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释义“求是求新,树木树人”,集中体现了中南林精神,校歌
“求是”所体现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是办好一所大学的精髓和最高境界,是师生员工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求新”所体现的求索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活力所在,是学校出人才、出成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
“求是求新,树木树人”,既有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的凝练和概括,又体现出学校所承载的历史责任的厚重和大气。
校标
1、树木、数字“1”的造型。树,象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并与学校的校名和性质相吻合。数字“1”象征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并在各个学科专业领域争取第一、努力创办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体现了“求是求新”的敬业精神;
2、生长的树枝、翻开的书本以及层层叠叠的树木。表明了学校徽
3、将英文校名中的两个字母“C、S”融合在“中”字的造型中。体现了学校的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的互动与共融性,同时又形成围绕着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飘舞的彩带,寓意一切工作的开展不断推动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始于1958年,体现在标志上,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更是一种继承,一种继往开来的使命;
5、创始年两边的星形起到衬托标志核心因素的作用,象征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创辉煌,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6、标志内部的两个色块使标志立体感增强,同时也象征学校的两个校区。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100余个,社团总人数近8000人。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具体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学校每年都举办了全校性学生社团建设月活动,参与的学生达两万多人次。绿源环保协会和三农学会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社团,三农学会还被评为全省“十佳社团”。
曾思齐
党委副书记、校长
周先雁
党委副书记
秦立春
党委委员、副校长
何学飞、李建奇、曹福祥、刘元、谭益民、杨临安、廖小平
副校长
陈洪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张迪华
正校级督导员
任湘郴
副校级督导员
蔡玉梅
祝光耀:1998年至2002年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2年至2006年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先后兼任和担任中央纪委派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纪检组长。2002年当选党的十六大代表,并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生态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法定代表人)
李强民:驻赞比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刘裕春:男,1977年—1981年就读于中南林学院林学专业,学士学
黄诚:76级校友,郴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柏方敏:原湖南林业学校77级校友,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
罗毅:91级校友、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蔡静峰:93级校友,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
刘君:82级校友,桂林市委书记
洪家宜:82级校友,林学专业毕业,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
刘惠民:西南林业大学校长
赵东花: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胡忠雄:湖南省益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湖南林学院
1941年创建湖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7年省农、工、商三校合并成立克强学院。1950年克强学院与有关学校合并成立省立修业农业专科学校。
华南农学院林学系
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华南林学院。1958年原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划出,成立广东林学院,校址设在广州北郊黄婆洞。1962年广东林学院并回华南农学院,改为林学系,校址设在广东林学院原址。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83年8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湖南省经济干部进修学院更名为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将校址迁到长沙。最后选址长沙市原南区烂泥冲地区。1985年1月,学院正式在长沙办公。
2006年4月21日省政府办公会议决定,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两校强强联合,组建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合并建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是成立于1958年的湖南林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成立的克强学院。该校的另一个前身是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成立的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63年,在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陶铸同志亲自为学校选择了校址,亲笔勾画了中南林学院的蓝图,亲自为中南林学院题写了校名。1970年10月,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
1978年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1980年株洲新校址破土动工,1981年起学校相继迁往株洲。2000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主校区迁往长沙市原湖南林学院校址。2003年6月,省政府批准将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2005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4月,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并。
湖南林业学校
1950年8月,改名为湖南省立农专。1953年4月,正式成立“长沙林校筹备委员会”。1954年2月,湖南林业学校创办。1959年1月,成立湖南林学院。1961年9月,省森林工业学校和省林业机械化学校迁往鲤鱼江,与林校合并,改名湖南林业学校。
1964年,因湖南林学院迁往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林校搬回长沙。1988年4月,省林业技工学校迁入林校院内。2000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省教育厅,湖南林业技工学校与湖南林业学校一起并入中南林学院。
湖南省林业技工学校
1979年建校,地址在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1983年搬迁至长沙市黄土岭。1988年4月,省林业技工学校迁入林校院内。
2000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省教育厅,湖南林业技工学校与湖南林业学校一起并入中南林学院。
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1958年6月2日成立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
1962年5月,省机械研究所从长沙市树木岭原所址搬迁合并到省农林科大桥
1965年12月,省农机试验鉴定站从长沙市马坡岭搬迁合并到省农机所,于1974年5月恢复重建省农机鉴定站,于1978年12月从省农机所搬迁至新站址办公;
1971年,省农业机械化学校从长沙市马坡岭搬迁合并到省农机所,而1973年8月该校又搬回马坡岭原校址;
2003年6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
截至2013年5月,该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2个湖南省设计(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培育与保护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国际交流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室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实验室、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昆虫系统进化与综合管理实验室、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亚热带森林生态实验室、林业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质复合材料实验室
湖南省工程(工业)研究(设计)中心: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竹业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竹木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创新型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林业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7-18]
2006年至2011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2亿元,立项国家级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有文献资源总量256.21万册(件)。其中印刷型图书181.24万册,电子图书74.9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余个,各种非印刷资料5100件。
学术刊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截至2013年5月,该校共有教职工2245人,其中,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照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林业工程、林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
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
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
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二级学科)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酵工程、果树学、林业经济管理
翻译、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生物工程)、农业推广(园艺、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林业、农业机械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食品加工与安全)、风景园林、林业
国家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生态学、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森林保护学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生态学
湖南省重点学科
林业工程、机械工程、风景园林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生态学、设计学[17-20]
截至2013年5月,该校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国家管理专业点:林学、环境科学、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园林、旅游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态学
湖南省特色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产化工、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林学、园林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植物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林业技术试验中心、林业生物质材料加工工程中心、现代物流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