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期货经营机构也在抓住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与会嘉宾认为,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给予新定位,期货行业正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吴文胜也表示,期货行业未来可期。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在增长,社会企业对期货工具的认知在逐渐深入,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增强。《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适度拓展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新增自营业务、保证金融资业务、境外期货经纪业务等,这些业务能够加强期货公司的盈利渠道和盈利能力,赋予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更多的能力建设空间。
王化栋表示,《期货与衍生品法》的出台,为期货行业奠定了法治基础,并赋予了期货公司职能和定位,期货公司要向综合衍生品服务商转型,这也是未来期货行业新格局构建的一个起点。要实现这样的转型,期货公司的业务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与此相应的期货公司管理文化、经营理念、人才队伍、业务能力、资本实力等,都需要重新布局,加快升级。
侯心强认为,过去几年整个期货行业保持50%以上的增长,是期货行业融入大金融体系之中带来的爆发式增长。这种增长之后,行业将进入消化稳固阶段。而随着新法规的出台,整个期货行业的顶层设计、法律体系、监管体系等日益完善,越来越丰富的业务经营牌照完全打开了期货公司的发展空间。
侯心强强调,期货公司“最后一公里”的路径需要进一步提升,未来行业分化也会进一步加剧,头部期货公司可能会进一步强大,特色化的期货公司也不甘示弱,根据自己的禀赋做相应的市场竞争。
需要打造核心竞争力
找准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期货公司的重中之重。期货公司转型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些问题也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焦点。
吴文胜表示,未来期货公司将发生一些重要转变:一是单一的经纪业务向更综合的业务转变;二是被动的风险管理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变,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三是国内市场的参与者和平台的建设者向跨境转变。基于此,期货公司需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在大宗商品上的专业能力,为实体经济赋能。
王化栋认为,在期货行业转型过程中,期货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资产定价和交易对冲能力。因为期货市场基本功能就是定价中心,没有这样的能力做基础,给客户做的风险管理方案也谈不上个性化的服务。随着期货公司向衍生品综合服务商转型和升级,各个期货公司的经营也会差异化,期货公司会选择自己的优势业务作为突破的重点。
侯心强表示,过去几年,期货行业规模扩展比较快,各期货对营销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产业链服务层面上仍然需要期货公司在研发体系上进行提升和完善。在期货行业数字化转型上,IT和信息化的投入是最重要的,这可能决定期货公司发展的高度。另外,场外衍生品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市场空间更有想象力。
作为利用市场化机制化解农业市场风险的金融支农创新模式,“保险+期货”已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保障农民收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个期货市场热点,与会嘉宾认为,这是期货行业发挥专业优势的深入产业帮扶。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最近一个业务年度(2022年5月1日~2023年4月30日),67家期货公司开展的“保险+期货”项目共计2357个,为大豆、玉米、生猪等18个农业产业品种提供了价格风险保障,累计承保货值559.85亿元;项目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32个县,惠及农户178.56万户次。
(原标题:找准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发挥期货专业优势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