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检验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检验技能,是食品检验、工业品检验、药品检验等职业岗位的一门重要职业岗位技术课。《微生物检验技术》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操作技术,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一、改革思路

根据食品检验、工业品检验、药品检验等职业岗位职业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以检验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微生物检验技能培训为核心建构课程。抛弃学科型体系,以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将必须、够用的微生物理论基础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检验项目中,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疏理合并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制定标准化的考核等措施,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通过课程改革,可解决职业教育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学生学习被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二是学生能力差的问题,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结果导向”,教师将大部分工作完成后,学生依样画葫芦,不能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通过课程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专业的技术与技能,对从事岗位的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改革目标

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标准检验项目为导向,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可使学生明确课程总目标,掌握岗位技能,对从事岗位的国家标准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改革内容

1.以真实的检验项目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

(2)改革与建设:在基本技能培训方面,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标准检验项目为导向,将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各项任务分解成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检验基本技能。在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微生物检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根据真实的微生物检验任务设计项目,按照国家标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从微生物检验样品的采集到检验结果的报告全过程的训练。

2.以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1)现存的问题:微生物课程分为微生物基础部分和微生物检验部分,两部分教学内容相互重叠现象较严重;理论与实验部分教学相互独立,导致整个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及实用性;教学内容更新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2)改革与建设:根据岗位技术知识点、技能点和最新的国家标准,以“检验目标引导教学”为主线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抛弃学科型体系,以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主线,将必须、够用的微生物理论基础知识融入微生物检验各项检验项目中,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为四大块:微生物及检验基础理论模块、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模块、微生物检验技术模块和微生物检验综合技能模块,突出课程的实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职业训练。

3.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验过程。

(2)改革与建设:在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验由学生来准备,把大大小小的实验准备工作都下放给学生,使学生从样品采集、仪器包装消毒灭菌、试剂培养基制备到最终检验结果报告都能系统地学习,增强无菌观念和实验室工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

4.重视技能,改革考核方式。

(1)现存的问题:目前课程的考核多局限于理论的考试及实验操作的“静态”考核,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食品微生物检验细化考核标准

1.《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特点及作用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是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微生物指标方面)及是否可食用,从而也可以判断食品的加工环境和食品原料及其在加工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情况,所以食品微生物检验也是一门以实践为指导、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

对于我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的基本操作技能成绩,要做到科学地评定,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态度是上好实验教学课的重要环节。我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这二年来的实践表明,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必须制定实验考核标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实验考核制度。在我校《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考核中,平时的实验成绩由:基本操作技能(50分)+实验结果(30分)+实验报告(20分)三部分组成;整体实验总评则由平时成绩平均分(80%)及考勤成绩(20%)组成。这一套考核制度在我校这二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反映了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杜绝了高分低能现象,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微生物基本实验的掌握程序。但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必须满足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即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考核)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原有的考核标准就显得不够细化,必须在以往实验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

2.细化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标准

当前,国家食品检验工技能鉴定考核标准的各项评分标准都有其相应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对食品检验工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结合本校在校的质检专业、已学习三个学期的学生,要求其考取食品检验工(中级工)证,从以上二个表中分解出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的测定及检验结果的报告。由于当前食品企业检验员岗位对微生物检验的项目内容发生变化,如出厂检验项目微生物项目中,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其检验方法标准的版本发生变化,由2010版代替原来的2003版,其中培养基改变,取样量不同,在对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细化时,强调检验标准发生变化的内容,以达到规范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目的。

【摘要】: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广泛发生,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因此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对评价食品卫生质量,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食品及食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品种多,结构及成分复杂,微生物检验程序繁琐,使检验结果的可信度经常受到质疑。所以,加强食品微生物检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正确评价食品卫生状况,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

1、采样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样品的采集必须具有代表性。ICMSF制定的食品微生物学分析采样方法5,目前已在国内外被逐步推广采用。应严格遵循统计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样方案。一般应采取完整未开封的样品,如是散装样品,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采样的用具,应预先经灭菌处理。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验、复验、备查的需要。每个样品要注明其详细信息。

2、送样

有质量保证的样品是获得正确检验结果的基础。样品应尽快送到食品微生物检验室(

3、收样和处理

二、实验人员素质与能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过程

1、检验方法

食品微生物检验必须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检验方法进行8。对于检验标准的变化,一般都有约定成俗的经验性规定。但是如何控制实际工作中“灵活性”不至于变成“非法性”,需要检验人员自主识别。

2、检验环境

微生物检验室是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地方,应单独设置,操作区与办公区应分开,避免室间污染和实验室感染发生。无菌室要设有套间或缓冲间,最好设有推拉门,以防止空气振动荡。经过培养后的培养物,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洗刷。对染菌物品及废物,应经过消毒灭菌后才可清洗或废弃,防止污染环境8。

3、仪器和设备

微生物检验室应配备充足的检验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和器材。仪器设备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经计量鉴定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设备量具的量程、精确度等,要符合检测项目的相应要求;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使用,并做好运行检查及仪器维护。

4、培养基和试剂

购置培养基和试剂时要求供应商提品质控证书。培养基和试剂使用前首先通过外观、批号、PH值、灭菌要求、选择性等进行初步评估,还要用阳性对照菌株做质控。按照培养基和试剂标签说明的贮藏条件保存。不同批号的培养基和试剂不要混合使用。受潮变质的干粉培养基坚决不能使用。自配的培养基要严格按照配制标准进行配制和保存,保存培养基配制记录。

5、确证试验

做平行样,保证结果的可比性;设立空白对照,防止其它污染而导致的结果不准确;设计适当的质控频率,进行质控试验。将质控菌株与常规工作一起进行,不能为质控菌株设计单独操作程序,更不能专人专做。当质控标准菌株的内在敏感性发生改变时要更换新的菌种。

6、检验报告

检测报告应准确、清晰、明确、客观地反应检验结果,可以运用统计学知识对误差进行处理,并参照一定的标准对食品微生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检验报告需经有资格的审核人员核查签字,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四、参加盲样考核

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下发的盲样考核,即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和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人员比对验证实验。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正向高效率、高标准、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基因芯片技术及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与此同时,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伴随检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得出尽可能准确的检测结果,更好的为人类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与疾病预防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Anon.“2012中国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实验室管理交流会”在苏州举办[J].中国计量,2012(6).

[2]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J].粮油食品科技,2010,18(003):40-43.

[3]赵丹宇.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指标设定上的国内外差异[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006):548-551.

[4]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97-99.

[5]李志勇,凌莉.世界各国的乳品微生物检验[J].中国乳品工业,2005,33(002):37-40.

[6]张聪恪.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保证的方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13(5):649-649.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开设综合实验的必要性

当前的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在手法上比较单一,以单纯的实验操作为主,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其中实际知识点的认识严重不足。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照本宣科地将过程记下来,完成得比较机械化。可以说,目前中职教育中,该专业的实验缺少思考性,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微生物的培养以及各个方面的操作水平都存在较大的瓶颈。传统的实验模式只能教会学生某一项特定的技能,并不能将学生与实际的综合工作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基于此类情况,应提升学生的综合社会工作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开展综合性质的实验教学,从各个方面培养食品微生物专业型人才,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选择适当的实验题目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当自主独立地完成实验任务。在这一过程当中,题目的选择也尤为关键。实验的题目需要具有基础性与先进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意识,并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饮料的细菌测定环节中,对各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含量的检测项目,学生在分析此类项目时,能够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相结合。因为饮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因此也就使得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比较实用的任务,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有效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2.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实验开展的第一项准备就应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应根据所选题目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及图书馆文献资料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源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含实验的目的与原理,所需的实验仪器与材料,并重点突出记录步骤、注意事项等实施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根据预先制订好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3.实施方案

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实际样品的处理、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倒平板、接种、培养与观察等实验过程,将样品处理、样液的稀释、恒温培养、菌种鉴定等方面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在所有的步骤完成之后,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实际分析处理,全面分析实验结果,从过程中得出实验结论,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报告的编写,对学生预先制订好的设计方案以及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分析,整理数据,从被动地编写实验报告向主动完成发展,杜绝抄袭等不良行为。通过这些实际措施的实施,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效果展望

1.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通常是被动学习。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后,可将食品微生物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因实验过程均为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思维,进而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课程定位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医学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现代临床营养技术和公共营养、食品安全与检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从事临床营养实际操作能力、疾病筛查、社区疾病管理、营养调查的能力,还要有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定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营养、卫生检验检疫、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1]。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的传统监测点,与理化检验、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方法(技能)课程,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该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2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开展《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在于其蕴含的科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要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实现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常规项目的检验原理;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概况。②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实操技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中最新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应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③素质目标:具有无菌操作意识、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条件

3.1师资队伍

由6名专职教师和3名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并配备2名高水平的实验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都很合理,并且100%为双师型教师,5人为食品检验工考评员,其中2人还是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因此,我们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且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学队伍。

3.2实验实训条件

①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组正在建设《微生物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分组配套齐全。现有微生物实验室5间,总面积540m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自行设计实验的需要,实验开出率按课程标准要求可达100%。②校外实训基地。医学营养专业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现代妇产医院、福建明一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和厦门银鹭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完成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食品中部分致病菌(沙门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等项目的的抽检工作。

3.3课程教学资源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四阶段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挫折教学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核心都是启发式教学。

4.1.1项目驱动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老师会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的教学方案。

4.1.2四阶段实践教学法

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岗位培训的、系统化的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员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的培训方法。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4.1.4启发讨论教学法

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思想去解决、分析、批评、判断和归纳,因而可以触类旁通,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

4.2现代先进教学技术手段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除了应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并引入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考核的方案。

5课程设计思路

5.1依据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符合企、事业单位岗位需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基于“岗位知识体系”来进行课程设计(见图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分别为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且我们与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食品行业专家和高级研究人员定时来校兼职授课,共同建设与管理课程;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参与实践项目教学。行业专家的加盟使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比例达100%,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以及研发能力,学生技能训练模拟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5.2课程为社会服务,教学顺应市场项目化

该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期间,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承担福州亿达食品有限公司的海蜇皮质量指标检验,以及为贝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贝奇野菜汁”成品检验。一方面拓宽了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的途径,另一方面以社会为课堂,实现了教学创新与市场互动。

5.3“阶梯式”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模式

“早实践,多实践,课程实践不断线”。课程开始,就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半年;随后,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铁路局福州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微生物检验科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习4个月~6个月;最后,在第六学期分散到实习基地或其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此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广泛认可,且学生素质大大提高,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100%。

5.4课程考核与国家食品检验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

本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改革传统以理论笔试考核学生成绩的方式[3],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和校外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职业资格证是就业的“准入证”,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课程的考核还与国家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严格课程考核是学生获取“双证”的保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实行“以证代考”,即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代替课程成绩。

6教学内容设计

6.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

教学内容以“体现国家标准、对接生产实际、融通职业标准”为原则进行选择,选好以后围绕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组织,每个项目由学生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单元综合实训共同完成。“理论(初步了解)实践(初步学习和模仿)再理论(理解)再实践(独立操作及完成)反复实践(掌握并熟练运用)”的认知与学习规律来完成各项目,如此反复操作可为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6.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食品微生物检验以微生物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按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将课程分5个教学模块,4个基本技能训练情境教学,7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共80学时,安排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48学时。

6.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细菌检验基本技能;食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验技术;食品中主要致病微生物生物学性状及其检验技术。②难点:对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验项目选择最佳的检验方法;如何正确判断各种检验结果,最终作出正确的食品卫生评价。

6.4课程教学评价

①后续课程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扎实,技能操作熟练。对于后续课程,我们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②实习单位评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营养专业学生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③学生评价: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学习,我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操作本领、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7课程特色

①理实镶嵌的教学模式: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穿行,理实一体,使学生对内容更容易理解。②导引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既注重老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学习。③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坚持单项训练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微生物检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探索是成功的。合理定位课程在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选用和编写优质教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新彬,李超敏.医学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9):89-90.

[2]吴君艳.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食品检测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改革[J].科技信息,2012,35(8):809.

关键词: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创新;互动式;考核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真菌分类学、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环境生态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①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②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③在考核办法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仅以试卷、实验报告的优劣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现象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内容设计与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层次、政策等因素,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实践效能亦各有千秋,外加高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学生自由选择权较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素质下探究微生物教学体系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为目的的,立足教学,从实际问题和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有一定的益处。

1.一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吃什么,怎样吃,怎样给微生物做饭,微生物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思路清晰。

2.二级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三、创建互动式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包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按照提纲思路引导性自学、自己归纳自学等几种方式,融知识传授和能力为一体。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愉快、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和先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并且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讨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消化,又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益,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研究。推演方法是教师提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师总结讲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教学中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电教教材、网络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微生物课程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我校生物科学基地班微生物学理论4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2学时,生物技术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70%)和设计性实验成绩(占30%)组成。自从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以后,学生都比较重视实验课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有益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收获较大,成绩评定包括文献调研、方案选择、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实验结果汇报等方面,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思维能力、科研严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理论课的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考试这种综合性考试方法最好。

五、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使高校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够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行为。建立了一个系统性强、框架清晰、与国际接轨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创新素质教育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2.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学、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

3.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在创新素质、研发思维、人格品质等方面均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模块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内容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前瞻化,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通过理工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创新性能力。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58-161.

[3]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4]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5]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DGY2011-15),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101411),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0010)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轻纺,2010,(1):36-42.

一有效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对高职食品微生物课堂效率、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

1.教学设计、环节设计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的正确指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职院校的食品微生物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缺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食品微生物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微生物发酵及微生物检测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食品微生物检测就是食品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那么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就必须围绕微生物检测,把这一方向作为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来进行。

2.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薄,评价无法全面体现教师教学水平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方法是采用“经验+协商”,评价标准没有针对性,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学没有体现出差异。因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高。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双向的,只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因而现有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仅仅评价教师的“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课堂教学评价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对策

1.项目化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实施

本文以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为例,介绍项目化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2.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一生一案”有效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一生一案”模型的构建和实施:

关键词:PBL医学微生物学评定影响因素对策

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试于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是将问题作为基础和导向的教学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效果较好且十分流行的教学法,欧、美等多个国家都采用了此教学法。目前,我国对此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尝试摸索阶段。

一、介绍PBL教学法

二、评价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评价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定量评价主要是分析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和分析题的成绩,即期考成绩。期末总成绩包括期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和实验考核成绩(占30%)。其中微生物学理论考试主要采用病例分析题进行考核,检测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和分析题的成绩及期末总成绩,采用t检验。

定性评估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分析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反馈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

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期考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均高于对照学生,且P

从表2可看出,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反馈普遍比对照班好,实验班有74.1%(40/50)的学生认为教学气氛活跃,而对照班只有29.6%(16/54);实验班有61.1%(33/54)的学生认为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对照班只有25.9%(14/54);实验班有77.8%(42/54)的学生认识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对照班只33.3%(18/54);实验班有81.5%(44/54)的学生认为能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照班只有35.2%(19/54);实验班有72.2%(39/54)的学生认为该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法,而对照班只有25.9%(14/54)。两组比较,P

三、讨论

四、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

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最早建设的高职专业之一,2005年被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同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2008年批准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我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食品教指委食品检测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单位。在国家示范性专业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院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企业专家讨论归纳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专业岗位群岗位技术及应用分解技术人才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分析专业核心能力确定职业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形成的程序进行了新一轮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专业岗位群岗位技术及应用分解在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岗位群上的主要工作有:(1)应用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对样品常规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测定;(2)应用物理分析方法与手段对样品进行物理特性(包括感官指标)测定;(3)应用生物学(包括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与手段对样品进行微生物测定;(4)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样品的微量成分进行测定;(5)应用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与监控。

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分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专业核心能力确定根据行业需求、专业知识体系分解、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设计,该专业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为:对样品进行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的能力;应用各种先进检测设备、仪器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的能力;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与监控的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1]王锡麟.积极探索争创示范性专业[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2-24.

[2]眭平,马万全.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切实提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J].职教通讯,2003,(7):15-17.

[3]任海龙.从实践教学中反思课程体系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122-125.

[4]林淑清.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40-41.

[5]程桂芬,张总良.高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5,(3):34-36.

[6]张滨,周凤霞,陈励.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08,(10):121-122.

THE END
1.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是A.细菌菌相B.细菌种类C.优势菌D...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是() A.细菌菌相 B.细菌种类 C.优势菌 D.菌落总数https://www.netkao.com/shiti/829040/3931r98wpear7z.html
2.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是()A细菌菌相B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是( ) A 细菌菌相 B 细菌种类 C 优势菌 D 菌落总数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猜您对下面的试题感兴趣:点击查看更多与本题相关的试题 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不包括 A.致病菌 B.病毒 C.细菌总数 D.大肠菌群 E.霉菌 ...https://m.12tiku.com/tiku/919880/39758611.html
3.我国对食品质量进行卫生评定时,主要检验的微生物指标【2018X】我国对食品质量进行卫生评定时,主要检验的微生物指标有 A.菌落总数 B.大肠菌群数 C.致病菌数 D.病毒数 正确答案:ABC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三项,分别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①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它可以反应食品...https://www.huatu.com/stk/2618605.html
4.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为().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为(). A.细菌菌相 B.菌落总数 C.细菌种类 D.优势菌 E.大肠菌群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多项选择题 影响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的因素包括() A.食品的营养成分 B.PH值 C.温度...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2270875.html
5.提醒年糕奶粉乌梅…这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冲调谷物制品和方便冲调制品中霉菌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也可能是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还可能与产品储运条件不当有关。 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https://www.ynxmmgw.com/zx_nr.asp?id=14450
1.反应食品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主要有【单选题】不能用细菌总数反映的食品卫生指标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维持角膜透明性的主要原因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生吃水生食物要洗净,主要是为预防( )污染。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关于巩膜的色泽不正确的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污染食品的寄...https://www.shuashuati.com/ti/266ed223178f4a959fee37bc5b49da76.html?fm=bdbds0e2cb08abafbbdb7728de01b1effb2f9
2.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是()A.细菌菌相B.细菌种类C.优势菌D...E.细菌菌落总数应≤3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细菌总数,二是大肠杆菌。()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细菌的菌落总数的食品卫生学意义是将其作为()的标志。A.食品中的菌数B.食品中细菌种类C.食品等级 ...https://www.educity.cn/souti/BAC5E85D.html
3.食品卫生质量指标都有哪些?油炸小食品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分别是...GB 4789.11—19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3、卫生要求 3.1 感官指标 3.1.1 色泽:具有本品种特有的正常色泽,无焦生现象。 3.1.2 气味:气味正常,无霉味、哈喇味及其他异味。 3.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项 目指 标 ...https://www.fljg.com/news/380829.html
4.第九章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指标与质量管理控制第 九 章食品安全的微生物指标与质量管理控制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食品微生物质量 和安全性指 标第二节:食品质量管理 与控制体系 第 一 节食 品微生物质量和安全性指标 本节主要内容:一、食品质量安全概述二、食品的微生物质量三、食品微生物质量指标四、食品微生物学指标五、食品微生物安全性指标六、用微生物...https://doc.mbalib.com/view/b5bfb65c94a0754825d359483f1d9334.html
5.食品安全知识试卷3、( )什么是某CCP的关键限值? A、食品生产操作超出某限度值而可能造成健康危害 B、微生物指标 C、产品的质量指标 D、超出某限度值而导致食品质量不一致 4、( )食品卫生标准中的菌落总数是指被检食品中 A、单位重量(g)、体积(ml)内所含的细菌数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389400.html
6.2021年中式面点师(中级)及中式面点师(中级)实操考试视频5、【单选题】()食品具有蛋白质含量丰富、低脂肪、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特点。( D ) A、谷类 B、豆类 C、蔬果类 D、昆虫 6、【单选题】()的卫生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与生霉。( D ) A、食盐 B、白糖 C、醋 D、酱油 7、【单选题】物理膨松面坯,是用具有胶体性质的鸡蛋清作介质,通过的物理运动,使...https://blog.csdn.net/zd0618/article/details/122162442
7.注意!这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如果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还会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蜜饯》(GB 14884—2016)中规定,蜜饯类中同一批次产品5个样品的菌落总数检测结果均不得超过104CFU/g,且...https://www.wuhu.gov.cn/openness/public/6596211/34286781.html
8.监测方案(精选15篇)(一)其中:检测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完成以餐用具消毒效果监测及食品监测。样品来源采取购买的形式采集(见附表1责任单位:县卫生局(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县食药监局、工商局、商务局、卫生监督所。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可能危害身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微生物及毒素、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等风...https://www.unjs.com/fanwenku/247700.html
9.食品微生物之检验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采样方法 按照上述采样方案,能采取最小包装的样品就采取完整包装,必须拆包装取样的应按无菌操作进行。 不同类型的食品应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1.液体样品:充分混匀,以无菌操作开启包装,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容器。2半固体样品:以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无菌勺子从几个部位挖取样品,放入无菌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m7fr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