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江西一高校食堂饭菜中吃出老鼠头
案例三: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仍有四大误解
案例四:餐馆制售拍黄瓜简化审查要求
7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明确拍黄瓜、泡茶等简单食品制售行为可以适当简化设备设施、专门区域等审查内容。
案例五:阿斯巴甜陷致癌疑云公众期待更短配料表
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联合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IARC2B组)。同时,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重申,阿斯巴甜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案例六:米酵菌酸惹祸两女子吃凉皮中毒1死1伤
7月15日,有消息称河南永城市两名女子吃凉皮后中毒致1死1伤,医生向家属表示,两人是米酵菌酸中毒。据悉,凉皮等富含淀粉类的食物如经过发酵,在发酵过程中由于潮湿、阴暗,易产生椰毒假单胞菌,而这种菌物质可以分泌出米酵菌酸。
案例七:海关总署要求全面禁止进口日本水产品
案例八:购买“剩菜盲盒”风险意识不可“盲”
随着“盲盒经济”的逐渐兴起,今年以来出现了叫“剩菜盲盒”的食品销售方式,它是指经营者采用盲盒的销售形式,将临近过期或当日未售出的食品包装后打折出售。
6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强调,食品、化妆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案例九:巴奴火锅子品牌使用不合规羊肉卷
案例十:咖啡再遇致癌传闻
12月6日,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福州市20家咖啡销售单位的59款现制现售咖啡进行采样,均检测出低含量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抽检样品涉及“瑞幸”“星巴克”等20个市面主流品牌,包括了美式咖啡、拿铁和风味拿铁等不同品类,基本涵盖市面在售的现制现售咖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