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范围来看,食糖作为大宗贸易商品,具有生产国集中、进口国分散的特点。全球主要生产国和地区包括巴西、印度、欧盟、泰国、中国、美国、墨西哥、俄罗斯、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等,前十位食糖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6%;前四大出口国分别是巴西、泰国、澳大利亚和印度,整体贸易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7%。截至2024年上半年,北半球2023/2024榨季的生产已基本结束,受干旱天气影响,泰国、印度产量均有所下滑。巴西刚刚进入2024/2025榨季高峰,糖厂因榨季初期甘蔗质量较好开榨速度较快,产量同比增加,弥补了泰国、印度的减产影响,全球供应整体充足。2024年上半年,食糖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巴西干旱天气推动阶段性反弹,北半球丰产和全球供需过剩局面仍存,国际糖价预计将持续承压。
食糖兼有商品属性、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自身供求、原油等关联商品价格及汇率等。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作物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主粮、油料和棉花,居第四位。食糖产业链上游原料是甘蔗和甜菜,以甘蔗为主,约占80%。
(2)国内市场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国内食糖消费量每年1,500万吨左右,缺口部分通过进口糖补充。糖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主粮、油料和棉花,居第四位。2024年上半年,我国生产食糖同比增加,主要得益于主产区广西天气良好,出现恢复性增产。
我国食糖消费呈现“以工业消费为主、居民消费为辅”的格局,用于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工业消费占比约为64%,剩余为居民和餐饮行业等直接食用领域的食糖民用消费。从消费现状来看,近10年国内食糖消费总量整体平稳,人均年食糖消费量11.3千克,但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食糖消费存在增长潜力。
随着食糖科学知识的普及,在经历了一波对食糖“矮化”的负面宣传后,消费者重新了解食糖,客观对待食糖,意识到食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君子爱糖,取之有度”“少吃糖、吃好糖”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管理,推行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也逐步意识到长期食用代糖给身体健康带来的风险,食糖消费回归正常水平。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食糖在食品、医药、化工、新能源等领域也有着更加广泛应用,食糖的消费潜力也将进一步释放。
三、行业最新政策分析
食糖是我国重要性仅次于粮食和食用油的生活物资,食糖行业成为国民消费不可或缺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国家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对糖料供给、保障措施、农业科技等方面指明了思路和方向。番茄加工作为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国家有关部门也多次出台政策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2022年7月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对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456号(农业水利类40号)提案的答复摘要聚焦稻谷、食糖、设施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适当兼顾其他特色农产品,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
3、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做好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规划布局,聚焦食糖、乳制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
4、2022年2月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
5、2022年2月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等。
6、2022年1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关于在广西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通知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稳定农户蔗收益,服务保障国家食糖供应安全。
7、2021年7月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工作的通知围绕重要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重点链和典型县,重要农产品主要针对稻谷、食用植物油、食糖等11种重要农产品。
8、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中央储备棉花、食糖直属库仓储设施,适当支持地方政府粮食储备配套的仓储物流设施,政策性粮食收购有仓容缺口区域的粮食仓储设施等。
四、重点企业分析
1、企业地位
中粮糖业是国内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的食糖企业,拥有强大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优势。市场份额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一”,主打的“中糖牌”产品拥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中国市场的主要进口渠道,中粮糖业在国际食糖市场也拥有较大影响力,拥有从国内外制糖、进口及炼糖到国内贸易、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是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的“主力军”。
2、产能布局
在制糖领域,中粮糖业在国内共拥有13家甘蔗、甜菜制糖企业,遍布于广西、云南等优势原料主产区,年产食糖70万吨(甘蔗糖与甜菜糖比例约60:40),是服务“三农”、提升国内糖料种植、加工能力的积极力量;在海外运营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Tully糖业,年产原糖约30万吨,利用国际优势资源,保障国内食糖供给。中粮糖业制糖厂制糖方法为碳化法或硫化法,旗下崇左糖业、北海糖业均已成功获得“零碳工厂”认证。
在炼糖领域,中粮糖业是我国食糖进口的主渠道,是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桥梁,已形成超过200万吨/年炼糖产能,稳居国内行业首位,目前在建的漳州糖业建成投产后,可增加35万吨/年炼糖能力。截至本报告披露日,漳州糖业项目已基本完工,预计于2024年二季度试运行。漳州糖业投产后,将逐步替代中粮糖业旗下辽宁糖业华南区域业务,完成福建与周边区域的覆盖。沿海炼糖布局连点成线,加上西北甜菜糖和西南甘蔗糖布局,中粮糖业将初步实现核心销区全覆盖的产业格局。
3、业务介绍
自产糖: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食糖。中粮糖业在国内共拥有13家制糖企业,遍布于广西、云南等优势原料主产区,年产食糖约70万吨,是服务“三农”、提升国内糖料种植、自产能力的积极力量;在海外运营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Tully糖业,年产原糖约30万吨,是利用国际优势资源保障国内食糖供给的重要基础。
加工糖:亦称炼糖,即将原糖进一步加工为食糖。中粮糖业是我国食糖进口的主渠道,是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桥梁,已形成超过200万吨/年炼糖产能,稳居国内行业首位。加工糖业务延长了食糖产业链,平滑了大宗商品周期性影响,奠定了中粮糖业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基础,推动中粮糖业食糖经营量稳定增长。
贸易糖:指根据商情研判和贸易机会在国内市场买卖的食糖。中粮糖业通过期现结合的方式,精准捕捉糖价趋势行情,有力地保障了国内食糖供应。
4、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中粮糖业2023年度食糖总经营量约456万吨,食糖业务营业收入约302.54亿元,同比增长23%;营业成本269.10万元,同比增长18%。2023年度中粮糖业自产糖产量113.04万吨,同比增长1.04%;自产糖销售量119.29万吨,同比增长12.12%。
2021-2023年中粮糖业食糖业务营业收入细分
五、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食糖科学知识的普及,在经历了一波对食糖矮化的负面宣传后,消费者重新了解食糖,客观对待食糖,意识到食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君子爱糖,取之有度”“少吃糖、吃好糖”观念深入人心,重塑了正确的食糖观、用糖观。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化学合成甜味剂的管理,推行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消费者也逐步意识到长期食用代糖给身体健康带来的风险,食糖消费回归正常水平。由于存在食糖供应缺口,多元化的甜味剂也是符合国情的合理解决方案,在果葡糖浆等替代产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食糖消费总量仍保持增长。
食糖行业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追求个性化、表达自我价值的Z世代群体引领着差异化而又不失和谐的生活方式,比如既主张克己自律追求无糖主义、又会不时用甜愉悦自己;使得食糖应用领域发生变化,餐饮用糖数量减少,但家庭厨房及烘焙市场需求大幅增加。
观知海内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食糖行业深度分析及未来五年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是食糖行业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食糖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全球及中国食糖行业整体运行态势,分析了食糖市场竞争格局及食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产业链发展现状等,并对食糖行业未来投资前景做了预期及判断。
报告目录:
第一章食糖行业基本概况
第一节食糖定义
第二节宏观经济环境
一、国际经济环境
二、国内经济环境
三、产业环境分析
五、法律及政策环境
第三节食糖所属行业现状分析
一、企业规模
二、盈利能力
三、偿债能力
四、发展能力
第四节食糖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第二章食糖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研究
第一节当前我国食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我国食糖产品技术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中外食糖技术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剖析
第四节提高我国食糖技术的对策
第五节中外主要食糖生产商生产设备配置对比分析
第六节我国食糖产品研发、设计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章食糖所属行业产销状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食糖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食糖产能概况
第三节食糖产量概况
由于受天气影响,主要产糖国印度、泰国及欧盟在2018和2019榨季均有所减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糖产量迅速下降至1.74亿吨,相比2017年峰值下降10.35%,至此,全球糖产量已连续两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