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基建与配置政策驱动下游需求,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稳健增长,市场规模超千亿。现阶段我国医疗影像设备每百万人口保有量较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近年来国内发力医疗新基建,医院建设节奏有所加快,驱动医学影像设备需求提升。同时,国内影像设备配置政策的松绑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的均衡布局,大型影像设备渗透率有望得到快速提升。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预测,2021年中国医疗影像市场规模(终端口径)达954亿人民币,预计到2026年,中国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486亿人民币。
正文
医学影像设备:临床诊断利器,迈向多元发展
1.1医学影像设备:构建临床诊疗体系必不可少的医疗设备
表1:主要医学影像设备对比分析
1.2百年影像,迈向多元发展
图1:医学影像行业发展历程
医疗新基建与配置政策驱动下游需求,影像设备市场保持稳健增长
2.1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稳健增长,中国终端市场规模超千亿
图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拆分(2021)
图3: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拆分(2021)
图4:全球影像设备市场规模,2017-2026E
图5:中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2017-2026E
2.2人口老龄化驱动诊断需求,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根据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口将破4亿,占比将超30%。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早已超过该标准,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45岁以后人类即进入了慢性病高发的阶段,而众多慢性病的诊断均需要影像诊断设备。同时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人均卫生费用支出的快速增长,自2012年至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从5.2%增长至7.0%。新冠疫情前,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6.7%,而同期老龄化程度更深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瑞士、德国、法国、日本、瑞典、加拿大和英国的数据分别为17.0%、12.1%、11.7%、11.2%、11.1%、10.9%、10.8%、10.3%,比例相当于我国的1.5倍至2.5倍。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医疗支出的规模及占GDP比重还将持续增长。从支付端角度分析,卫生费用支出持续增加也给医学影像诊断行业带来增量市场空间。
图6:中国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
图7:2011-202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及GDP占比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CT、MR及PET/CT等影像设备的装机量仍有较大渗透空间。日本和美国的每百万人均CT装机量分别是中国的4.5倍及1.8倍,MR装机量分别是中国的5.0倍及3.6倍,PET/CT装机量分别是中国的7.7倍及9.2倍。现阶段中国医学影像设备相较于发达国家渗透率程度较低,随着国家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行,将打破传统的大型医疗机构主导医疗影像诊断市场的格局,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设备配置水平和诊疗能力,逐步实现影像设备在基层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图8:中国、美国及日本每百万人均CT、MR及PET/CT装机量
2.3医疗新基建提速,驱动影像设备市场扩容
2.4配置政策放宽,影像设备渗透率有望得到快速提升
配置证放宽,加速大型影像设备渗透率提升。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我国对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实行配置规划和配置证制度。其中,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配置管理,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则由省级卫生健康委负责配置管理。在大型医用设备中,医学影像设备作为高端医疗器械一直被严格配置管控。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发布落地,与2018年版目录相比,甲类由4个调减为2个,乙类由6个调减为4个。PET/MR、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等调整为乙类,所有CT、MR不再需要配置证。2023年6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相比“十三五”文件,在配置数量上显著增加,如PET/CT新增860台(“十三五”期间551台),相对于“十三五”增幅56%,PET/MR新增141台(十三五期间77台),相对于“十三五”增幅83%。配置证的放开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的均衡布局,大型影像设备渗透率有望得到快速提升。
表3:大型医用影像设备管理目录变化
表4:十四五大型影像设备配置规划数量及增长变化
2.5细分市场方向发展阶段各异,CT、MR以及US市场规模居前,MI市场保持高速发展
图9:中国CT设备市场规模(亿人民币)
图10:中国CT设备细分产品占比
(2)磁共振成像系统(MR):从全球市场构成的维度,超导MR逐渐成为主流产品,其中1.5TMR系统目前保有量最多,更新换代主要是以3.0TMR取代1.5TMR。2020年,中国MR市场规模达89.2亿元(出厂价口径),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244.2亿元(出厂价口径),年复合增长率为10.6%。2020年,中国市场1.5T及以下的中低端MR占比约为74.9%,3.0T高端MR占比25.0%,预计未来3.0TMR将成为中国MR市场主要增长点,其占比将于2030年增长至35.7%。
图11:中国MR设备市场规模(亿人民币)
图12:中国MR设备细分产品占比
(3)超声设备(US):相对于其他影像设备,超声成像具备安全无创、价格低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消化科、妇科、产科、泌尿科等领域,并且逐步开始与其他科室结合,发展出超声内镜、血管内超声等综合诊断方式。2020年中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为99.2亿元,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216.2亿元(出厂价口径)。未来主要增长点来自高端化升级(如心脏彩超、乳腺超声、泌尿超声等)、小型化(POC、术中超声)等。
图13:中国PET-CT设备市场规模(亿人民币)
图14:中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亿人民币)
(5)X射线成像系统(XR):XR是现代医疗基础性的诊断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胸部、骨关节、乳腺疾病、胆系和泌尿系统结石、消化、呼吸、泌尿、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十年来XR市场的国产占有率不断提高,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由于临床上对XR设备的精准性、便捷性、高效性的诉求越来越高,中国XR设备未来有望向着智能化、移动化、动态多功能化方向发展。2020年,中国XR市场规模约123.8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
图15:中国XR设备市场规模(亿人民币)
竞争格局:巨头林立,国产崛起
3.1巨头林立,GPS三巨头占据全球影像设备65%以上市场
表5:全球主要影像设备厂商收入及市场份额变化
3.2产业链突破与政府采购政策加速国产替代
图16:医学影像设备行业产业链
表6:中国医疗产业关键零配件CT、核磁类设备入选名单(联影和东软医疗)
表7:联影PET-CT参数与同行业产品对比
同时为打破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占据国内市场的局面,近年来国家多个部门释放了加快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的信号。自2014年起,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开展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工作,逐步引导国产医疗设备品质的提升,从而促进医疗设备的品牌化和国产化发展。2021年,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优先审批创新医疗器械,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高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品进口替代。2021年工信部关于印发《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提到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其中除两款超高端超声产品外,大部分影像产品要求100%采购国产。政府采购政策加速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国产替代进程。
表8:政府采购进口影像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版)
3.3国产龙头实现突围,国产品牌逐步崛起
表9:影像设备竞争格局(存量市场)
图17:2022年MR竞争格局(新增市场)
图18:2022年CT竞争格局(新增市场)
图19:2022年DSA竞争格局(新增市场)
众成数科,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20:2022年X射线机(包含CT、DSA)竞争格局(新增市场)
图21:2022年PET-CT竞争格局(新增市场)
图22:2022年超声影像竞争格局(新增市场)
资
国内影像设备的崛起,不仅推动了国产替代进程,同时推动了国产医学影像龙头公司向海外突破。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凭借其高性价比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销售,在海外成熟市场,中国制造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亦已进入日本、美国等发达医疗市场,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逐步提升海外市场份额。截至2021年,联影医疗已在美国、日本、克罗地亚、新西兰、波兰、乌克兰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了装机。以联影、万东、开立以及祥生等为代表国产影像设备公司2020、2021、2022年海外营业收入分别11.0亿元、16.1亿元、23.0亿元,复合增速超过40%,海外业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图23:国内主要影像设备公司海外营业收入(亿元)
业务建议及风险提示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END-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由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文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观点、得出的结论和建议等仅供参考,也不做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承诺及担保。理财非存款,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