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PET-CT进入市场以来,PET与CT的融合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很好发挥,劣势得以弥补,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一些不足。MRI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及功能成像上对于CT有着巨大的优势,其与PET的融合可以用于肿瘤、神经精神疾病及血管疾病等领域。
病例1:
男性,59岁。因上腹胀痛不适,大便性状改变二月余,就诊于外地县医院,上腹部CT平扫提示:右中腹部包块,恶性肿瘤?肝右后叶低密度灶,转移性病变待排;肿瘤标志物正常。为明确病变性质及全身情况,接诊医师推荐患者到成都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行PET-CT检查和上腹部/MRI多模态检查。于本中心行全身PET/CT及上腹部MRI平扫+增强,并与PET异机三维融合。
检查所见:
PET/CT融合图:
PET/MR增强融合图:
PET/MR融合图示肝左內叶病灶:
PET-CT/MRI平扫及增强多模态显像提示:
1、腹-盆腔小肠壁呈多发节段性不均匀增厚伴肠腔不同程度扩张,以右中腹为著,呈团块状(较大截面约15.7cm×7.2cm),FDG代谢异常增高(SUV最大值为22.52);肝脏PET/CT、PET/MRI平扫+增强多模态显像示肝右后叶肿块(约6.4cm×6.7cm×9.6cm),CT呈低密度,MRI呈长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边缘明显强化,FDG代谢异常增高;左肾上腺外支结节(1.9cm×1.2cm),MRI明显强化,FDG代谢异常增高。肝-胃间隙、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数枚淋巴结,MRI均匀强化,FDG代谢增高,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
2、肝脏PET/MRI示肝左外叶上段结节,MRI持续强化,FDG代谢未见增高,考虑血管瘤。
通过一次PET-CT/MR增强多模态显像,明确解答了临床的疑问。右中腹部包块,同时发现:肝右后叶低密度病变,腹-盆腔小肠壁多发节段性增厚,左侧肾上腺外侧支结节灶,肝-胃间隙、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增大等,均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侵润的改变,明确了病灶的范围;另外还新发现了肝左外叶上段病变,PET/CT未能发现,而通过PET/MR平扫及增强,提示病变为血管瘤可能,避免了漏诊、误诊可能造成的临床纠纷。
病例2:
考虑到临床需要排除鼻咽部肿瘤,而CT对鼻咽部病变显示欠佳,为了给临床精确诊断,我中心特意为患者行全身PET-CT/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多模态显像。
PET-CT/MR平扫及增强多模态显像提示:
鼻咽部PET-CT/MR平扫及增强多模态显像未见确切软组织占位和FDG代谢异常增高影。
病例3:
女性,77岁,右肺上叶后段单发肿块,临床考虑肺癌,需要排除有无脑转移,确定治疗方案。根据《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的专家共识,PET对于肺癌淋巴结转移和胸腔外转移有非常好的诊断效能(脑转移除外)。因此,为了明确有无脑转移,我们需要更多的影像信息支持。患者家属经过多方打探,了解到成都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开展PET-CT/MRI多模态「一站式」显像,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决定来到我中心检查。
1、右肺上叶后段不规则高密度影(4.2cm×3.0cm×2.0cm),边缘呈磨玻璃,其内见大量含气支气管,FDG代谢不均匀增高,提示恶性病变(IAC)可能。
2、MR平扫及增强显示:脑萎缩;双侧额叶、半卵圆中心、基地节区多发异常信号区,注射造影剂后未见异常强化,PET代谢未见异常增高,提示为多发脑缺血、梗死灶,未见脑内转移征象。
通过颅脑PET-CT/MR平扫及增强多模态显像明确了病变为肺内单发肿块,排除了颅内及全身其余部位的转移,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杨人伟,主治医师、主管技师。
毕业于湖北医药学医院医学影像学专业,曾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从事普放、CT及MR诊断工作8年余,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定研究,参与厅级课题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