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食品药品安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的生产,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生产的专项卫生规范,应当以本标准作为基础。

2???术语和定义

2.1污染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污染因素传入的过程。

2.2虫害

由昆虫、鸟类、啮齿类动物等生物(包括苍蝇、蟑螂、麻雀、老鼠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2.3食品加工人员

直接接触包装或未包装的食品、食品设备和器具、食品接触面的操作人员。

2.4接触表面

设备、工器具、人体等可被接触到的表面。

2.5分离

通过在物品、设施、区域之间留有一定空间,而非通过设置物理阻断的方式进行隔离。

2.6分隔

通过设置物理阻断如墙壁、卫生屏障、遮罩或独立房间等进行隔离。

2.7食品加工场所

用于食品加工处理的建筑物和场地,以及按照相同方式管理的其他建筑物、场地和周围环境等。2.8监控

按照预设的方式和参数进行观察或测定,以评估控制环节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2.9工作服

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要求,为降低食品加工人员对食品的污染风险而配备的专用服装。

3???选址及厂区环境

3.1选址

3.1.1?厂区不应选择对食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如某地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宜食用性存在明显的不利影响,且无法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应避免在该地址建厂。

3.1.2厂区不应选择有害废弃物以及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能有效清除的地址。

3.1.3厂区不宜择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3.1.4厂区周围不宜有虫害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难以避开时应设计必要的防范措施。

3.2厂区环境

3.2.1应考虑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其降至最低水平。

3.2.2厂区应合理布局,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3.2.3?厂区内的道路应铺设混凝土、沥青,或者其他硬质材料;空地应采取必要措施,如铺设水泥、地砖或铺设草坪等方式,保持环境清洁,防止正常天气下扬尘和积水等现象的发生。

3.2.4厂区绿化应与生产车间保持适当距离,植被应定期维护,以防止虫害的孳生。

3.2.5?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

3.2.6宿舍、食堂、职工娱乐设施等生活区应与生产区保持适当距离或分隔。

4????厂房和车间

4.1设计和布局

4.1.1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食品卫生操作要求,避免食品生产中发生交叉污染。

4.1.2?厂房和车间的设计应根据生产工艺合理布局,预防和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

4.1.3厂房和车间应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生产特性以及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合理划分作业区,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如:通常可划分为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或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等。一般作业区应与其他作业区域分隔。

4.1.4厂房内设置的检验室应与生产区域分隔。

4.1.5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便于设备安置、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

4.2建筑内部结构与材料

4.2.1内部结构

建筑内部结构应易于维护、清洁或消毒。应采用适当的耐用材料建造。

4.2.2顶棚

4.2.2.1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与生产需求相适应、易于观察清洁状况的材料建造;若直接在屋顶内层喷涂涂料作为顶棚,应使用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的涂料。

4.2.2.2顶棚应易于清洁、消毒,在结构上不利于冷凝水垂直滴下,防止虫害和霉菌孳生。

4.2.2.3?蒸汽、水、电等配件管路应避免设置于暴露食品的上方;如确需设置,应有能防止灰尘散落及水滴掉落的装置或措施。

4.2.3墙壁

4.2.3.1?墙面、隔断应使用无毒、无味的防渗透材料建造,在操作高度范围内的墙面应光滑、不易积累污垢且易于清洁;若使用涂料,应无毒、无味、防霉、不易脱落、易于清洁。

4.2.3.2?墙壁、隔断和地面交界处应结构合理、易于清洁,能有效避免污垢积存。例如设置漫弯形交界面等。

4.2.4门窗

4.2.4.1?门窗应闭合严密。门的表面应平滑、防吸附、不渗透,并易于清洁、消毒。应使用不透水、坚固、不变形的材料制成。

4.2.4.2?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门应能及时关闭。

4.2.4.3?窗户玻璃应使用不易碎材料。若使用普通玻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玻璃破碎后对原料、包装材料及食品造成污染。

4.2.4.4?窗户如设置窗台,其结构应能避免灰尘积存且易于清洁。可开启的窗户应装有易于清洁的防虫害窗纱。

4.2.5地面

4.2.5.1?地面应使用无毒、无味、不渗透、耐腐蚀的材料建造。地面的结构应有利于排污和清洗的需要。

4.2.5.2?地面应平坦防滑、无裂缝、并易于清洁、消毒,并有适当的措施防止积水。

5???设施与设备

5.1设施

5.1.1供水设施

5.1.1.15.1.1.1?应能保证水质、水压、水量及其他要求符合生产需要。

5.1.1.2?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对加工用水水质有特殊要求的食品应符合相应规定。间接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食品生产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产需要。

5.1.1.3?食品加工用水与其他不与食品接触的用水(如间接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应以完全分离的管路输送,避免交叉污染。各管路系统应明确标识以便区分。

5.1.2排水设施

5.1.2.1?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造应保证排水畅通、便于清洁维护;应适应食品生产的需要,保证食品及生产、清洁用水不受污染。

5.1.2.2?排水系统入口应安装带水封的地漏等装置,以防止固体废弃物进入及浊气逸出。

5.1.2.3?排水系统出口应有适当措施以降低虫害风险。

5.1.2.4?室内排水的流向应由清洁程度要求高的区域流向清洁程度要求低的区域,且应有防止逆流的设计。

5.1.3清洁消毒设施

应配备足够的食品、工器具和设备的专用清洁设施,必要时应配备适宜的消毒设施。应采取措施避免清洁、消毒工器具带来的交叉污染。

5.1.4废弃物存放设施

应配备设计合理、防止渗漏、易于清洁的存放废弃物的专用设施;车间内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容器应标识清晰。必要时应在适当地点设置废弃物临时存放设施,并依废弃物特性分类存放。

5.1.5个人卫生设施

5.1.5.1?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必要时特定的作业区入口处可按需要设置更衣室。更衣室应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

5.1.5.2?生产车间入口及车间内必要处,应按需设置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如设置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其规格尺寸应能满足消毒需要。

5.1.5.3?应根据需要设置卫生间,卫生间的结构、设施与内部材质应易于保持清洁;卫生间内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洗手设施。卫生间不得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

5.1.5.4?应在清洁作业区入口设置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如有需要,应在作业区内适当位置加设洗手和(或)消毒设施;与消毒设施配套的水龙头其开关应为非手动式。

5.1.5.5洗手设施的水龙头数量应与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员数量相匹配,必要时应设置冷热水混合器。洗手池应采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洁的材质制成,其设计及构造应易于清洁消毒。应在临近洗手设施的显著位置标示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5.1.5.6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清洁程度的要求,必要时应可设置风淋室、淋浴室等设施。

5.1.6通风设施

5.1.6.1?应具有适宜的自然通风或人工通风措施;必要时应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设施有效控制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通风设施应避免空气从清洁度要求低的作业区域流向清洁度要求高的作业区域。

5.1.6.2?应合理设置进气口位置,进气口与排气口和户外垃圾存放装置等污染源保持适宜的距离和角度。进、排气口应装有防止虫害侵入的网罩等设施。通风排气设施应易于清洁、维修或更换。

5.1.6.3?若生产过程需要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应加装空气过滤装置并定期清洁。

5.1.6.4?根据生产需要,必要时应安装除尘设施。

5.1.7照明设施

5.1.7.1?厂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光泽和亮度应能满足生产和操作需要;光源应使食品呈现真实的颜色。

5.1.7.2?如需在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安装照明设施,应使用安全型照明设施或采取防护措施。

5.1.8仓储设施

5.1.8.1?应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的数量、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储设施。

5.1.8.2?仓库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仓库地面应平整,便于通风换气。仓库的设计应能易于维护和清洁,防止虫害藏匿,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置。

5.1.8.3?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标识,防止交叉污染。必要时仓库应设有温、湿度控制设施。

5.1.8.4?贮存物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以利于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

5.1.8.5?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燃料等物质应分别安全包装,明确标识,并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

5.1.9温控设施

5.1.9.1?应根据食品生产的特点,配备适宜的加热、冷却、冷冻等设施,以及用于监测温度的设施。

5.1.9.2根据生产需要,可设置控制室温的设施。

5.2设备

5.2.1生产设备

5.2.1.1一般要求

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按工艺流程有序排列,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5.2.1.2材质

5.2.1.2.1?与原料、半成品、成品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使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易脱落的材料制作,并应易于清洁和保养。

5.2.1.2.2设备、工器具等与食品接触的表面应使用光滑、无吸收性、易于清洁保养和消毒的材料制成,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不会与食品、清洁剂和消毒剂发生反应,并应保持完好无损。

5.2.1.3设计

5.2.1.3.1?所有生产设备应从设计和结构上避免零件、金属碎屑、润滑油、或其他污染因素混入食品,并应易于清洁消毒、易于检查和维护。

5.2.1.3.2?设备应不留空隙地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或在安装时与地面和墙壁间保留足够空间,以便清洁和维护。

5.2.2监控设备

用于监测、控制、记录的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记录仪等,应定期校准、维护。

5.2.3设备的保养和维修

应建立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及时记录。

6???卫生管理

6.1?卫生管理制度

6.1.1?应制定食品加工人员和食品生产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

6.1.2?应根据食品的特点以及生产、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建立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显著意义的关键控制环节的监控制度,良好实施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1.3?应制定针对生产环境、食品加工人员、设备及设施等的卫生监控制度,确立内部监控的范围、对象和频率。记录并存档监控结果,定期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1.4?应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清洁消毒用具管理制度。清洁消毒前后的设备和工器具应分开放置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污染。

6.2厂房及设施卫生管理

6.2.1?厂房内各项设施应保持清洁,出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新;厂房地面、屋顶、天花板及墙壁有破损时,应及时修补。

6.2.2生产、包装、贮存等设备及工器具、生产用管道、裸露食品接触表面等应定期清洁消毒。

6.3?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与卫生要求

6.3.1?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

6.3.1.1?应建立并执行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6.3.1.2?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上岗前应接受卫生培训。

6.3.1.3?食品加工人员如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或有明显皮肤损伤未愈合的,应当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6.3.2食品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6.3.2.1?进入食品生产场所前应整理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6.3.2.2?进入作业区域应规范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并按要求洗手、消毒;头发应藏于工作帽内或使用发网约束。

6.3.2.3?进入作业区域不应配戴饰物、手表,不应化妆、染指甲、喷洒香水;不得携带或存放与食品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

6.3.3来访者

非食品加工人员不得进入食品生产场所,特殊情况下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求。

6.4?虫害控制

6.4.1?应保持建筑物完好、环境整洁,防止虫害侵入及孳生。

6.4.3?应准确绘制虫害控制平面图,标明捕鼠器、粘鼠板、灭蝇灯、室外诱饵投放点、生化信息素捕杀装置等放置的位置。

6.4.4?厂区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

6.4.5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制剂进行处理时,不应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应有的品质、不应污染食品接触表面、设备、工器具及包装材料。除虫灭害工作应有相应的记录。

6.4.6?使用各类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前,应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造成污染;不慎污染时,应及时将被污染的设备、工具彻底清洁,消除污染。

6.5废弃物处理

6.5.1应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废弃物应定期清除;易腐败的废弃物应尽快清除;必要时应及时清除废弃物。

6.5.2?车间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应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应防止虫害孳生。

6.6工作服管理

6.6.1进入作业区域应穿着工作服。

6.6.2?应根据食品的特点及生产工艺的要求配备专用工作服,如衣、裤、鞋靴、帽和发网等,必要时还可配备口罩、围裙、套袖、手套等。

6.6.3?应制定工作服的清洗保洁制度,必要时应及时更换;生产中应注意保持工作服干净完好。

6.6.4?工作服的设计、选材和制作应适应不同作业区的要求,降低交叉污染食品的风险;应合理选择工作服口袋的位置、使用的连接扣件等,降低内容物或扣件掉落污染食品的风险。

7.1一般要求

7.2食品原料

7.2.1采购的食品原料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7.2.2食品原料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经验收不合格的食品原料应在指定区域与合格品分开放置并明显标记,并应及时进行退、换货等处理。

7.2.3加工前宜进行感官检验,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验;检验发现涉及食品安全项目指标异常的,不得使用;只应使用确定适用的食品原料。

7.2.4食品原料运输及贮存中应避免日光直射、备有防雨防尘设施;根据食品原料的特点和卫生需要,必要时还应具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

7.2.5食品原料运输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必要时应进行消毒。食品原料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时装运,避免污染食品原料。

7.2.6食品原料仓库应设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不同食品原料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7.3食品添加剂

7.3.1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7.3.2?运输食品添加剂的工具和容器应保持清洁、维护良好,并能提供必要的保护,避免污染食品添加剂。

7.3.3?食品添加剂的贮藏应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仓库出货顺序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必要时应根据食品添加剂的特性确定出货顺序。

7.5其他

盛装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的包装或容器,其材质应稳定、无毒无害,不易受污染,符合卫生要求。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等进入生产区域时应有一定的缓冲区域或外包装清洁措施,以降低污染风险。

8???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8.1产品污染风险控制

8.1.2?鼓励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对生产过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

8.2生物污染的控制

8.2.1清洁和消毒

8.2.1.1?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8.2.1.2?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记录。

8.2.1.3?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2.2??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8.2.2.1?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8.2.2.2?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和整改措施等,具体可参照附录A的要求,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

8.2.2.3?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

8.3化学污染的控制

8.3.1?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8.3.2?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GB?2760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

8.3.3?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8.3.4?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

8.3.5?建立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制度。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

8.3.6?食品添加剂、清洁剂、消毒剂等均应采用适宜的容器妥善保存,且应明显标示、分类贮存;领用时应准确计量、作好使用记录。

8.4物理污染的控制

8.4.1?应建立防止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8.4.2?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

8.4.3?应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

8.4.4?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食品。

8.5包装

8.5.1?食品包装应能在正常的贮存、运输、销售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品质。

8.5.2使用包装材料时应核对标识,避免误用;应如实记录包装材料的使用情况。

9???检验

9.1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9.2?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检验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

9.3?检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时保留样品。

9.4?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特点、原料控制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检验项目和检验频次以有效验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净含量、感官要求以及其他容易受生产过程影响而变化的检验项目的检验频次应大于其他检验项目。

9.5?同一品种不同包装的产品,不受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影响的检验项目可以一并检验。

10???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10.1根据食品的特点和卫生需要选择适宜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必要时应配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10.2?应建立和执行适当的仓储制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10.3?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降低食品污染的风险。

10.4?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直射、雨淋、显著的温湿度变化和剧烈撞击等,防止食品受到不良影响。

11???产品召回管理

11.1应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产品召回制度。

11.3?对被召回的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应采取能保证食品安全、且便于重新销售时向消费者明示的补救措施。

11.4?应合理划分记录生产批次,采用产品批号等方式进行标识,便于产品追溯。

12???培训

12.3?应根据食品生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年度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记录。

12.5?应定期审核和修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13???管理制度和人员

13.1应配备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13.2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和食品的种类特性相适应,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实施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3.3?管理人员应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能够判断潜在的危险,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确保有效管理。

14???记录和文件管理

14.1记录管理

14.1.1?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14.1.1.2?应如实记录食品的加工过程(包括工艺参数、环境监测等)、产品贮存情况及产品的检验批号、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内容。

14.1.1.3?应如实记录出厂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等内容。

14.1.1.4?应如实记录发生召回的食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发生召回的原因及后续整改方案等内容。

14.3?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和文件管理。

附录A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

注:本附录给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环境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当考虑的要点,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参照执行。

A.1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验证或评估目标微生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确保整个食品质量和安全体系持续改进的工具。

A.2本附录提出了制定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考虑的要点。

A.3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主要包括环境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环境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评判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状况,以及找出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通常环境监控对象包括食品接触表面、与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以及环境空气。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评估加工过程卫生控制能力和产品卫生状况。

A.4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涵盖了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以及微生物控制效果的评价。在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a)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以及不符合情况的处理等;

b)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标:应以能够评估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和过程控制能力的指示微生物(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霉菌或其他指示菌)为主。必要时也可采用致病菌作为监控指标;

e)取样和检测方法:环境监控通常以涂抹取样为主,过程产品监控通常直接取样。检测方法的选择应基于监控指标进行选择;

f)评判原则:应依据一定的监控指标限值进行评判,监控指标限值可基于微生物控制的效果以及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来确定;

g)微生物监控的不符合情况处理要求:各监控点的监控结果应当符合监控指标的限值并保持稳定,当出现轻微不符合时,可通过增加取样频次等措施加强监控;当出现严重不符合时,应当立即纠正,同时查找问题原因,以确定是否需要对微生物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表A.1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示例

监控项目

建议取样点a

建议监控微生物b

建议监控频率c

建议监控指标限值

环境的微生物监控

食品接触表面

食品加工人员的手部、工作服、手套传送皮带、工器具及其他直接接触食品的设备表面

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等

验证清洁效果应在清洁消毒之后,其他可每周、每两周或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与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

设备外表面、支架表面、控制面板、零件车等接触表面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卫生状况指示微生物,必要时监控致病菌

每两周或每月

加工区域内的环境空气

靠近裸露产品的位置

酵母霉菌等

每周、每两周或每月

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

加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且会影响食品安全性和(或)食品品质的过程产品

卫生状况指示微生物(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酵母霉菌或其他指示菌)

THE END
1.第3节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的污染食品微生物精品教程食品专题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同时由于其可形成各种微小的孢子,因而很容易污染食品。霉菌污染食品后不仅可造成腐败变质,而且有些霉菌还可产生毒素,造成误食人畜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一种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自从60年代发现强致癌的黄曲霉毒素以来,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日益引起重视。霉菌毒素通常具有耐高温...https://www.foodmate.net/topic/110/13854.html
2.临床营养(医学高级):食品卫生学在线测试(考试必看)36、单项选择题 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后的产毒条件是() A.食物存放的环境 B.食物的种类及性质 C.食物存放的温度 D.食物受污染的程度 E.以上都是 点击查看答案 37、单项选择题 与钙代谢相似的放射性物质是() A.锶 B.铯 C.钾 D.碳 E.碘 点击查看答案 38、单项选择题 下列为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的是() ...http://www.91exam.org/exam/87-1080/1080776.html
3.食品卫生微生物原理上海而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其霉菌能形成极小的孢子,因而很容易通过空气及其它途径污染食品,不仅造成食品腐败,而且有些霉菌能产**,造**、畜误食引起霉菌**性食物中毒。霉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性食物中毒的典型代表,霉菌**是霉菌产生的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发现能引起人畜中毒的霉菌**有150种以上。http://www.erlish.com/htmlstyle/articleinfo_305916.html
4.上海理工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范围:846食品微生物学掌握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并了解其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和特点。了解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的种类及它们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掌握食品中细菌数量和大肠菌群的含义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熟悉产毒霉菌的种类,以及霉菌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第一节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 ...https://www.kaoyan365.cn/dongtai/335890.html
5.霉菌毒素中毒具有污染性免疫的特点。()简述霉菌毒素中毒特点?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食品被细菌毒素、霉菌毒素污染,一般会引起慢性中毒。该说法是否正确()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该食物中毒属A.氰苷中毒B.霉菌毒素中毒C.细菌毒素中毒D.化学性食物中毒E.有毒植物中毒 该食物中毒属 A.氰苷中毒 B.霉菌毒素中毒 C.细菌毒素中毒 D.化学性食物中毒 E.有...https://www.shangxueba.cn/22TRG2PP.html
1.[渝粤教育]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参考资料3、【单选题】微生物学家们利用射线处理微生物选育菌种,是利用了微生物的什么特点? A、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B、生长旺,繁殖快 C、种类多,分布广 D、易变异 参考资料【 】 4、【单选题】微生物之所以能分解各种污染物,是由于: A、微生物种类多,代谢类型多样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3599168
2.产毒真菌企业动态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同时由于其可形成各种微小的孢子.因而很容易污染食品。真菌污染食品后不仅可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有些真菌还可产生毒素,造成真菌毒素中毒。真菌毒素是真菌产毒菌株污染食品后产生的一种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一般分为霉菌毒素和蘑菇毒素两类:食品受真菌和真菌毒素的污染非常普遍,当人类进食被真菌毒素污...https://www.biomart.cn/news/16/2788431.htm
3.2017年最新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第七章考点②条件致病菌:在特殊条件下可致病或产毒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③非致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污染食品的细菌根据其繁殖所需要的温度可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三类。 嗜冷菌 :生长在 0℃或 0℃以下环境中,海水及冰水中常见,是导致鱼类腐`的主要微生物。 https://www.oh100.com/kaoshi/yishi/fudao/385024.html
4.食源性致病细菌举例食品的霉菌污染霉菌污染食品后可繁殖产毒,造成人类霉菌毒素中毒,人类很早就发现一些由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麦角中毒是人类第一个有记录的真菌引起的中毒症。早在1711年,人们就知道,麦角中毒是由吃了被麦角菌污染的黑麦等谷物引起的。两百年以后,日本发生的引起大量死亡的“黄变米毒素中毒症”是由岛青霉、橘青霉...https://www.songcai168.net/Article/2/2021/2021_856.htm
5.食品安全知识资料5露天经营的食品不能买。露天经营的食品一般情况下无防蝇防尘设施、无食品专用器具,其食品极易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您的健康。 6过期食品不能买。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一旦过期,食品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风味和滋味,有的甚至会变质,食用后可能影响到您的健康,还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事...https://www.ruiwen.com/ziliao/anquan/3994764.html
6.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知识主要的霉菌毒素 ? 黄曲霉毒素 ? 发现历史 ? 结构与特点 ? 污染食品的情况 ? 影响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因素 ?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 黄曲霉毒素与人体健康 ? 预防措施 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 ? 概况 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后,引起的危害主要有二个方面:即霉菌引起的食品变质和霉菌产生的毒素...https://doc.mbalib.com/m/view/66a6f925a8b7a6aee1151b703145f0ac.html
7.呕吐毒素的特点及对动物的危害2018年中国饲料原料及饲料霉菌毒素检测报告显示霉菌毒素污染普遍存在,其中DON总检出率为99.39%,小麦及麸皮是DON污染最为严重的原料,超标率高达24.55%,平均含量高达1708.69μg/kg。Mishra等总结世界范围内DON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DON在小麦、玉米或燕麦等谷物和以谷物为基础的产品以及婴儿食品中污染率很高。各国...https://www.chemicalbook.com/NewsInfo_22429.htm
8.2017年一级营养师考试必背考点:食品污染和预防食品污染是指用于生产食品的原料在生长的过程中或加工经营的过程中受到外来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侵害。 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于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三方面。 一.生物污染 1. 微生物、寄生虫、昆虫是生物污染的主要方面。其中微生物污染危害最大、面最广。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https://www.examw.com/yys/yiji/411418/
9.?食品微生物学知识要点:食品工业中污染的来源种类,通过土壤、空气、水、人和动物昆虫、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 第二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 知识要点:污染食品细菌的种类, 菌落总数及卫 生学意义, 大肠菌群的概念、食品卫生学意义。 第三节 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的污染 知识要点:霉菌对食品的污染,霉菌产生毒素的特点,霉菌及毒素的食品...https://www.hfuu.edu.cn/swx/_t1649/89/c2/c4231a35266/page.htm
10.营养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营养师1、食品的细菌污染中,假单胞菌属多见于( )、( )属在蛋品中常见, ( )属在罐头食品中常见,( )属多乳品中多见。 2、血浆和体液中的钙存在三种形式: ( )、( ) 和( )。 3、指溶性维生素包括( ) 、( ) 、( ) 、( )。 4、家庭中大米去除黄曲毒素的常用方法是:( ) 、( )。 https://www.educity.cn/yys/2017741.html
11.食品生产安全知识霉菌污染食品可使食品的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 2%的谷物由于霉变不能食用。 霉菌毒素引起的中毒大多通过被霉菌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以及发酵食品等引起,而且霉菌中毒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影响霉菌生长繁殖及产毒的因素是很多的,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有水分...https://www.yjbys.com/youmeijuzi/1461829.html
12.中药饮片表面污染四类产毒真菌的多重PCR鉴定及储藏条件优化1目的以杂色曲霉毒素(ST)产生菌、黄曲霉毒素(AFs)产生菌、伏马菌素(FBs)产生菌、赭曲霉毒素(OTA)产生菌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这4类产毒真菌的多重PCR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15种常用大宗中药饮片、4种食品表面污染真菌的检测,评价多重PCR方法用于产毒真菌预警的可行性。最后以岗梅为例,研究中药饮片...https://wap.cnki.net/lunwen-101922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