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国际论坛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肖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1日讯(记者韩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茶叶、蜂蜜、橄榄油、葡萄酒等高价值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围绕这些产品的假冒、伪造、以次充好等现象屡禁不止,食品产地、品种、年份、有用成分等的造假问题日益引起重视。为更好的联合行业力量,合力面对食品掺假、欺诈问题,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与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共同发起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分会于今日开始进入筹备成立阶段。
工信部消费品司食品处处长邓小丁介绍称,截至今年8月底,食品行业已有780多家生产企业通过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并获得证书。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2013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在多家婴幼儿乳粉企业开展了试点工作,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截至今年8月底,已向平台数据库上传4.7亿条产品数据。从试点情况来看,追溯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在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质管控能力、产品打假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对于消费者关系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孙宝国认为,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真实性的问题,按标准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不违反食品真实性的原则。但是对于个别企业宣称的无添加,是否真的做到仍有待进行监管。
孙宝国认为,食品真实性问题涉及技术、法规、监管等方面,需要社会共治。其中,食品生产者的自律是保障食品真实的基础。食品真实性技术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食品欺诈和经济利益驱使的掺假是食品工业的毒瘤,是中国食品安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但是食品掺假不是中国独有,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基本以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产业链的风险性评估、建立食品产假数据库和黑名单等手段为主。
她表示,成立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技术分会,可以促进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工作。汇集专家精英和行业力量,共同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