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福建漳州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赛默飞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十几家食品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高层管理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就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科学技术的推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对食品产业发展驱动的实证观察与思考、食品功能化的研制与产业化、保健食品创新进展、人造肉的现状与未来、食品品牌与舆情管理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指出,我国食品产业正在经历着“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和“产品供给模式从满足能量供给向满足多种复合需求”的“双转变”发展阶段。消费偏好、消费支出能力等是食品消费的重要影响要素。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的粮食、食用油、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类和食糖等10类食品合计达到415.6千克,人均年食品消费支出接近8000元。在农村和城镇食品消费对比中,农村居民在粮食、食用油、肉类、蛋类和食糖的人均消费已经超过城镇居民;蔬菜及食用菌和禽类消费接近;仅在水产品、奶类和干鲜瓜果类等三类产品消费中还低于城镇水平,具有一定的市场成长机会。
专家还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食品产业的创新更加活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达到19289家,占比59.1%,比“十三五”期初增长44.3%,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59.9%,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44.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3.2%;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食品制造业41.5%,增长15.2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31.1%,增长12.4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6.7%,比2018年增长12.2个百分点;有组织(管理)或营销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953家,比2018年增长8.81%,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3.8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4个百分点;2022年实现组织(管理)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食品制造业29.8%,农副产品加工业22.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8.5%,与2018年相比均略有下降;实现营销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食品制造业43.3%,农副产品加工业31.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1.3%,分别比2018年增长3.6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食品产业创新状况的标志之一是新产品开发及其效益。专家介绍,2022年,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项目数为41276项,比“十三五”期初增长133.47%,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183.29%;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33.47%;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共计267.19亿元,增长63.78%,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72.97%;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58.49%;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食品制造业37.8%,增长13.5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37.8%,增长10.3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9.9%,比2018年增长7.5个百分点。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849.67亿元,相比“十三五”期初增长98.25%,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122.35%;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89.62%;二是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到369.16亿元,相比“十三五”期初增长117.73%,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210.32%;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50.06%。
有专家分析了食品领域的投资状况:疫情期间的2019年和2020年食品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均为负数,但是到2021年和2022年就显著恢复,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食品制造业为10.4%和13.7%;农副食品加工业为18.8%和15.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16.8%和27.2%。新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食品制造业为8.1%和20.2%;农副食品加工业为24.2%和1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15.8%和31.9%。扩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食品制造业为7.3%和20.2%;农副食品加工业为8.8%和8.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22.7%和37.6%。酒、新茶饮、餐饮、休闲食品等,均是常年在榜关键词。
关于食品功能化开发和产业化,专家指出,功能食品食品化,普通食品功能化,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逻辑之一。在功能化食品产业创制研究方面,有一些重点方向:一是功能性糖元挖掘与个性化糖元闆开发;二是脂肪酸谱研究与个性化复合脂肪粉开发;三是蛋白结构与营养需求模型研究;四是天然营养素富集技术研究;五是靶向递送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如乳化态比油剂吸收利用度好,有的甚至增加30%以上;六是健康食品结构设计与核心装备研究;七是药膳物性与肠道适应性研究;八是食品计算与孪生数字营养人,在产品研发基础上,实现营养干预与健康服务相结合,实现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结合,推动实现健康管理。
关于保健食品的创新发展,专家认为,保健食品新功能实施,是近年保健食品行业监管的重大进展。新功能定位包括:补充膳食营养物质、维持或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等。须有评价方法研究和方法学论证,通过至少一家符合要求的食品检验机构或临床试验机构验证评价。新政还明确提出了新功能上市后评价工作。此外,保健食品备案原料目录名单的有序扩充,也大大加快了备案产品增长,截止目前,已有超过2万个产品通过备案申请。
与会者一致认为,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更好更有效的推动中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创推荐
全面落地落实落细可学可用可复制——天津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实地探访
视频推荐
吃石榴不吐籽引发肠梗阻
配料表和配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面包将告别脱氢乙酸钠
吃辣还有这样的好处
食用油散装运输强制性国标发布
热点排行榜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互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