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志愿者个人工作展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家好!
我们是幸运的。亲身经历了学院升本更名,也亲身经历了文督改名为“文明志愿者服务队”这个全过程。这是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时刻,因为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使命的践行者,文督更名是一个质的飞跃,对于我们学院以及广大队员来说意义深远。
自从我担任文明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职务以来,做了以下工作,现扼要述职如下:
(一),精心准备科学纳新
可以说这项工作是从暑假开始的,暑假期间我临时担任“不回家同学”管理组长。记得当时郑科长的一句话“学生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因此,我基本上每天晚上到宿管老师那了解同学们情况,并且认真记录,及时汇报。
九月开学后,我当时在组织部见习,在领导的部署下,在组长的统一带领下,我们精心准备迎新工作。我和广大同学一道,积极纳新,科学纳新,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心干事。也为组织部的干事培训做了相应工作。
(二),紧密合作团结协作认真工作
十月份我配合组织部收缴团费等工作。在换届中,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调到到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了“走校园,转圈圈”工作。面对同学们的“不解”和干事们的“不懂,不会”,我和其他两位负责人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第一,通过开例会,让干事们了解文明志愿者的本职工作。
第二,倡导他们有奉献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是一项需要爱心与耐心的工作。本月,我们每周出队三次。从晚上8:00---11:00,三个小时,我们的干事们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一些不文明行为做斗争。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文明劝导,认真劝导,用爱心劝导。大家都知道这项工作是不讨人喜欢的工作。但是我们仍然在坚持。因为通过文明劝导,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各种不文明现象逐渐消失,为同学们安心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也就是这一月,我们把说话的机会让给了队员。开会时让他们讲话,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这样即锻炼了他们说话的水平,又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赢得了民心,为以后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我相信,来到文明志愿者服务队的干事们现在都有一个结论那便是:“不是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不好,而是你没了解”。因为这是一个善良的没有恶意的组织。
(三),坚持不懈继续服务
十一月份,在院团委的倡导下,我们积极响应,继续出队。每周除周五和周六外,我们带队员每晚出队,只有一个目的,让校园不文明行为离我们远去。这样的工作我们一直坚持到了12月25日。这中间,有矛盾,也有怨言,有不解,我们都扛了过来。交流,谈心,,,,,让我们的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出队的重要性。同时,我们每周在校园文明岗值班三次。当其他同学在吃午饭和晚饭时,我们的队员却在值班;当其他同学在午休是时,我们的队员却在吃没有温度的饭菜;当同学们大骂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是“幽灵”时,我们的队员却用可爱的微笑一一作答,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服务!这是我们的本质!
为了调动队员们的热情,在团总支的关怀下,成才指导部的精心策划下,十一月中旬团总支全体成员到人工湖清理垃圾,我队员以志愿者的名义积极参加;同时配合团总支到假日海滩捡垃圾倡导“人人要环保,人人要参与”。十一月下旬我队和组织部举行了一场“友谊篮球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队员们工作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四)响应校运会助威呐喊
集体团结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正是因为全体同学和运动员的努力我院才在运动会上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这期间,我和队员们一道为校运会拉赞助,搬道具等相应后勤工作。
(五)总结不足展望未来
我们的工作是光荣的,我们的成绩早经过去。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
转眼间,我在学社联的第二年就要结束了,而我们也即将迎来“第十一届学生社团联合会”,我有幸乘上了学社联第一个十年的末班车,也希望能继续迎接学社联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回顾我在学社联的两年,不断的反思自己在社联所经历的一点一滴,有笑也有泪,有感动也有欣喜,有委屈也有自责,但得到最多的是我自身的成长。接下来,我将从个人工作总结、不足与改进、未来工作展望三个方面来总结我在学社联这两年来的成长。
还记得在xx年九月,我从学长那里得知了这个对于我们新生都很新鲜的校级组织,而我之所以选择组织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学长学姐告诉我们组织部是最能得到锻炼的部门,也是最难竞选的,抱着挑战自己的态度递交了竞选组织部委员的申请表,最后有幸从数百名竞选者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学社联组织部的一员。然而事实也证实了当时学长学姐对我说的话,经过这两年,我的确在组织部得到了很多锻炼,也从中成长了不少。
两年来,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学社联的兄弟姐妹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即使在我想要退缩的时候,回想起他们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也能使我找回继续下去的勇气与信心,在这个大家庭工作、学习的日子定将值得我永远记忆与回味。如今,我递交了竞选第十一届学社联主席团的申请表,依然希望自己还能继续为我所深爱的组织和社团带来些什么,支撑着我继续前进的不仅仅是在我忙碌的工作与学习压得我喘不过气但依旧时刻警醒的责任,还有我对这个有爱的大家庭的感情。
1.1新技术有助于药物研发
1.2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2转化医学直面诊疗健康服务
中国医学卫生事业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中,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夯实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卫生科技管理中的现代医学理念,为科技型新创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原动力。综观国际转化医学发展的热点,我国整体实力并未处于劣势,同一起跑线上的中国生命科学界,直面历史契机,通过各层面的整合、协调与管理,完全可以创新“中国模式”。
2.1政府直接主导健康卫生事业
2.2学科管理面临现实挑战
3伦理调适护航转化医学
4结语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大众体育;社会变迁;休闲;政策导向;日本
PolicyguidanceformassleisureandsportsinJapanandits
enlightenmenttoChina
XUWan-bing1,JINYin-ri2
(1.ChengduSportUniversity,Chengdu610041,China;2.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Abstract:TheauthorsexaminedandanalyzedpolicyguidanceforleisureandsportsinthesocialtransitionofJapanfromthe1960stotheearly21stcentury,gainedpolicyexperiencesofJapanwhosesocialdevelopmentwascarriedoutearlierthanthatofChina,andputforwardthefollowingopinions:1)theestablishmentofthe“BasicPlanforSportsRevival”enabledJapantoperfect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forsportsrevival,andputforwardspecificleisuresportsactivitiesandmeasures;2)inthelate1980s,anagingsocietylackingofchildrenwasanationalproblemfacedbytheJapanesesociety;careersportsbecameaneworientationofmasssports;3)thetransformationofsociallifeenvironmentenabledmasssportsinJapantoboom;4)policiessuchasNPOactpromotedthegradualtransformationofmasssportsbusinessmodetoacivilbusinessmode.
Keywords:sportsociology;masssports;socialtransition;leisure;policyguidance;Japan
1日本社会生活环境变迁
1.1市民思想意识与生活取向的变化
1.2“社会性休闲”生活方式的产生
2日本大众休闲政策导向
2.1“生涯学习振兴法”和“海外旅行倍增计划”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本国民对休闲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高涨。正是在这一时期政府行政报告书中开始出现“生涯教育”的概念,各种宾馆设施及休闲娱乐设施等公共休闲设施相继投入建设。作为生涯学习的政策指导,1990年开始实行“生涯学习振兴法”。1992年以公立小中高等学校为对象,规定每月的第2周星期六为公休日,逐步开始实施“学校5日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休闲全球化倾向。1987年日本运输省(现国土交通省)发表了“海外旅行倍增计划”,伴随着日元增值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日本每人海外旅行人数已经达到了1000万人。1987年日本政府施行“综合保养地域促进法”,也称“度假地法”,加上“泡沫景气”扩大使日本各地兴起了度假地建设风潮。
2.3节假日法修正案
2.4“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的实施
3日本体育政策导向
3.1“体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实施背景
乘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在日本涌现的社会体育振兴之风,各地区普遍实施了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中心的政府决策。此后相继出现了休闲度假村的建设风,普及并扩充商业体育设施,以及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或高尔夫球场等体育运动俱乐部建设风潮,迎来了空前的体育产业泡沫化时代。受欧洲兴起的大众体育运动影响,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使用大众体育的概念,而在1988年文部省体育局改组中采用了“生涯体育”的概念[5]。日本学者将其定义为“在生涯活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性进行并享受符合自身生活方式的运动。”[6]
20世纪90年代末,保健体育审议会对“为保持增进终身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及体育振兴战略”的提案进行审议,其中提出为了实现终身性、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目标。对于地域体育环境,提出了将推行学校体育设施由单纯地向地域居民提供运动场所的“开放型”,向学校与地域社会“共同利用型”的政策转换,以使地域居民更加有效地利用完备的学校体育设施[7]。此项提案反映了“振兴生涯体育”的政策意图,揭示了为促进大众体育运动持续性开展而制定的设施环境政策的基本思路。
3.2体育振兴基本计划实施重点与导向作用
2000年8月,为应对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保健体育审议会进一步明确了通过更加具体的定量数据和制定目标来振兴体育的方针。尤其在报告中提出对于实现终身体育的地域体育环境整备政策,将成人体育参与率从当时的37.9%提高到50.0%。
“日本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的大众体育政策经过了从硬件到软件建设的过程。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后,这项计划可以说是由此前的抽象性观念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具体政策,为迎接未来少子化、高龄化社会的国家重大问题做好准备。
4对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4.1社会发展与变迁对大众体育需求的启示
4.2生活方式变迁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4.3对“后全民健身计划时期”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4.4国民休闲政策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2]日本内阁府.国民生活にする世论调查[EB/OL].,1999-12-20.
[3]日本厚生工作省.每月勤劳统计调查[EB/OL].,2001-12-21.
[4]川西正志.生涯体育实践论[M].东京:市村出版,2002:26.
[6]山口泰雄.生涯スポツ理论とプログラム[M].鹿儿岛:鹿屋体育大学,1989:4.
[7]陆作生,刘宪军.日本综合型地域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机制及发展[J].体育学刊,2009,16(3):33-36.
[8]日本文部省[EB/OL].mext.go.jp/,2008-07-01.
[9]王揖涛.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研究[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3.
关键词:社区农园;特点;功能;美国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2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迅速发展的城镇化变革使得城乡人口发生了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形态也随之变化,过去聚落式的居住方式被高密度的住宅区替代,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这对过去相对稳定的居民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促使邻里关系变得冷漠甚至断裂;社区流动人口增加导致人口异质性增强;老龄化趋势比较严重。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明显提高,城市居民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的困境[1]。近些年来,都市农园在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国政府部门也意识到都市农园在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了都市农园的发展速度,而社区农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
社区农园(Communitygarden)能够在保证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的同时,促进城市新型社区的建设,加强社会的融合与和谐社区的构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城市粮食供给,缓解食品安全、城市污染、景观、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3,4]。在美国的很多城市,以及欧洲的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城市社区农业项目规模都比较大。为此,本文通过探究美国社区农园发展及功能,以期能够为中国的社区农园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社区农园定义及发展历史
北美社区农业协会(TheAmericanCommunityGardeningAssociation)将社区农业定义为由一群人共同种植的一片土地,可用于种植果蔬或花卉,可位于居住区、商业区、学校、单位附属绿地、医院等[5,6]。北美社区农业协会是推动美国和加拿大社区农园发展的最大的非政府组织[7]。
社区农园在欧美国家十分普及,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操作性较高的社区农业方式(图1)。它指的是通过利用空闲地或公共绿地,免费使用或通过划分,租赁给居民从事种植活动,可用来种植瓜果蔬菜等食品,也可用来栽种花卉[5,8],所得成果由居民支配。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对城市内的空闲地进行最大化利用,同时还可提供一定的绿色食品,改善城市环境,创造休闲、锻炼、教育的机会,促进城市居民的沟通与交流。
社区农园可根据其管理形式分为划拨农园和公共农园[9]。划拨农园是将一块集中的地块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地块,每个小地块可分配或租给个人或家庭进行种植[9]。公共农园是指由一群人共同种植,比如社区、学校、医院或单位附属绿地等内部的园地,由志愿者或社区管理人员统一管理[9]。
社区农园在北美有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二战时期的“胜利园圃(Victorygarden)”[7]。社区农园遍布美国各个城市,是美国都市农业的主要类型[7]。美国社区花园的发展是间断性的,通常在战争、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时期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大力发展[10],如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纽约大概有5000个社区农园用以为失业者、贫民、移民提供食物[11]。1970年以来美国的一些居民通过充分利用空闲地建设社区农园,并将其作为缓解通货膨胀、社会动荡,保障食品供应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1990~2000年,超过100万的居民参与到15000个社区农园中[12]。美国社区农园的发展和市政当局鼓励市民租用空闲地、废弃建筑,推动社区建设、城市更新的政策相吻合[10]。虽然市政当局也意识到社区花园的连锁效应,并将其作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从未认可其具有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所以社区花园在美国很少获得长期的政策支持[10]。
2社区农园特点
社区农园与其他农业形式相比,它是一个依托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社区结构功能的绿色生态产业,以城市居民的多种需求为导向所构建的一个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生态服务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城市社区农业活动多样而丰富,它可以是一种兼娱乐休闲、环保性质的自愿或商业活动;个人或住户的食品生产活动;一种兼教育、康复治疗、社交功能的社会活动等。
2)运作机制。社区农园的管理体制是自下而上的,以社区为基础,居民协同管理。社区农园是由社区居民自发的或是有组织的团体社群,充分利用废弃建筑或空闲地,在社区可利用土地上种植瓜果蔬菜,并自主进行服务的管理与运作;且种植的面积可大可小。在城市社区农业服务中,会有商业性质的,或是一些非盈利的私人或组织,甚至是政府机构,为服务参与者提供技术、材料上的支持,帮助协调及管理服务。
3)人员特点。参加成员不受身份地位、工作性质、年龄、种族等限制,成员多为周边社区居民。李良涛等[13]通过调查洛杉矶市社区农园发现,参加成员绝大多数为老年人且过半为移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多为中学文化水平。
4)产品类型。社区农园农产品类型主要以常见蔬菜、水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和杂草等为主。社区农园的目标是为了生产新鲜食品供本社区居民的消费[3];李良涛等[13]通过调查洛杉矶市社区农园发现,食用植物占主要地位,占73.23%,观赏植物次之,占22.06%,药用植物占6.36%,杂草类植物占5.31%。
3社区农园的功能与价值
城市社区农业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它所具有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1)生产功能。社区农园为社区内部及周边居民提供了新鲜绿色果蔬[14,15],帮助社区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家庭节省食物开支。此外,对于那些想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却没有地块资源的居民提供了实现愿望的机会[13]。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93年全美社区农园共生产的食物价值约为1600万美元。1989年,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当局调查显示该市共建有905个社区农园,种植蔬菜种类达45种,总价值超过45万美元;每个社区农园平均面积为787m2,年均纯收入约475美元[16]。
2)促进人际关系融合。袁萍萍等[2]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园内家庭之间以及农园内外沟通3个方面综述了市民农园促进人际互动和谐关系的研究。社区农园可作为家庭成员之间、社区居民之间以及与社区管理人员之间对话与健康活动交流的最佳场所[17,18]。社区农园可促进家庭内部成员及社区居民之间感情、文化和物质的交流,增加了交流机会,扩大了交际面[19],主要体现在社区农园为市民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场所和氛围,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因耕种而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与内容,也因农产品的买卖、赠送而拓展其人际关系[17],改善邻里关系[20]。很多案例都证明在城市社区内发生的农业活动直接改善了社区内居民的社交关系,提升了他们的社区认同感。社区农业使得城市中的参与者之间有了共同的兴趣点与话题,对他们建立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参与社区农园可明显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相互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时,为居民之间关系的建立、发展和巩固提供了机会和空间[21],有利于社区精神构建,增强社区认同感和荣誉感[13],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与发展[22]。
3)提升食品与健康质量。新鲜优质的食物供应有助于缓解食品短缺、保障食品安全[23]。城市社区农业可以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高质量的营养摄入,并借此倡导有机生活理念,向城市居民传达可持续的价值观。Alaimo等[24]在对766人的调查中发现,如果家里有一个人参与社区农园,家里新鲜绿色蔬菜的摄入量是那些没有家庭成员参与社区农作家庭的1.4倍。社区农园对于缓解经济困难和改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25]。
4)疗养功能及减少犯罪率。研究发现,参与社区农园能够帮助参与者排解压力,有效缓解情绪病人情绪,有助于缓解心理症状、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8,26,27],并能够有效治疗慢性疾病[28],因此也有一些社区农业服务是配合相应的医疗活动所展开的。此外,植物能够缓解精神压力,一项研究发现,在对乡村337个孩子的调查当中,家庭附近或者院内有好的自然植被,能够有效缓解生活压力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29]。此外,植物能够改善认知功能[30],对2805个6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的调查发现,每天参与社区农园活动能够使患痴呆症的几率降低36%[31],归因于其通过社区农园劳作得到的身体、心理上的放松。社区农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降低城市犯罪率、自杀率与家庭暴力,增加生活情趣,营造更和谐的城市生活。Kuo等[32]的研究指出,随着社区绿色空间的扩大,犯罪率呈下降趋势。因为植物或农业劳作可以减缓心理劳累,而心理劳累是引发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耕作交流,缓解了文化偏见和心理隔膜,犯罪率也自然下降。
5)自我培养与教育。在社区农业活动中,居民需要通过亲身参与耕种活动以此来获得收成,这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与经验。这种方式使得参与者产生成就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责任感,还能通过一系列的农业活动让孩子认知农作物生产、养护、消费过程等[33],因此有很多城市内的社区农业服务都是面向学生与儿童开展的,将这种农业耕种活动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与手段。对于社区居民、志愿者和企事业单位职员,通过参与社区农园劳作开展拓展锻炼,可培养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对于孩子,可以助其了解农作过程及生产技术,增加动植物知识,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6)改善环境质量。社区农园可以有效缓解污染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固碳释氧、降温增湿、减少城市臭氧与空气颗粒物,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健康水平[30]。植被可以拦截降雨,并能提升土壤蓄水能力;社区农园的土壤可吸收雨水,减缓和吸纳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排水系统压力,也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措施。Okvat等[30]的研究指出,社区花园中20cm厚的地表土10年可固定19t大气中的碳,而美国年均排碳量为6~6.5t;且覆土越深,固碳量越大。农作物能够通过蒸散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边环境温度,从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创造舒适的小环境。很多社区农园都是在城市中的一些闲置的废弃地、厂房屋顶构建起来的,使得城市空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城市景观得到了改善。绿色屋顶已经被证实可作为缓解环境问题、改善空气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34]。
7)降低能量消耗。社区农业可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一项措施。现有的食品网络体系中食品运输环节的能源成本较高,而社区农园可通过居民自己种植生产,提供新鲜绿色食品,大大降低了食品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成本,减少了本地食品生产的能量消耗,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碳排放。此外,通过循环利用城市垃圾制作有机肥,人工耕作而尽量减少机械使用,不打农药等措施,可有效减少能量消耗。因此,社区农园也被认为是一个普遍高效的有机农业类型。
4小结
[1]叶彬彬,任栩辉,刘青林.北京都市农业现状与展望[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12(1):16-21.
[2]袁萍萍,简小鹰,陈雁,等.市民农园促进人际互动和谐关系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08-1613.
[3]GUITARTD,PICKERINGC,BYRNEJ.Pastresultsandfuturedirectionsinurbancommunitygardensresearch[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2,11(4):364-373.
[4]BEILINR,HUNTERA.Co-constructingthesustainablecity:Howindicatorshelpus“grow”morethanjustfoodincommunitygardens[J].LocalEnvironment,2011,16(6):523-538.
[5]PUDUPMB.Ittakesagarden:Cultivatingcitizen-subjectsinorganizedgardenprojects[J].Geoforum,2008,39(3):1228-1240.
[6]TEIGE,AMULYAJ,BARDWELLL,etal.CollectiveefficacyinDenver,Colorado:Strengtheningneighborhoodsandhealththroughcommunitygardens[J].Health&Place,2009,15(4):1115-1122.
[7]刘娟娟.我国社区农园发展机遇与挑战[J].风景园林,2013(3):147-148.
[8]KINGSLEYJY,TOWNSENDM,HENDERSON-WILSONC.Cultivatinghealthandwellbeing:members’perceptionsofthehealthbenefitsofaPortMelbournecommunitygarden[J].LeisureStudies,2009,28(2):207-219.
[9]牛晓菲.社区农业与生态住区建设[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0]钱静.西欧份地花园与美国社区花园的体系比较[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1):86-92.
[11]ARMSTRONGD.AsurveyofcommunitygardensinupstateNewYork:Implicationsforhealthpromotionandcommunitydevelopment[J].Health&Place,2000,6(4):319-327.
[12]MALAKOFFD.Whatgoodiscommunitygreening[J].CommunityGreeningReview,1995,5:4-11.
[13]李良涛,王文惠,WELLERL,等.美国市民农园的发展、功能及建设模式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306-313.
[14]MCCORMACKLA,LASKAMN,LARSONNI,etal.Reviewofthenutritionalimplicationsoffarmers’marketsandcommunitygardens:acallforevaluationandresearchefforts[J].JournaloftheAmericanDieteticAssociation,2010,110(3):399-408.
[15]LANGELLOTTOGA,GUPTAA.Gardeningincreasesvegetableconsumptioninschool-agedchildren:Ameta-analyticalsynthesis[J].HortTechnology,2012,22(4):430-445.
[16]PATELIC.Gardening’ssocioeconomicimpacts[J].JournalofExtension,1991,29(4):7-8.
[17]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技术监督实用技术,1998(2):25-26.
[18]陈芳,冯革群.德国市民农园的历史发展及现代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78-82.
[19]周玉新.日本市民农园的经营模式研究[J].世界农业,2008(11):42-46.
[20]LAWSONLJ.Citybountiful:AcenturyofcommunitygardeninginAmerica[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5.
[21]BONNYE.Thelandscapeandcultureofallotments:AstudyinHornchurch,Esse[D].SchoolofGeography,UniversityofNottingham,2010.
[22]AGUSTINAI,BEILINR.Communitygardens:Spaceforinteractionsandadaptation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36:439-448.
[23]CORRIGANMP.Growingwhatyoueat:DevelopingcommunitygardensinBaltimore,Maryland[J].AppliedGeography,2011,31(4):1232-1241.
[24]ALAIMOK,PACKNETTE,MILESRA,etal.Fruitandvegetableintakeamongurbancommunitygardeners[J].Journalofnutritioneducationandbehavior,2008,40(2):94-101.
[25]陶新月.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农业服务研究[D].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14.
[26]AUSTINEN,JOHNSTONYAM,MORGANLL.Communitygardeninginaseniorcenter:Atherapeuticinterventiontoimprovethehealthofolderadults[J].TherapeuticRecreationJournal,2006,40(1):48-56.
[27]MILLIGANC,GATRELLA,BINGLEYA.‘Cultivatinghealth’:therapeuticlandscapesandolderpeopleinnorthernEngland[J].SocialScience&Medicine,2004,58(9):1781-1793.
[28]GEORGEDR,ROVNIAKLS,KRASCHNEWSKIJL,etal.Agrowingopportunity:CommunitygardensaffiliatedwithUShospitalsandacademichealthcenters[J].PreventiveMedicineReports,2015,2:35-39.
[29]WELLSNM,EVANSGW.Nearbynatureabufferoflifestressamongruralchildren[J].Environmentandbehavior,2003,35(3):311-330.
[30]OKVATHA,ZAUTRAAJ.Communitygardening:Aparsimoniouspathtoindividual,community,andenvironmentalresilience[J].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2011,47(3-4):374-387.
[31]SIMONSLA,SIMONSJ,MCCALLUMJ,etal.Lifestylefactorsandriskofdementia:DubboStudyoftheelderly[J].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2006,184(2):68-70.
[32]KUOFE,SULLIVANWC.Environmentandcrimeintheinnercitydoesvegetationreducecrime[J].Environmentandbehavior,2001,33(3):343-367.
[33]STEINMJ.Communitygardensforhealthpromotionanddiseasepreven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forHumanCaring,2008,12(3):47-52.
李宁公司简介
李宁发展历程分析
阶段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现不仅需要管理方式、方法的支撑和路径依赖,还要有信息
化系统的支撑,多方面的结合才能形成最佳管理实践。李宁公司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1990―1996年的创立发展阶段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失败迫使李宁退役,随后,李宁在李经纬的鼓励促使下投身商海成立公司并担任总经理,生产运动服装。
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
为打造专业、高档的体育用品形象,在公司创立初期,李宁将产品定位于“国内高档品牌”,推出的第一件商品价格比一般商品价格高一倍,但由于90年代初期的消费者竞争市场对价格更为敏感,而且在并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非国营企业性质的私营企业无法进入大商场,这对于渠道为王的服装企业是致命的短板;在产品价格定位和市场渠道双方的不利因素打击下,李宁的高档品牌定位并未取得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
为快速打入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李宁只能改变思路另辟蹊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发展路线――价格回落、建立营销网络:价格回落到大众可接受的价位,以中低档产品的定位进入市场,同时结合专卖店、特许经营店的销售渠道方式培养经销商队伍,建立起以团体订货为主渠道的营销网络。
经过两年的运营,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取得良好业绩:三大主项产品(体育服装、运动鞋和便装)雄踞市场头把交椅,其中的一款产品全国销售20万件,成为消费者追逐的品牌,出现全民穿李宁的壮观场面。不仅如此,经过当年的运营,李宁在1995年天津定货会上实现了4.5亿元的交易额,占公司整体交易额的半壁江山1。(参考资料:“穿针引线服装论坛”)
体育赞助助力李宁腾飞
出身体育行业的李宁有着深厚的体育情结,公司通过北京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成为国内国际多场重大体育赛事中国代表团的赞助商。虽然每次的赞助活动均极大地增加了李宁公司的成本,但是在高投入、准道路的情况下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扩大了李宁在运动服装行业中的影响力。李宁在1996年的销售额达到6.7亿元2(参考资料:“百度文库案例:李宁公司品牌定位”)。快速实现增长的目标,也使李宁脱离了生存为目标的发展阶段。
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进销存”软件和财务系统相互独立但未集成,虽然解决了李宁公司的部分财务难题,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通过手工方式传送数据会导致销售部门按照库存的数据拿货,但可能会发现并未有库存,部门工作无法有效对接。不仅如此,还可能会因人工操作的误差和数据的不准确导致生产和销售部门频繁出错。这些问题促使李宁不断增加新信息系统软件,这些软件需要能将进销存管理和其它业务管理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基于产品的季节性和期货性不断急速增加门面店、成立不同地区分公司的发展需要3(参考材料:《李宁服装连锁进销存管理的启示》(奥秘商务软件)。
1997――2000年的经营调整阶段
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必然是管理机制逐渐成熟的历程,李宁也不例外。李宁在成立之后的6年中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遭遇到来自企业内部和行业竞争力量的阻力,包括李宁本身民营企业特有的家族化特征引发的诸如帮派竞争、亲属掌握话语权等问题,以及因家族利益关系出现的销售渠道混乱、经销商之间窜货的现象;同时,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和晋江系企业的竞争使李宁扩大市场战略计划的执行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严重影响了体育产品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大量减少,导致产业严重萎缩。而此时,李宁设定了营业额从6.7亿元增长到10亿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减少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影响,李宁决定去家族化(高层领导的所有亲属均离开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陈义红担任公司新任CEO),真正实现从家族性企业转变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公司,逐渐规避家族化管理的弊端4(参考材料:百度文库《李宁成长历程公开版》)。
人力资源变革规范职业发展
李宁的《员工职业发展手册》包含6部分内容:入职篇(熟悉中成长)、发展篇(成长路线设计)、成就篇(做最优秀的实践者)、离职篇(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前进篇(出身源自本色)。该手册规定公司承担25%的员工职业发展责任,主要是明确职业发展矩阵,提供发展空并给予培训支持。
引入专业软件助力内部运作
李宁已经建立的进销存系统和财务软件系统缺乏对零售数据的支撑,满足不了销售量大增带来的对仓库、财务、生产等部门快速反应的需求,急需一套更为先进的信息系统软件来保证货品及时交付及成本控制,并解决因表格分析经销商店面和库存信息而导致的送发货不规范的问题。然而此时市场上针对服装行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并不多,仅能对使用的软件进行系统的升级和完善。1998年底,李宁开发了一套适合使用的零售系统,即MIS/POS系统。该系统提供李宁公司的店面管理、库存管理和销售管理等标准,并在两年中推广至分销商经营网络中6(参考材料:《李宁集团信息系统应用访谈》(2001年8月6日,“天级网―E企业频道”)。
李宁公司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引进ERP系统的企业,经过两年的磨合和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因其改造企业管理机制的典型性而成为MITMBA成功案例。同时,信息化建设为李宁带来了销售额、信息系统升级、系统数据量、产品种类等各个方面的增长和优化。
2001―2005年的精细化管理调整阶段
截至2001年,经过10年粗犷发展的李宁面临品牌定位模糊不清、销售额持续不增等问题,为了长远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李宁调整了步伐,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调整迈进,重新定位专业化的品牌形象、成立LDC解决专业人才问题、建设信息化系统以更好支撑专业化战略目标的实现7。
重塑体育专业化品牌战略
2001年仍未摆脱销售额10亿元天花板的李宁在品牌定位和消费者认知上遭遇质疑,为改变现状,同时了解运动服装运动鞋类市场概况及消费者分层、调查李宁品牌形象的各个指标在消费者心智的认知,李宁委托盖洛普公司在全国13个城市的消费者中进行了一项市场调查。调查的结果反应出李宁在过去几年品牌形象模糊的概念和定位。因此,李宁需要摒弃机会向导,找准方向,重新确定发展战略和品牌定位:专业化战略。
李宁品牌重塑从东方品牌形象、产品设计、赞助活动三个方面展开,以“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ispossible)为新的产品宣传口号,给消费者亲和、时尚、魅力的利益支持点。“一切皆有可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遭遇质疑,但它还是成为中国消费者最青睐的口号,也是最广为传播的一句,体现了运动员的心声。
构建企业经营分析会体系
成立LDC培养内部人才8
专业化发展战略的确立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为了解决人才问题,李宁于2004年成立学习与发展中心(learning/developmentcenter,即LDC)。通过组织上的保障实现内部员工的有效培养,以系统提高公司核心能力,培育出体育用品行业的国际化专业团队。LDC以人的“选、用、育和留”为主线,整合原有各人力资源模块功能,将人才的聘用和安置、领导力发展、继任、绩效管理、培训和教育以及保留等工作形成链接,保证信息在各工作中高效共享传递,并最终实现持续的人才供给。
全公司员工的胜任能力是评价公司发展前景的因素之一,李宁深深认识到,为了保证公司进展顺利,需要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对全公司范围内员工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形成每个人的发展潜力指标,并每年对发展潜力指标和绩效最优秀的前20%的员工进行针对性培养,形成个人职业规划并加入不同层级的人才梯队。
李宁对员工制定了人才测评体系,包括行为特质的360问卷、个性风格的PDP工具以及人才盘点。其中360问卷从多角度对员工素质能力、工作作风、风格、工作绩效等方面较全面地了解个人工作情况信息,作为制定改善计划、未来职业生涯及能力发展的参考,同时通过反馈信息和自评结果的比较看到差异,引导分析差异原因,为被测评人提供反思的依据最终为公司内部管理团队开放式的沟通和互动创造平台和机会。
PDP是李宁在2005年大规模使用的人才测评工具,该方式不仅可使测评人更好、更生动地了其行为风格、特质,还能快速了解同事、伙伴和团队整体特质。
人才盘点是公司配合薪酬福利调整的政策,依据二八原则为公司前20%核心员工制定的特殊的培养计划。这20%的核心员工被列为公司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对象,薪酬福利向他们倾斜;为最后5%到10%的员工制定退出计划,人性化地给他们观察期,以观后效。
(8:参考资料:《解析李宁的人力资源战略》,2009年8月25日《才富》)。
管理信息化规范内部管理
2001年始,李宁着手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系统,以实现将办公平台延伸到外地分公司、邮件系统与internal邮件系统连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的。该系统具有快速实施、设计简单易用、通用性强、建设费用省等特点。通过两期OA系统的实施后,建立了员工内部沟通的邮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各个模块在公司内部形成部分办公业务无纸化的新模式。该系统还提供了沟通平台和论坛,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讨论,增强企业凝聚力,融合员工与企业的感情。不仅如此,该OA系统还通过知识管理库将员工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进行整理以达到复用的目的。
2006年――至今树立国际化品牌阶段
李宁早在1999年就提出稳住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然而,海外销售状况的不理想以及本土市场竞争加剧等现实,使得李宁决定另辟奇径,走“先树立国际化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的路线。从2006年至今的5年间,李宁通过奥运营销、国际体育赛事营销、更换标识和口号等一系列巨大变革的方式,慢慢脱离体操王子李宁和民族化的影响,继而转向专业体育用品经营的道路,专注域加强国际化运作能力。
树立国际化品牌形象战略
李宁战略目标的设置和实现需要管理变革和信息化支撑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如赞助体育运动、信息化规划等。
借助体育盛会增加影响力
北京奥运会是李宁奥运营销千载难逢的机会,李宁虽然在阿迪达斯13亿元赞助费的打压下未能成为北京奥运会颁奖运动员、志愿者、技术官员以及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服装赞助商,但李宁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现在奥运大营销,成功地打了一场无硝烟的商战。
经过多方面的连番“视觉轰炸”,李宁“取代”阿迪达斯成为奥运会的赞助商,根据CRT的调查显示,在运动服饰行业中,高达37.4%的被调查者认为李宁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而真正的奥运赞助商阿迪达斯的认知率只有22.8%,耐克和安踏的认知率分别为18.2%和6.3%;李宁成为所有品牌中奥运赞助商误会率最高的品牌;奥运开幕后,李宁股价开高0.4港元,并一路上扬收盘升至0.62元,达到18.24港元,一日内升幅3.5%,成交量到1010万股共1.85亿元;2008年销售额较上一年有53.8%的增长,达66.9亿元,而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销售额因为李宁的竞争而有所下降;李宁独特的品牌DNA“中国元素+运动专业”形象得到迅速加强和提升。
李宁体育的曲线大智慧为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创造了奇迹,同时也为实现打造国际化品牌形象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知识管理协助战略实现10(注:参考资料:《用知识点亮企业协同》(AMT《前沿论丛》2009年10月刊、百度文库《李宁知识管理》)
IT规划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李宁的规模扩张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长期战略已经明晰,但是适应2020年业务战略要求的IT蓝图尚未清晰,而随着市场需求和业务模式不断变化,公司对IT系统提高前瞻性和驱动业务的创新能力也增加了期望。基于对未来的展望,李宁公司进行了IT规划,并设置了三个具体目标,即制定并支持服务业务战略发展的IT战略、建设新型的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合作关系、制定可操作的IT规划指导IT部门的工作。
李宁的IT规划在业务上构建了5大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和1个IT服务平台11:在集团管理的模式下,经营管理会议将成为管理的发动机;从公司层面,以品牌运作为指导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营销,非常强调计划性,以提高产品命中率为核心;从供应链环节,必须保持快速反应;在分销和销售环节,形成以计划为核心的销售平台;李宁以事业部模式运行,需建立不同品牌之间的责任成本体系。李宁公司用IT服务平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销售管理信息平台、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产品开发信息平台和经营管理6大信息平台支撑战略管理以实现战略目标。
3.4.5重新定位的新品牌形象管理
由于李宁个人影响力和民族色彩制约李宁品牌的发展和升级、国内市场增幅空间较大、竞争日趋同质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消费群体日渐成熟、吸引年轻群体需要,李宁需要打造国际一线品牌以有效区分竞争对手,建立领域优势。因此,李宁于2010年6月30日在北京新品牌LOGO,对原标识的经典元素进行现代化表达,抽象融合了李宁的原创体操动作;同时用品牌口号makethechange取代原有的“一切皆有可能”,体现从敢想到敢为的进化,鼓励求变和突破,以界定清晰的客户目标和目标市场。但是,决定巨大变革的李宁换标后遭遇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如何尽快脱离这种困境是新一代李宁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点所在。
4李宁公司的借鉴意义
起步于广东三水的李宁在过去的21年中取得许多骄人的业绩,李宁的经验对于成长型企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如下:
通过对李宁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举措分析来看,成长型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企业的战略规划,组建战略管理组织、梳理战略、经营计划和预算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和执行监控的流程时钟,形成战略执行保障的落地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战略和经营计划预算的分解落实和执行落地,同时还可借鉴外部咨询公司在行业中积累的经验和其他企业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增加战略实施路径的可行性,减少目标实现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