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食品添加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对身体健康有害。有时候跟爸妈一起逛街,想买点儿小面包、果冻等零食解解馋,他们总会说“里边有很多添加剂,吃了对身体不好”。很多人都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洪水猛兽”,“零添加”的食品才纯天然、无公害、对身体健康有益。
其实不然,日常生活中食品添加剂处处可见,我们每天食用的面粉也是有添加剂的,并不是直接把小麦磨成粉就上了我们的餐桌。小麦变成面粉、面粉变成各类食物,这一过程中都会有食品添加剂,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小麦面粉国标
小麦粉俗称“面粉”,是小麦经碾磨制成的粉状产品。小麦粉是我国居民食用的重要主食之一,也是制作多种食品如面包、糕点、饼干、挂面、馒头等的重要原料之一,在消费者饮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不断重视,小麦粉的生产和质量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3.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4.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5.在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小麦粉中有哪些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为了改善面粉的质地、色泽和延长保质期,市面上的一些面粉也会含有食品添加剂,常见的面粉添加剂有以下几种:
酶制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对面粉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化学添加剂会逐步被禁止使用,酶制剂作为一种健康安全的面粉改良剂,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
目前在面粉改良剂中普遍使用的主要有淀粉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糖氧化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脂肪酶(磷脂酶)和蛋白酶。不同酶制剂有着不同的作用效果,例如脂肪酶可以使馒头、包子等成品色泽更加亮白,木聚糖酶使各种面粉制品口感细腻。
乳化剂。在GB2706-2011中硬脂酰乳酸钠(SSL)和硬脂酰乳酸钙(CSL)等乳化剂也可用于专用面粉中,它们在面粉改良剂中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性成分,对改善产品的组织结构、保鲜以及改善加工性能等作用明显。
面粉增筋剂。其主要成分是VC等,可以改善小麦粉的性质,提高面团的韧性和弹性,使其更易于加工和成形,从而提高食品的口感和品质。虽然VC是一种常见的添加剂,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有什么危害?
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食用添加剂,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口感,让人获得更好的饮食体验,但是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食品质量下降。如面粉中添加漂白剂,其有效成分为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主要作用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加快面粉的后熟,从而使面粉及其制品外观更宜人。但过量添加易破坏面粉中β-胡萝卜素并失去原有的麦香味,如果在潮湿的环境中贮存,会使面粉很容易产生异味。
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人体健康。如长期食用超标添加“日落黄”“胭脂红”等着色剂的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反应,当摄入量过大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肾脏、肝脏产生一定伤害。
除了过量添加更可怕的是使用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这样的违规添加会损害消化系统、引发过敏症状、急性中毒等,甚至对胎儿生长发育、儿童神经系统造成极大损害。
为保证食品安全,应按照法规和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面粉制品时,也应注意查看产品标签,了解其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
减少刻板印象
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在很多人心中已经和有害身体健康画上了等号,大多是因为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慌。事实上,这些非法添加剂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食品添加剂,更不符合国家标准。至今为止还没有因为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发生。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加工业”这是业界的共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保质期,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消费者追求更好、更多变的口感就必须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只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完全抵制食品添加剂,而是应该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只有在保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和期望。
参考文献:
[1]张洁,张惠琴,彭洒洒,周文颖,盛建国,孔德昭,李雅琪.浅谈改良剂在面粉中的应用[J].现代面粉工业,2020,34(06):18-21.
[2]钟璇.面粉改良剂的添加技术和研发方向的探讨[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3,20(06):50-52.
[3]钱晶晶,陈洁,王春,岑涛.冷冻面条的品质改良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01):36-38.DOI:10.16433/j.cnki.issn1673-2383.201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