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过国忠通讯员陆敏芝朱艳芳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馈赠。然而,非法猎杀交易野生动物,不但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为此,社会各界呼吁,“《野生动物保护法》不能只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而要加快完善法规和管理机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力的立法保障。”
令人欣喜的是,2月24日,在京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已正式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提请审议。
非法猎杀交易野生动物带来“双重”危害?
在王建华眼里,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可能会使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细菌、病毒等传染病源在人类之间传播,不仅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对自身产生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加大了疫病传染的可能性。同时,非法猎杀交易行为,致使野生动物种类的正在减少,甚至直接导致其他野生动物的退化、灭绝或者爆发式繁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专家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相互依赖而共存亡。生物靠生物链联系在一起,交易野生动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不符合人们的道德与情感诉求,还会破坏社会大众的伦理逻辑和伦理效用。
特别是野生动物的质量安全性较低,消费者从消费野生动物产品中能够获得的个体效用也会相应降低。因此说,非法猎杀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是“双重”危害。
食品安全和法律意识仍不足?
记者留意到,近年来,曾经一度被“禁食”的一些野生动物,在各地都市场常有出现非法交易。尤其在一些临近山区的农家餐馆,各类野味成为餐桌上的主打菜谱,吸引了东南西北的食客。
王建华告诉记者: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屡禁不止,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部分食客的食品安全意识不足,存在关于野生动物的认知误区,认为野生动物肉质更为鲜美,营养更为丰富,并且只要熟食就不存在风险。也有部分食客存在猎奇心理,想要尝试新鲜事物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二是售卖者的逐利意识强烈,再加上他们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浅薄,没有认识到捕杀野生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对于自己的非法行为存在侥幸心理;
有专家还提出,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然分布的脊椎野生动物达7300余种,已定名昆虫达11万—13万种。而我国现执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仍不完善,管理范围十分有限,导致执法部门对很多野生动物不能依法进行管控。
事实上,由于类似蝙蝠、鼠类、鸦类等传播疫病高风险物种,不在保护管理范围,因此对其猎捕、人工饲养、利用的行为,不能依《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管控,给一些非法猎杀交易人员提供了“机会”,野生动物沦为餐桌上的野味,成为传播、扩散疫病的一大隐患。
严禁非法食用野生动物是重要保障?
“灾难病毒的宿主,今天也许是果子狸、蝙蝠,但是明天就可能是穿山甲,后天有可能是眼镜蛇等。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这些野生动物,而是人类自身的‘入侵’行为。”王建华说,严禁非法食用野生动物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
王建华介绍,多数野生动物不具备分解污染物的能力,污染物长期积存体内,人们食用后极易导致慢性中毒。而且许多动物体内存在着内源性毒性物质,盲目食用也会对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此外,野生动物源性疾病对于公共卫生存在着严重威胁。从非典事件和埃博拉病毒事件可知,野生动物疾病与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
专家建议,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减少食用野生动物事件,除了加快完善法规和管理机制,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营造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意识,虽然运用法律政策等强制性举措行之有效,但更重要的是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根植于公众心中,使公众自觉抵制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
同时,要设立监督平台,完善举报机制。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减少食用野生动物,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鼓励公众积极举报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特别是监管执法部门要加大打击惩处力度,严格监督各地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等经营场所,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以及那些名为驯养,实则交易的行为。
除此,国家应该尽早建立疫病预警机制。除了研制和改进常规疫苗外,其他新型高效的防治措施也应提上日程,要更好地发挥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协会、卫生防疫等的特殊作用,号召公众一起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中来,共同维护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图片由受访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