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3年第一次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中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进行了定义:特医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食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单独食用,或者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特医食品可对标传统意义上临床营养中的肠内营养制剂。
特医食品分类
按照国家卫计委2013年发布、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13432-2013)的规定,特医食品与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等均属于特殊膳食食品。
特医食品包括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肾病;肿瘤;炎性肠病;食物蛋白质过敏;难治性癫痫;肥胖减脂手术;肝病;肌肉衰减综合症;创伤、感染、手术及其他应激状态;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炎脂肪酸代谢异常等13种特定类全营养配方食品。
与药品、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区别
整体而言,特医食品监管介于保健食品与药品之间,其中特定全运营类特医食品必须完成临床试验才能正式申报,体现了较高的监管规格。
注册管理方面与药品、保健品的区别
特医食品临床特点
肠内营养(特医食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现阶段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地位远远低于肠外营养制剂。但从产品特点方面比较,肠内营养相对于肠外营养具有以下优势:
1、减少并发症
研究表明,临床使用特医食品能有效降低住院病人的并发症,国外数据表明,采用营养治疗后,同类疾病并发症发生率由41%下降至18%。
另外,在一项样本数为25例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运用临床营养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在肺部感染、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病例数。
3、节省医疗费用
PhilipsonTJ等回顾性分析了美国thePremierPerspectives数据库2000~2010年的资料,在4400万成人住院患者中,有1.6%的患者使用了ONS(口服营养补充),ONS患者住院平均费用降低比例为21.6%。
我国特医食品重要政策信息
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生产将真正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特殊食品注册司的成立
2017年4月,CFDA正式成立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专门承担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注册管理工作。这对特殊食品包括特医食品的注册管理具有划时代意义。
全球市场容量
从全球看,2016年特医食品市场容量约为600亿(+6%),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以及日本。我国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即6亿左右的市场规模(剔除药字号产品20-25亿的市场容量)。
国内市场容量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特医食品容量整体偏小,仅为6亿元。无论整体市场还是人均数据均与欧美等成熟市场差距巨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特医食品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特医食品的目标消费者范围较广,下图为我国需要补充营养的人群及数量,其中亟需临床营养产品治疗的患者超过4.5亿人次(1.5亿人次住院患者+3亿院外患者)。
若50%住院患者每年消费特医食品为1000-2000元,则初步匡算,中国每年特医食品市场容量将达750-1500亿元区间。
我国特医食品市场落后的原因
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应用场景和销售模式展望
未来随着企业产品正式获得特医食品批文,特医食品将以明确身份通过医生处方的形式在医院的临床科室,比如肿瘤、内分泌、外科、ICU等科室应用。
而在销售模式方面,随着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将由以经销商为主的代理模式转向以自营和自营结合经销商为主的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