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
附件3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
本指南所述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是指采用适当的培养基或其他介质,模拟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评价该工艺无菌保障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应结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以确认无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无菌生产工艺通常包含:经除菌过滤或其他方法获取无菌药液或无菌粉末,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液体灌装或粉末分装,容器密封。冻干制剂在液体灌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冻干燥过程。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从无菌操作的第一步开始,直至无菌产品完全密封结束。如果在产品制备阶段采用了无菌工艺,此部分工艺也应作为模拟验证的一部分。对于全过程无菌生产(如配制后不能除菌过滤)的产品,无菌工艺模拟还应涵盖原液配制、半成品配制等无菌操作过程。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起始工序。
模拟试验方案设计应结合无菌生产工艺,尽量与实际无菌操作过程保持一致,以求试验结果真实反映生产过程的无菌保障水平。
无菌生产工艺的设计基于对产品特性、工艺技术和无菌保证措施的认知和经验的累积。设计模拟试验方案前应对无菌生产过程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以充分识别无菌生产过程中潜在风险点。
应结合被模拟产品的特点以及模拟介质的可过滤性、澄清度、灭菌方式等选择合适的模拟介质。不应选择具有抑菌性的模拟介质,以确保模拟试验结果的可信度。通常可采用的模拟介质包括促进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和安慰剂。
由于培养基的特性与药液有差异,培养基除菌过滤的滤器型号可与产品使用的过滤器不同。如因颗粒或生物负载较大等原因引起除菌过滤器的堵塞时,可增加预过滤步骤。
需考虑降低非无菌培养基中细菌和霉菌生长的风险,以避免微生物生长导致培养基过滤性能降低。此外除菌过滤的方式无法避免支原体污染,湿热灭菌或辐照灭菌有助于降低该潜在风险,必要时可配合除菌过滤联合使用。
使用辐照灭菌的培养基粉末,在适宜环境下进行配制等操作。辐照灭菌过程应经验证,并在产品质量报告中体现验证中所用的菌种和剂量等信息。
容器中培养基灌装体积应考虑适宜微生物生长的需要和容器内表面覆盖的要求,灌装体积不必与产品相同,但合适的灌装量既应保证产品通过倒置和旋转接触到所有内表面并有足够的氧气支持微生物的生长,又应利于对培养基的观察。
在灌装培养基期间应模拟所有类型和规定数量的干预。模拟试验应包含生产的初始、结束阶段和干预发生的时刻。大规模生产时,模拟试验方法可采用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方式:
最差条件并不是指人为创造的超出允许范围的生产状况和环境。为了确认无菌工艺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应通过风险评估并结合无菌生产工艺、设备装备水平、人员数量和干预等因素来设计模拟试验最差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应充分考虑人员及其活动对无菌生产工艺带来的风险。如模拟生产过程的最多人数,当操作人员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污染风险增加时,则此类条件也视为最差条件之一。参与人员应包括日常参与到无菌生产的全部人员,如生产操作、取样、环境监测和设备设施维护人员,同时应考虑以上人员交叉作业、班次轮换、更衣、夜班疲劳状态等因素。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期间环境的消毒处理应依据正常生产期间的消毒方法进行,避免过度消毒及消毒剂的过度使用。
应对无菌生产过程中各种允许的干预活动进行文件化管理,明确规定正常生产中允许的干预活动。模拟试验中干预设计应与实际的生产活动保持一致,模拟试验不应挑战不合理的干预,以证明其合理性。在模拟试验方案中应制定干预清单和实施计划,模拟试验时逐一实施并记录。
实际工艺中如明确规定受干预影响的产品(容器)应从生产线上剔除,在模拟试验时也可剔除。模拟试验时产生的这类产品(容器)可不培养,但不培养的容器应予以记录并评估其合理性。如在干预发生前已经密封,在日常生产中按规定不需要剔除的产品,模拟试验时也应保留、培养并纳入评估。
模拟试验过程中的所有干预必须记录。纠正性干预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纠正性干预的类型、位置、次数;固有干预记录至少包括干预内容和发生频率。
模拟试验中密封缺陷产品的剔除工艺应采用日常生产的剔除工艺。除密封缺陷的产品外,其他外观缺陷、灌装量异常的模拟产品也应进行培养。
培养结束后,应对所有模拟灌装产品逐支进行无菌性检查,通常应在合适的照度下进行目视观察。
在培养期间,应定期观察培养基的培养情况,如在培养期间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做进一步调查。
如在培养后检查中发现密封缺陷的灌装产品,应进行适当的原因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
当灌装不透明的容器,应考虑将转移至透明容器观察的可能性,以确保阳性容器的发现。
为保证模拟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对各个阶段的模拟灌装产品进行准确计数:包括灌装、培养前检查、培养后检查的数量等。数量应平衡,如发现不平衡,应调查原因并判断本次模拟试验是否有效。
应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日常生产环境监控的各要素,如取样点、取样对象、取样频率、警戒和纠偏标准、实施方法等。
模拟试验时应以日常生产的环境监控方案为基础,模拟生产状况,包括采样仪器、耗材的转移、消毒等,任何异于日常环境监控的情况都应有说明和记录。
与实际生产工艺相比,模拟试验中的环境监控应考虑增加额外的监测环节,如人员监测。
环境(包括人员)监控的数据结果用于评估模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是否适宜于生产。当模拟试验出现阳性结果时,环境监测数据可用于进行根本原因的调查。
模拟试验时发生的环境偏差并不是模拟试验成功的否决条件,是否通过试验取决于调查的结果。环境监测结果异常时,即使试验结果成功,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查和纠正。即使最终决定在环境监控结果超出纠偏标准时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依然通过,也不意味着日常生产可以在同等环境偏差的条件下进行。
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微生物污染调查应有具备微生物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
如粉末模拟试验用到无菌液体和无菌模拟介质粉末两种工艺操作,可采用单独模拟一些液体容器作为阴性对照。
粉末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中模拟介质的模拟可能引起尘埃粒子检测数据超标,可参考实际生产经验,记录与分析粒子粒径,分析粉末灌装时是否会引起尘埃粒子监测数据浮动。
其他一些不常见的剂型,如吸入剂、气雾剂和植入剂等,可参考本指南提供的设计理念,以满足这些剂型的具体要求。
应对无菌工艺模拟试验过程进行相应的过程监控,确保过程符合方案和批记录的要求。应详细准确记录模拟试验中实施的各种干预,可采取观察或录像(电子采集)等技术对模拟生产的关键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10.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局限性
无菌生产工艺:物料、器具经过灭菌处理,并在无菌防护下加工获得最终产品,且产品装入其最终容器后不再进行任何灭菌处理。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正常生产的灌装程序,用模拟介质代替产品,来模拟无菌生产的试验过程。
最差状况:一组条件,包括工艺限度和环境限度,也包括那些可能引起工艺或产品失败的机会,但这些条件不一定会引起产品或工艺失败。
好氧微生物:微生物能在新陈代谢中利用氧作为最终的电子接受体,只有在有氧的存在下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厌氧微生物:微生物在新陈代谢中,不能利用氧作为最终的电子接受体,只有在缺氧的存在下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阳性:在培养之后,测试的样品出现可以明显发现的微生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