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行业市场多大医学影像设备是诊断设备,通过设备的检查能够寻找由疾病或损伤导致功能失常的原因,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有关信息,了解人体内部是否存在病变,病变的大小、形状、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如计算机X线摄影成像设备(DR核CT类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超声成像设备(USG)和核医学设备(NMI)等。医学影像设备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辐射类设备、非辐射类设备和融合设备。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它包含以下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医学成像系统(medicalimagingsystem)和医学图像处理(medicalimageprocessing)。前者是指图像行成的过程,包括对成像机理、成像设备、成像系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后者是指对已经获得的图像作进一步的处理,其目的是或者是使原来不够清晰的图像复原,或者是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某些特征信息,或者是对图像做模式分类等等。
非辐射类设备根据影像信息载体的不同,分为超声成像和磁共振设备。核医学设备是通过有选择地测量摄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所发出的γ射线实现人体成像的设备。非辐射类设备可以分为超声成像设备和磁共振设备,磁共振设备通过测量构成人体组织元素的原子核发出的MR信号实现人体成像。融合类设备主要包含PET/CT,PET/MRI,DSACT。90年代后期,随着图像技术的发展,核医学影像和CT影像相融合是整个核医学设备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逐渐壮大,自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2.4%,2020年其市场规模达500亿。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8%。
为打破外资垄断,国家频繁释放政策信号,加快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例如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就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对137种医疗器械要100%采购国产。
国产替代将进入黄金期,成为行业格局演变的主旋律。东软医疗、联影医疗等国产领军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这一“超级风口”的最大受益者。
联影医疗是国产医学影像龙头,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产品自上市以来已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其中,MR产品、CT产品、PET/CT及PET/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DR及移动D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
公司预计2022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37.02亿元至41.65亿元,同比增长20.00%至35.00%;净利润为7.44亿元至8.74亿元,同比增长15.00%至35.00%。
2021年,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58亿美元,约合3,099亿人民币,约为中国市场规模的6倍。预计2030年将达到74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5%。
2021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国至少有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这意味着今后三级医院数量将增加。
医疗地位的提升,与之而来是设备配置需求的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数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8%。
放射性核素成像是目前核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采用的主要手段。核医学设备通过探测已经注射到受检者体内的放射性药物发出的射线进行成像,是核技术、电子学、影像学、计算机和医学相互渗透、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影像设备。核医学设备可以提供脏器的形状、大小、功能和血流量的动态指标;测量病变部位的范围,反映人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显示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等。SPECT和PET不足之处是核医学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对病灶解剖分布和空间位置关系显示欠清楚。此外,γ光子在患者体内存在的衰减问题仅依靠SPECT或PET自身的图像也无法解决。至此,从2000年开始,SPECT和PET这两类设备与X线CT相结合,构成了SPECT/CT和PET/CT融合影像设备。CT的引入不仅解决了上述空间定位和衰减校正问题,还提供了CT自身的诊断优势。
近年来,全面数字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X线成像设备(包括CR、DR、DSA)仍是日新月异。以DR设备为例,过去,常见的固定板DR探测器固定封装,不可移动;有线移动版DR的探测器可移动,灵活,价格低,但线缆易磨损,移动范围有限。现在,DR设备具备全电动功能,支持一键自动切换,球馆自动跟踪等功能;而且能自动识别检查部位,根据疾病及病灶特点智能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