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前面的「升白针系列」之后,小鱼编辑想继续「升血小板针系列」,当时我就犹豫了,一直拖到现在。原因嘛,白细胞减少在肿瘤患者中诊断简单,G-CSF应用经验成熟、效果好,所以任务完成起来比较轻松。
但肿瘤患者的血小板减少远不是这种情况,涉及到一系列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的肿瘤并发症的鉴别诊断,「升血小板针」也远不如「升白针」的效果明显,同时还涉及血小板成分输血的问题,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但既然血小板减少是肿瘤科医生经常要面对、难以回避的问题,那不妨查查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写点儿东西,算是和各位探讨。
说到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处理,有些人会说,这有什么呀,不就是打打升血小板针、严重的时候输输血小板吗?实际上,问题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你能肯定这个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就是化疗导致的吗?换言之,你知道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肿瘤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即便患者确诊了CIT,都有哪些「升血小板针」可以应用?效果如何?严重CIT患者如何掌握输血小板的指征?
CIT的诊断
从化疗方案讲,CIT多发生在接受含铂类制剂和吉西他滨方案化疗的膀胱癌、卵巢癌和肺癌。
伴随着血小板系列的「抑制」,患者常常同时会有白细胞的减少。如果患者情况基本符合上述「规律」,诊断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如果存在任何的「疑点」,就要警惕患者是否存在CIT之外的其他情况,即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CIT的鉴别诊断
2.骨髓转移癌
骨髓转移癌是肿瘤血行播散的结果,以乳腺癌和肺癌等常见。肿瘤细胞浸润骨髓造血的「沃土」,导致血细胞减少,除了血小板减少外,还常常伴随有贫血。骨髓转移癌的确诊依靠骨髓涂片或活检见到成团的癌细胞。
有时,在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见到了幼稚红细胞或幼稚粒细胞,也要考虑骨髓转移癌,其形成的原因,是肿瘤细胞骨髓浸润以后,破坏了骨髓的屏障,使骨髓中未成熟的血细胞提前释放到外周血,有人甚至说幼红/幼粒细胞血症是骨髓转移癌的特征。
骨髓转移癌代表着肿瘤的广泛播散,一般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对症支持、必要的成分输血治疗为主,就像地里面长满了杂草,促造血的细胞因子再怎么「催」,作为庄稼的血细胞也很难见到明显的起色。而此时的化疗,即便能够进行,也要倍加小心,因为骨髓的代偿能力已经很差了,化疗后的血细胞减少会更加严重。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肿瘤的广泛播散和组织浸润,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在胃腺癌和胰腺癌中比较常见。DIC会进一步消耗血小板,导致患者出现难以纠正的血小板减少。DIC的特征之一是凝血功能异常,所以,如果肿瘤患者在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出现了凝血的异常(尤其是D-Dimer和FDP升高,纤维蛋白原下降),就要警惕DIC了。
DIC的诊断,要求有基础疾病(肿瘤,尤其是分期晚的肿瘤)、出血表现(常常是穿刺部位的出血、瘀斑)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具备血小板减少、PT或APTT延长、D-Dimer升高等指标中的三项)。DIC实际上是肿瘤晚期并发症,原发疾病不能控制的话,对于DIC也常常无能为力。DIC的血小板减少是消耗过多导致的,骨髓中可以见到巨核细胞代偿增生的表现,不论是输注血小板还是应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效果都不理想。
除了肿瘤的广泛播散外,感染也可以引发DIC,而肿瘤患者免疫缺陷、化疗后合并感染是比较常见的,这进一步增加了肿瘤患者DIC诊断与处理的难度。
4.脾功能亢进
脾脏肿大,大量的血小板在脾脏潴留、消耗,导致患者血小板的减少。肿瘤患者脾功能亢进多见于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患者,诊断包括脾大、血小板减少和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三条依据。治疗上主要是脾切除或脾脏栓塞,内科治疗再次显示出无能为力的遗憾。
5.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在肿瘤患者中也是比较常见的。ITP的特点是,除了血小板的减少以外,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凝血功能一般是正常的,即便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出血表现也往往不明显。ITP的发病,是体内产生了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了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的过多消耗。
补充的外源性血小板常常短期之内遭到破坏,所以你前一天输血小板,第二天化验显示血小板仍旧「纹丝不动」。ITP要根据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和临床的需要来确定是否治疗,主要的治疗选择包括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和促血小板生长因子。
6.感染
综上,对于一位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肿瘤患者,经过谨慎的鉴别诊断,除外了上述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最终诊断为「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CIT)」,那进一步的治疗该如何选择呢?我们下一期再来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