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消费者吴女士向山东省潍坊市消费者协会投诉,其在某品牌化妆品官方旗舰店直播间购买化妆品,商家在直播间宣传该套装预先支付定金100元,最终到手价不到900元。但消费者支付100元定金后,商家要求支付998元尾款,与宣传的最终到手价不符,欺骗消费者。
消协意见:
2黄金珠宝首饰投诉量大幅增加
3直播抽奖花样多兑现难
4侵害会员利益现象仍有发生
经营者设立会员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或专属服务等权益吸引消费者成为会员,以优化消费体验提升消费忠诚度,从而促进消费。但是,经营者在提供会员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一是单方变更老会员权益内容。经营者在会员服务期间不定期单方面篡改会员权益内容,致使老会员权益“缩水”,消费体验降低。二是会员积分过期不提醒。经营者对消费者获取的积分设置一定有效期,且在有效期届满前未通知消费者情况下直接将积分作废。三是会员服务协议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突出。会员服务提供者通过格式条款制定限制消费者退还会员费等对自身有利的规则,损害消费者权益。
2023年9月12日,消费者胡先生向深圳市宝安区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称,某电商平台以修改会员协议为借口,把以前会员享有的每月100元会员全品类券给下架了,出尔反尔,违反契约精神。当时买的时候页面的每一个条款、每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下架会员全品类券,现在却直接下架了,典型的虚假宣传糊弄消费者,没把合同法放在眼里,消费者要求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相应的补偿。
5旅游出行投诉增幅明显
2023年旅游消费市场全面回暖,旅游人数也出现“井喷式”增长,旅游消费热度上升的同时也引发各类消费问题。一是旅游出行平台默认勾选开通金融产品。一些旅游出行平台过度推销小额贷、信用贷、消费贷、分期付等金融产品,并将默认开通使用信贷服务“嵌入”预定酒店或机票的购买流程,消费者稍有不慎便“被开通”小额贷款服务。二是预付酒店券虚假宣传。如购买时宣称预付酒店券可以随时兑换,但兑换时却屡屡受限,或兑换成功后被取消订单。三是团购卡券套路营销。如宣传预付卡券未使用免费退,但同时在隐蔽位置标明会自动激活,激活后未使用也无法退款。四是第三方平台预订机票个人信息泄露遭遇电信诈骗问题投诉增加。诈骗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谎称航班执飞飞机故障可以退赔费用,诱导消费者陷入骗局。
2023年6月27日,消费者罗先生向深圳市罗湖区消费者委员会投诉,2022年12月10日,罗先生通过某直播平台团购一张澳门地区某酒店三天二晚的住宿消费券,金额为1450元,有效期到2023年6月30日,使用方式为提前三天预约。后来消费者按要求提前预约,但被经营者以无房为由拒绝安排。消费者通过其他旅行平台查询该酒店房源,发现其他平台该酒店房源均很充足。消费者认为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提前收费后不履行承诺。
6公共充电站消费体验有待提升
7食品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
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有关食品方面的消费者投诉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总投诉量仍然较大,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销售已过保质期食品。一些经营者未尽到定期检查义务,销售食品超过保质期,甚至故意涂改、遮挡生产日期销售超过保质期食品。二是网络销售低价肉制品,存在进货渠道不明、无检疫证明等问题。三是食品中吃出异物。消费者食用过程中发现异物,引发身体或心理不适。四是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如在腊肉制品、速冻食品、糖果中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五是经营者未将食品进行充分烹饪熟透,导致消费者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
8服装鞋帽投诉居高不下
2023年11月2日,消费者李先生在葫芦岛市某商场购买一件男装上衣,价格为680元。消费者称正常穿着后有褪色现象造成内穿衬衫染色,认为衣服有质量问题,要求退货,并对染色衬衫进行赔偿。针对退货和赔偿问题双方协商未果。消费者遂到辽宁省葫芦岛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寻求帮助。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后,立即对该投诉展开调查调解。调解过程中,双方对是否染色问题分歧严重。最后商家本着顾客至上的原则,给予购买商品退货处理。消费者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9通信服务消费痛点难除
2023年2月22日,消费者潘先生向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消费者协会投诉,其在武汉某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办理的宽带服务期截止为2024年11月1日,但该公司近期以光纤升级为由强制要求用户购买228元光猫,遭到拒绝后无故断开网络,消费者曾多次向该宽带公司客服投诉,但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消费者认为该公司行为属于强制消费,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要求立即恢复网络或者退还剩余网费,并赔礼道歉,改善服务。
2023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将实现移动网络(4G和5G)信号显著增强。希望各通信运营商按照《通知》要求,尽快优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合理设置基站,增加网络覆盖范围、提升信号稳定性,确保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场景信号能够完全覆盖。
10小程序购物成侵权重灾区
2023年8月29日,消费者陈女士向深圳市南山区消费者委员会投诉,其于2023年8月12号在某小程序下单购买一个2克重的金项链,商品页面描述是18k金。收货发现是假货,证书也是假的,和商家多次沟通商家坚持说是18k金项链,于是消费者拿去珠宝鉴定机构做检测,经南京某权威鉴定机构鉴定,项链实际为铜和铁,并非是商家宣传的18k金。多次和平台沟通商家售假一直不处理。消费者投诉要求商家按照描述商品发货,并要求商家承担损失和商品鉴定费用。
小程序平台应当加大对入驻商家和经营者的审核和监管力度,要求商家在注册和运营过程中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营业执照、联系方式和其他经营许可证明等文件,以确保商家的合法性和可信度。消费者在使用小程序购物时,要查看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对价格过低或优惠过大的商品,要保持一定的警惕,避免因贪图便宜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