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探索出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大单元设计的路径,在接下来我们把学习到的成果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上,在课堂改革中不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