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为了回答生理学的问题,需要借助实验科学,并且是活体实验。生理学往往利用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来寻求答案。当然,除了动物实验外,生理学也有人体实验,但人体实验由于受到伦理学的限制,目前主要是进行人群资料调查。要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绪论需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绪论需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活动

●2.1细胞膜的组成和物质的转运

●2.2细胞的电活动

●2.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第三章血液

●3.1红细胞生理

●3.2生理性止血

●3.3血型和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4.1心动周期

●4.2心脏的泵血过程

●4.3心肌细胞的兴奋周期

●4.4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4.5压力感受性反射

第五章呼吸

●5.1肺通气的原理

●5.2肺通气阻力

●5.3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5.4气体运输

●5.5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六章消化吸收

●6.1胃的运动

●6.2最酸的消化液-胃液

●6.3最强的消化液-胰液

●6.4最苦的消化液-胆汁

●6.5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能量代谢与体温:包括体温及其波动、体热平衡维持和矛盾运动。

●7.1体温及其波动

从生物学角度看,恒温动物和人体相对恒定的温度是维持正常生存的重要保证。因此,体温是人体的基本生命特征之一,也是判断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那么,体温的概念是什么?波动范围是什么?体温异常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体温及其波动”。下面,主要讨论三个问题。(PPT-2)第一个问题是,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第二个问题二是,体温的正常值。第二个问题是,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7.2体热平衡维持的矛盾运动

从能量代谢的过程看,营养物质代谢所释放的化学能,除做外功外,最终转化为热能。体内的热能(简称体热),主要用于维持体温。在维持体温的过程中,体热不断经血液循环,从机体深部送到体表而散发丢失,又因机体代谢活动产热而不断补充。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这些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也就是体热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8.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具体介绍了肾小球滤过的概念,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两大重要指标: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以及决定肾小球滤过过程的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和特点。

●8.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NaCl和水)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氯化钠和水的重吸收机制,分三段,包括近端小管、髓袢和远端小管.集合管分别进行了介绍,大家课下可以结合课件中相应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来学习巩固。

●8.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HCO3-、H+、NH3和NH4+)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学习,第一是碳酸氢根的重吸收与氢离子的分泌机制,第二是氨的分泌机制,以及氨分泌与氢离子、碳酸氢根转运的关系。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碳酸氢根的重吸收,以及氢离子和氨的分泌,这几个环节是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方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在正常的饮食情况下,机体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要多于碱性代谢产物,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分泌氢离子,以及重吸收碳酸氢根,来实现肾脏的排酸保碱的作用,氨的分泌也是与肾脏排酸保碱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接下我们来详细介绍。

●8.4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是影响肾髓质高渗形成的因素,主要源于氯化钠和尿素两方面的影响;第二个因素是影响肾髓质高渗维持的因素,也就是直小血管血流量、血流速度的影响;第三个则是血液中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影响。

●8.5尿生成的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容包括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THE END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考点巩固(每日一练...259、单项选择题 受溶血影响较小的测定项目为() A.LD B.AST C.γ-GT D.CHE E.ACP 点击查看答案 260、单项选择题 Km值的概念是() A.与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无关 B.是达到Vmax所需的底物浓度 C.同一组酶的同工酶的Km值相同 D.是v达到1/2Vmax的底物浓度 E.是达到最大反应所必须的底物浓度的一半 点...http://www.91exam.org/exam/87-4526/4526478.html
2.CO和HB亲和力与O2和HB亲和力比较()A结合速度慢解离速度快B结合...CO和HB亲和力与O2和HB亲和力比较()A结合速度慢解离速度快B结合速度快解离速度慢C结合速的正确答案和题目解析https://m.12tiku.com/tiku/919834/32227912.html
3.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Hb)易与O2结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Hb)易与O2结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CO吸入肺中发生反应:CO+HbO2? O2+HbCO,3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若HbCO的浓度达到HbO2浓度的0.02倍,会使人智力受损.据此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CO与HbO2反应的平衡常数K= http://www.1010jiajiao.com/gzhx/shiti_id_46d55c99c67152f5eab67398734a52df
4.煤气中毒的机制一氧化碳(CO)也能与血红素Fe原子结合。.ppt为氧提供合适的结合部位 远侧His的空间位阻,降低了与CO的亲和力 游离的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比氧强25000倍 有了珠蛋白后只大250倍 O2的结合可改变肌红蛋白的构象 结合前,Fe2+距卟啉平面0.055nm, 结合后, Fe2+距卟啉平面只有0.026nm,即被O2又拉回到卟啉环平面 由圆顶状变成平面状 若是多亚基的血红蛋白则会改变...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7/1226/145963809.shtm
5.CO与血色素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色素的结合能力大()倍。A.Hb与CO的亲和力比O2大250倍 B.Hb与CO结合生成HbCO C.CO中毒后患者出现严重缺氧,表现发绀 D.CO与Hb结合后,可阻止HbO2的解离 E.CO与Hb结合后,使Hb失去携带O2的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血红蛋白Hb和O2结合生成HbO2,CO能和Hb结合生成HbCO,CO和血红蛋白结合力比O2约大200倍。所以若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https://m.shangxueba.com/ask/18541958.html
1.实验性缺氧(2)血液中O2主要是以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和运输的,但是CO与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这就意味着在极低的Pco下,CO就可以剥夺O2的结合位点,从HbO2中取代O2,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死亡。由实验可见,CO与Hb的亲和力很大,结合速度很快,因此致死速度很快,小鼠的存活时间仅为3min55s。因为CO取代了O2与Hb结合呈樱桃...https://dwslx.nefu.edu.cn/info/1074/1195.htm
2.2015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巩固练习试题第十四套B.P50 是反映Hb与O2的亲和力的指标 C.P50 的正常值为3.47~3.60 kPa (26~27mmHg) D.P50 降低表明氧离曲线右移 E.P50 升高0.1kPa可由红细胞内2,3-DPG浓度增高1μmol/gHb所致 [答案]D [题解]P50是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正常值为3.47-3.60 kPa (26~27mmHg),它反映Hb和O2的亲和力,是表示...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5-2/201502101014391185.html
3.概述Hb与O2结合的特征4.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当前认为Hb有两种构型:去氧Hb为紧密型(tense form,T型),氧合Hb为疏松型(relaxed form,R型)。当O2与Hb的Fe2+结合后,盐键逐步断裂,Hb 分子逐步由T型变为R型,对O2的亲和力逐步增加,R型的O2亲和力为T型的数百倍。也就是说,Hb 的4个亚单位无论在...https://www.antpedia.com/news/18/n-2836418.html
4....其化学平衡方程式可写为:Hb+O2?HbO2.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1)HbCO的形成使得血红蛋白不再携带氧气而造成人员中毒,一旦发生CO中毒,首要做的事是让患者呼吸新鲜的空气,呼吸新鲜空气,增加氧气浓度,降低一氧化碳的浓度;故答案为:呼吸新鲜空气,增加氧气浓度,降低一氧化碳的浓度;(2)HbO2还可以吸附CO2和氢离子方程下:HbO2+H++CO2?Hb(H+)CO2+O2,乳酸显示酸性,可以代替...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6576b97d1b019739a21e601bc07958a2.html
5.血红细胞检查常识血红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O2的能力。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失运输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 生理特性 ◆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https://m.cnkang.com/dzjk/201202/72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