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部长寄语|团队凝聚力提升十法:既要铁的纪律,也要会放风筝
团队凝聚力,是一个团队全部成员凝聚在一起所产生的力量。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都需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是团队的活力之源、干事创业的成事之基,凝聚力出执行力,凝聚力激发竞争力,凝聚力决定战斗力。
古人云:“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事实也反复证明,哪里凝聚力强,哪里就有活力,团队就能出成绩、个人就能发展进步;哪里凝聚力不足,哪里就会人心涣散、一盘散沙,也很难有所作为。
今天,结合个人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团队凝聚力提升的十个方法。
第一法:信念凝聚法
邓小平同志说过:“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一个团队能走多远的路,取决于理想信念坚定与否。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红军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情况下,用铁一般的意志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反之,当缺少共同的理想信念时,一次简单的工作落实可能都难以到位。
一个强大的团队,要建立起团队成员都认同的共同理想信念,用信念凝聚法来激发团队凝聚力。
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来说,我们每个团队的同志们,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有的同志可能觉得理想信念是一个“高大上”的课题,抓起来就如“牛吃南瓜不好开口”,遥不可及、无从下手。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党员干部。
我们要把理想信念融入本职工作、贯穿日常生活,体现在解决急难险重问题上、体现在为民办实事上、体现在工作创新突破上,以个人的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团队凝聚之魂。
第二法:目标导向法
孙子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胜。一个团队,只有围绕共同目标形成的团结,才会有最牢固的团结,才能形成最强大的凝聚力。提升团队凝聚力,要善于运用目标导向法。
目标导向法的前提是合理制定目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时候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追求的目标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制定共同目标时要善于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同心圆。
就济南而言,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是全市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要把强省会建设的济南声音传播好、济南故事宣传好、济南形象展示好。有了这样共同的职责使命,就有了一致的前进方向。
目标导向法的关键在于科学分解指标。
任何宏大的目标都需要变成具体的可执行的任务,分解成为具体指标。指标分解的科学与否,将影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如果好高骛远,遥不可及,就会“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让人丧失希望;如果定得太低,轻易就能完成,也很难把团队的动力充分激发出来。科学的指标,需要团队成员“跳起来摘桃子”,既激发出足够的动力,又能让大家获得实现目标的成就感。
目标导向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达标。
我们干任何工作都讲求闭环,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及科学的指标,剩下的就是追求达标。要根据指标压实责任、分派任务,做到责权统一、奖罚分明,推动目标如期高质量完成。
第三法:纪律约束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
有铁一般的纪律,才有铁一般的队伍。纪律松弛、规矩不张,团队成员各行其是、没有秩序,一个团队是难以形成凝聚力的。
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八项规定”,我们历经千锤百炼,由弱小到强大,从苦难到辉煌,其中一大法宝就是有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大到治党,小到带团队,都需要有严明的纪律,用纪律约束法来保障团队凝聚力。
有着“包青天”美誉的北宋名臣包拯曾劝谏宋仁宗说:“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讲纪律,就要做到“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决定的事和布置的工作必须有反应、有落实、有结果、有答复,坚决不搞选择性执行、象征性落实,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一套、做一套”。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要以党纪为硬约束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善于反躬自省,把自己摆进去,查摆看看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惟其如此,才能自觉增强纪律意识,自觉接受纪律约束,真正把纪律挺在前面,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共同维护好团队的权威性。
第四法:典型引领法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树什么样的典型,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
先进典型是旗帜、是窗口、是导向,也是激发团队积极向上的引领力量。通过选树典型,褒奖身边的“能人”“高手”,能够直观、具体、生动地告诉大家“什么是先进、怎么干出彩”,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竞赛,达到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效果。
哪个团队树立起能够服众的典型,哪里就有活力,哪里就有凝聚力。反之,如果一个团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或者总是“论资排辈”,那这个团队也很难干出成绩。大到一个系统,小到一个部门,都要形成选树先进典型的意识,看能力不看资历,看业绩不看职级,把各具优点、闪光点的身边典型选树出来,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开拓进取、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去年,我们评选出“济南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团队、创新个人”并进行表彰,今年还要选树“泉城文化英才”“泉城文化之星”等,带动形成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学习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五法:放风筝式管理法
所谓“合而不同美美与共”,我们讲团结一致,并不是说排斥个性,而要根据个人类型与特点因材施用,用人所长,扬长避短,让团队成员有归属感、存在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就如同放风筝,既要有线牵着,也要给予充分自由。团队也是如此,要善于运用放风筝式管理法,既建立起大家都要遵守的规矩,也要给予团队成员充分的发挥空间,做到收放自如,从而增强团队吸引力,提升队伍凝聚力。
用好放风筝式管理法,要正确把握团队精神与个性张扬的关系。个性能够带来创新和活力,而步调一致可以使团队更加协调和高效。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个性与团队需求的平衡点。这就如同下棋,一方面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树立“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意识,自觉在“全局之图”中找准坐标,服从大局、干好大事;另一方面要发挥每个棋子的特长,像马能“八面威风”,车能“纵横进退”,把个体的特长用好、用活、用足,就能形成最大合力。
用好放风筝式管理法,既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也要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作中,有些东西是共性的,需要有“硬杠杠”,必须坚持“一个调”,这就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碗水端平”,规矩面前没有“特殊人”。也有些工作需要“术业有专攻”,对号入座,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在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领域建功立业。
用好放风筝式管理法,还要避免“求全责备”。鲁迅曾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良才如美玉,美玉有微瑕而不掩其光泽。求全责备,貌似严格,实际上是因瑕掩瑜、责短舍长。
因材施用,就要构建起灵活科学的考核机制,既不能“一过定终身”,又不能无原则纵容,创造条件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扬长避短,甚至化短为长,激发出团队最强战斗力。
第六法:沟通交流法
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情感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此达到思想一致和情感通畅。于工作而言,沟通不仅仅是交流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分歧、形成共识、增强团结,提升凝聚力。
大家要掌握好沟通方法,提高沟通能力,以有效沟通促进工作提质增效。一要善于沟通上下,既经常向上级汇报,让上级随时掌握动态、方便决策,又要及时与下级交流,及时了解工作进展、调整思路。二要善于协调内外,及时与共同参与的其他单位、部门协调,科学调配资源,协同高效推动工作。三要善于联系左右,及时与同事们通气,做到“各拿各的号、同吹一个调”,同时要按照团队节奏及时调整个人工作,确保工作推进的整体性。
有人说过,工作中80%的问题都是沟通造成的。这句话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却说明了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沟通不畅之严重危害。在现实中,一些工作中的“肠梗阻”“打折扣”,甚至是无效落实,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团队合作的过程如同拔河,最关键的是形成合力,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保持有效沟通。
第七法:协同作战法
所谓协同作战法,就是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协作就相当于“系统集成”,达到高效推进工作的效果。反之,如果协作不到位,就会影响效果,甚至出现“一子失着,满盘皆输”的局面。
讲协作,要做到“四位”。
一要明确定位。自觉把自己放到大局中去把握,认清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要工作到位。团队成员要做到“自扫门前雪”,把该挑的担子挑起来、该扛的责任扛起来、该抓的事情抓起来,既要为一域争光,也要为全局添彩。
三要善于换位。所谓旁观者清,换位才能“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将心比心、增加理解,从而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自身工作,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换位思考,就要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理解问题。比如说,做谋划要善于“上提两级”,做到提高站位,立足全局;抓落实要“下沉两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小处着手,精准发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四要及时补位。补位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品行操守和胸襟胸怀。“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必定垮台”,大家要强化“主动补台”意识,唱好“同台戏”,下好“一盘棋”,做到分工不分家,补位不缺位,宁可向前一步形成交叉,也不后退一步留有空白。
第八法:集体学习法
一个团队只有持续进步,不断攀登上新的高峰,才能拥有持久的凝聚力。如果原地踏步、一无所成,团队凝聚力恐怕就会出问题。这就要求团队加强集体学习,打造成长型团队,用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新事物来赋能团队发展,使团队始终拥有创新的能力、蓬勃的生命力。
集体学习法是指一个团队通过组织集体性学习,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集体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能够让学习成果最大化,是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的学习方法。团队学习要有的放矢,靶向精准。
一要学习身边榜样。前面我也讲过,一个团队要善于树立典型和榜样。最好的学习莫过于身边的榜样,这些先进典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且最具引领力、说服力、感召力,应该作为集体学习的重点。
二要学习它山之石。它山之石是别人已经走出来的成功道路,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很多成功就是通过“复制+创新”实现的。我们要善于借鉴它山之石,再结合实际融入创新因素,在别人走过的路的基础上再向前迈一步,从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
三要学习新知识。创新是时代的鲜明特征,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宣传工作,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轻而易举、唾手可得,这就要求不断学习新事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阔视野、提升认知力,以此增强创新本领。
第九法:团队建设法
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链接程度。所以,在正常工作之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来加深成员之间的链接,让彼此建立信任、增进感情,从而提升凝聚力。
二是生活上要互助。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都是一家人。只有胸怀大局,有容人的博大胸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主动担当、勇于奉献,才能以德服众、增进团结。所以,在生活上大家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三是情感上要融洽。情感管理被认为是现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讲,情感管理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人人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要适当举办一些团队活动,使团队成员之间在活动交往中增进感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使团队成为一支荣辱与共、相互依存、齐心协力的队伍。
第十法:考核激励法
考核“指挥棒”指向哪里,目光就会向哪里聚焦。用好考核激励法,让想干事、能干事、善成事的人拥有舞台,让不干事、不想干事、干不成事的人失去市场,树立起让大家都服气的鲜明导向,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考核要考出正气。古人云:“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人有正气,才有底气,团队有正气,才有向心力。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分工明确、奖罚分工,做到绩由事考、人以绩论,只要亮出“成绩单”,谁干得好、谁干得差便一目了然。要鼓励创新实干、勤勉尽责的同志,让实干的人实惠、吃苦的人吃香、有为的人有位,也要让“躺平”的人躺不住、“混日子”的人混不下去,考核结果要让团队服气、大家认同。
考核还要考出士气。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士气对一个团队而言至关重要。要用好考核的正反激励机制,对敢干事、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要表彰激励,让他们保持工作激情、继续开拓进取。对不敢干、不想干、干得差的同志,要适当惩戒、教育,倒逼他们转变工作作风、谋求工作实效,真正做到用考核增添士气。
考核更要考出顺气。气顺则心齐,风正则劲足,劲足则事成。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惩戒批评,而是为了激励,通过扬正气来激发士气、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考核要善于解开团队成员思想上的“疙瘩”,理顺人心,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当然,追求气顺、讲团结绝不是“结团”,讲和气绝不能“一团和气”,而是在遵守考核规则的基础上消除误解、凝聚共识、形成共振,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