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及意义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及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二、解决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首先应将德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基础课业教学体系中,并对其进行整合规划。将各项德育活动与重大文化课教育活动相结合,并立足于制约学生思想品德树立的问题加以分析,努力开拓适用于小学生的教育途径,促使德育工作走向活动化、生活化、生本化及校本化的教育道路。在实施过程中德育教育应突显教育主题,使教育工作体现活动性及动态性,将教师的传统说教式授业方式转化为学生直接参与的各项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及深刻性的目的。

1.提高校领导重视程度,积极革新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应提高认识,德智体美劳以德为首,德育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校领导应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深度,积极深化德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应了解到德育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具体教育形式及教育方针的制定方面,校领导应结合学校德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制定教育方针与教育体系,且不可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应将德育工作视作硬性教育指标,不仅应看重学生考试分数,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品德素养,应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生德育教育当成重点教学内容对待,并鼓励德育教师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思想的解放与升华。

2.提高教师育德水平,努力建设高素质育德团队

3.改变德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4.加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紧密联系,扩展育德模式及方法

我们知道其它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多以说教为主,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而体育课教学则是寓思想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由于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爱体育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能最充分的表露出来,这样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做好教育工作。

1转变观念的德育渗透

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教师旧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共同发展。

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通过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体格健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生长发育正常又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通过体育教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并且在"育体"同时要重视"育心"的教育。

2体育常规的德育渗透

2.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前提,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多,如跑、跳、球类、掷、基本体操、游戏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重点德育渗透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如一年级的游戏"快快集合"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组织纪律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有关遵守纪律的小故事,激励学生向叔叔学习的欲望,做到既安静又整齐。又如接力游戏"抢运伤员",在这个游戏进行之前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个白求恩大夫火线救伤员的事迹。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严肃认真地完成"战地"抢运"伤员"的光荣任务。

2.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上蹲撑、起立、挺身向前跳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跳箱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3课余训练的德育渗透

学校的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带好学校田径队,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例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使学生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对整个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因为这些尖子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论文摘要:德育与心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都要服务与学校教育的总目的。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者击打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富有指导意义。

德育与心育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共同服务于年轻一代的讲课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讲究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是富有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与心育的位置

二、德育与心育的衔接及配合

品德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是和人的智力发展相并行的,德育不能超越心理发展的阶段提出要求,这就需要实施德育时,讲究科学性。心育也是同样,它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相应学科教学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心育能力,即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心育的实施同样要讲究科学性。德育与心育是亲姐妹,谁也离不开谁。德育通过启迪人的心灵达到教育目的,而心育就是引导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本身也是德育的功能。讲究两方面教育的科学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地教育,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把握好德育与心育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一)德育网络目标的一致性:德育网络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组织体系。具体地讲,德育网络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组合,以便沟通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作用。事实证明,德育网络是必要的。在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学校需要与家庭、社会加强联系,共同努力,促进其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协调发展。向学生传授一门科学知识,一位教师可以完成,而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教育者共同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课外教育活动,这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培育人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德育网络目标的一致性,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二)心育的合理性:所谓合理性是使教育活动合乎理性或实践性。凡开展一项活动或个人行为,都应具有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在科学性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刚刚引起人们重视的教育方式,不管是心理辅导还是心理咨询,都应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恰到好处即可。作为中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合理性涉及几个方面。一是扩充内容使其内涵范围更丰富;二是表现在教育形式上,使之与内容相适应。可以开设专门的心育课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等。心育重在开导、引导、疏导,重在防治。心理咨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咨询,辅导老师要满腔热情,拨雾点睛。三是班级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科,有它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架构,在班级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必要的;而心理咨询是个别行为,应区别对待。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水平档案,都应该是保密的。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态度,是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四是教育的双边活动。开展心育,一定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积极参与,乐于接受。在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开展心育,正如开展体育活动一样,不是有了病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心育的协同性育人是个系统工程,各方面育人活动需要相互协调。德育渗透到各育之中,心育也是同样。这样才使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与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协同发展。特别应当使心育与德育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方面结合起来,把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与心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善于参与,乐于接受。德育在心理素质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使之与心育融为一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专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YuHuanting

(紫金县古竹中学,紫金517465)

(ZijinGuzhuMiddleSchool,Zijin517465,China)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的固有内涵。班主任教师必须提高心理教育能力,掌握心理教育规律和分析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充分认识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强心理教育研究。

Abstract:Goodpsychologicalqualityistalent'sinherentconnotation.Headteachersneedtoimprovetheabilityofpsychologicaleducation,masterofpsychologicaleducationlawandanalyzepsychologicalfactorsthataffectstudents,fullyunderstand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psychologicaleducationtostudents,andenhanceresearchonmentaleducation.

关键词:心理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班主任工作

Keywords:abilityofpsychologicaleducation;psychologicalhealth;psychologicalillness;workofclassteacher

0引言

1班主任要重视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1.1心理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1999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班主任要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应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才能引导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自我教育,形成高洁的品行、坚强的意志和完整的个性。从而,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2勇于实践,提高心理教育能力由于家庭、个性、成长经历及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问题增多,表现各一,所以心理教育也有一个“因人施教”的问题。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让学生具有认识、情感、意志诸方面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学习能力等智力性心理素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在内的非智力性心理素质的能力。二是班主任要具有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能及早发现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1.3勇于反思,掌握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规律没有单纯向学生“授业”的教师,只会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不是一位好教师。从“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到“读书无用论”,再到“自主择业”,中国的教育似乎总背负沉重的“功利性”包袱。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甚至包括竞争上岗、应聘等正面因素,教师大多只重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而忽略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科学内涵,忽略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

为此,教师特别是初三班主任,必须勇于反思,切实掌握心理教育的规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班主任教师一定要重温《心理学》,订阅有关教育的心理学刊物,掌握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心理教育原理、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提供情感教育等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1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的固有内涵人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起核心、中介、桥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它影响着生理潜能的发挥,同时又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2不能正确面对外界影响,学生易出现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障碍增多。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大转变时期,党和政府倡导的价值取向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诱导,某些传媒的误导,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滋生与蔓延,弱化了主旋律,强化了负面效应,致使社会价值导向出现某些失衡。由于价值导向的矛盾冲突,中学生难免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从而出现某些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

学校教育中的某些不当使当代中学生心理负荷加重。应试教育,全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加上一些教师不重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工作方法简单,管理方式粗暴,也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的某些失误使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养尊处优的生活氛围、保姆式的教养弱化了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活能力,相当多的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值高,不是训斥就是唠叨,使亲子关系疏离,使一些学生产生压抑、孤独、逆反、封闭等心理疾病。

2.4后进生的心理分析不容忽视后进生与一般学生有同样的心理障碍,且情况更显错综复杂,个性差异、心理差异更大,自卑、嫉妒、逆反、自暴自弃的心理更严重,孤独感、被遗弃感相当明显。为此只有针对造成他们各自心里障碍的原因不同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他们的观念,优化育人环境,开展德育科研,也就更显迫切。

由此可见,迫切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

3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研究

3.1因人施教,提高学生的意志水平素质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教育行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颇具意义和潜力的工作。

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同其年龄、经验、训练有关,教师要为其创造取得经验的环境,要有意识地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和积极引导。一是根据集体原则,引导学生独立地选择和决断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并付出相应努力,尊重他人意见,避免盲动,在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觉性;二是引导学生果敢地接受并完成任务,敢于正视困难和挫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坚持性;三是教育学生学会自制,沉着镇定,避免优柔寡断,直面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果断性。

3.2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心理教育的原则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中,倡导情感教学模式,以情景的感染与体验,角色扮演、沟通、争辩、暗示、自我调节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既生动活泼,又自主节律地得到发展,为学生知识学习、思想品德、审美素质发展提供心理基础。

3.3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费洛伊德认为,人都是处在压抑中的。人的一些无形的心理锁链,往往起因于来自生活,来自生理的压抑。JR调查中心任务研究表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能够经受住外界环境巨大变化的考验,在压力面前坚持自己的追求信念。

为此,在强调“成功教育”的同时,也应强化挫折教育。教师要创设挫折环境,提供学生磨练意志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在求知成才的道路上有时要经历富饶的绿洲,但也要经历荒凉的沙漠;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日子。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的调适和矫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善于自我放松,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稳定而深厚的良好心境。

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一个人只有承受炼就,久经淬火才能成为一把锐利的钢刀。

3.4重视德育科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心理素质是人才的重要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素质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的必然要求。

英国教育家罗素有一精辟的论述:“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呆板无效的主要根源。”班主任要从理论上拓宽德育工作的内涵,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开展心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动机。

3.5构建教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班主任要积极开展教育社会化热点追踪,围绕新时期、新特点,深入探索科学的、优化的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采取有效的决策、措施,着力提高心理教育质量。

班主任应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若此,班主任应无愧。

[1]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关键词:德育能力;素质模型;德育实效

一、目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状况

笔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能力。目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状况非常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深度不够

另外,“教师德育能力(素质)”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部分研究者所认同的概念。就内涵而言,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教师的德育“技术”运用并达到德育目标的能力。就外延而言,研究者分歧也不小。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德育能力应该包括教师本身的基本文化素养、良好的人格特征、道德和科学素质及对学生和德育工作的热爱;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德育能力素质应该包括道德与文化素养、科学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有的研究者认为,德育能力应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德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德育科研能力。凡此种种,均反映了当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亟待加强和深入。

2.研究的科学性不强

为了向中小学教师提供德育能力发展参照标准,帮助,中小学教师迅速提升德育能力,部分中小学教师根据个人的德育经验,提出某些德育能力发展的内容和办法。因此,当前有大量的关于教师德育工作经验方面的书籍不断出版,这些书籍包括本土著作和译著。例如《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给年青班主任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青教师的五项修炼》(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等等。这些书籍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创作的,多针对教师的日常教育(德育)工作总结的大量经验,这些书籍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研究由于缺乏客观性和普适性,无法真正改变教师德育能力发展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而且,由于这些经验没有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受具体情景的局限,很难在更大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因此其指导作用受到较大限制。

3.缺乏基础理论支撑,系统性和完整性欠缺

当前国内外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更多地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来论述的,导致其研究缺乏系统性,或者因脱离德育特质来论述而缺乏完整性,这都是缺乏基础理论支持的表现。

苏联教育家涅德巴耶娃在谈及“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的问题时认为,教师应该具备12种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尽管她没有直接指出哪些能力是教师的德育能力,但是,绝大部分能力都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时所必须的能力。只是这些能力之间区分的标准不明确,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也相当松散,没有构成相对系统的德育能力结构。之后,英国教育家赫斯特(P.H.Hirst)、哈里斯(AlanHarris)对德育教学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道德知识方面的要求,道尼(M.Downey)和凯利(A.V.Kelly)提出教师要熟悉学生道德发展心理的德育能力,但这些研究是比较零散的和不成系统的。相对较为系统的研究,是美国的教育研究者莱茵(KevinRyan)对德育教师提出的7种能力要求,但这些要求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过程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和学生心理过程对教师德育素质的要求。

二、研究教师德育能力的意义

1.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德育实效问题是一直困扰我国教育界的难题,很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从德育目的、德育

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角度对当前学校德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思。但是,作为制约德育实效的另一个因素――教师德育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研究。

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缺乏,源于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的欠缺。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缺乏客观标准和方向,制约了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德育师资无法满足德育的发展,最终导致德育低效。我们只有对教师德育能力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把握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从而为提高教师德育实效打下师资方面的基础。

2.能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理论从学科归属的角度讲,属于教师教育理论范畴。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零散和不成系统等现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研究应对影响教师德育能力的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形成相对系统的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拓宽和加深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科学化。

3.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的不足,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缺陷,也无法推动教师(德育能力)的专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加深和拓宽教师德育能力理论,将有力于推动教师(德育方面的)专业发展的科学化。

三、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初步设想

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研究,笔者提出下面几点设想:

1.确定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社会文化是德育的背景和前提,它既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德育任务,又是德育工作开展的条件。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的德育能力的要求会有所差别。只有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明确社会文化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2.分析确定当前学校德育任务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人的活动步骤、过程、方式以及对活动主体的要求都是活动目的的反映。因此,对学校德育任务进行分析,能对教师德育能力要求有比较明晰的认识。

3.分析德育特质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引起研究者对教师德育能力认识产生较大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德育本质认识的分歧。而德育本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它涉及“德”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研究者应该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四个学科的不同视角,对德育的特质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符合德育特质的教师德育能力的基本内容。

4.调查当前德育实践中各个主体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和认识

为了提高对教师德育能力认识的普适性,扩大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的指导范围,研究者应该尽量避免教师德育能力理论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研究者应该对那些德育工作实效较高的教师、学生和德育管理者进行调查,总结他们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共同认识和方法。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启蒙;道德教育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开展幼儿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与《幼儿园工作规程》相结合,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道德行为的表现及评价

二、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天真无邪是孩子的天性。但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性格各异,表现不同,究其原因,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每个孩子的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各有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彼此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的品德个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开发型、多元化的社会,各类新闻,公众媒体,影视作品内容多、范围广,良莠并存,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成长,所以在某种程度讲,家长是孩子的最早启蒙者,家长的道德修养对孩子的道德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规程》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良好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1、捉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入手。

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捉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知道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到位。因此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为孩子做榜样。其次,父母在生活中对幼儿的做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关键的教育。

2、通过各种感观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哪些是正确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培养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认识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曾说过:“美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美对个儿的素质影响是很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德育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的强化巩固。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要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育美育教育方法

体育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美育教育及审美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美)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貌似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产生出他的全面性。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体育教学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在当今美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中,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原理与实践教育,使美育溶于体育内容之中。构建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中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可见,体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是才是美。发挥美育在体育教育有功能。其实,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即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2.历史依据

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的专门的教育机构,体育和美育都并列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射(射箭)、御(驾御战车)都含有体育的因素,而居第二位的“乐”则是美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将与人的心灵和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应延伸到自然界与科学界,社会美与心灵美,艺术美和方法论美等几种关系中,施美于体中,置体于美中,即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谛。

3.现实依据

从现代化社会看,威胁和腐蚀美的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物质文明的“背离”,一个人精神文明程度表现在人格的高度上。诸如被多种心理暴力驱使,对社会或自然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使人格沦丧;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人,使人格歪曲等等。这种“背离”致使人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索取”“征服”乃至“破坏”,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致使人与自我及内部的人与外部的人发生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者日益增多。从现有的艺术教育来看,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很难养成创造的灵性,也难以营造出使受教育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地把握内涵之精、之形、之意去领略艺术的境界。三、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类形态与动作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是历代美学研究的课题和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与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体育是促使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本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一个短跑运动员在竞赛中赢得千万人的欢呼,一个体操运动员表演高难动作,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人体美的显示,给人以巨大的影响。体育和美育几乎像一对孪生兄妹。

四、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对中小学生实施美育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

1.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

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例如:在看NBA球星在空中飞翔完成灌篮动作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体育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快乐体育的目标。应当相信,只要学生发生了美感,他们就会倾心赏美,即是在乐心受教。至于受教的程度,只要美育持之以恒,一定会获丰收。

2.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实施美育

综上所述,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终身体育的理念下,我们要倡导以美健体,通过美育教育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

[1]蔡仪.《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2]韩进.《教育心理学提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4页.

[3]杨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4]丁锦宏.《教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学生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行为干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及个人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产生很大影响。中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危害健康行为会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55;吸烟、饮酒中学生分别为14.00%及51.61%;有药物成瘾史者2.23%;攻击及违纪行为中,骂人、打架、在家里偷东西、在外面偷东西行为检出率分别为52.26%、14.93%、7.32%、3.88%,;离家出走8.97%,逃学或旷课14.86%;可疑精神症状的检出率为6.63%[1~2]。有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健康危险行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因此,研究和控制中小学生的危害健康行为具有其现实意义,并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正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但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的迅速变革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高中、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严重下滑的现象。与同龄的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失败体验更多,学习困难更大,其危害健康行为的表现更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高发区域,在很多地方中职学生以其高发的危害健康的行为成为“差生”的代名词。而大量的危害健康行为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中职学生个体认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更影响了中职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给许多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危害性后果。目前国内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分析,将有助于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预防和干预危害健康行为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2)中职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后的效果。

(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中职学生焦虑、抑郁调查和自我评价调查并实施干预。

3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焦虑、抑郁量表和自我评价问卷对宿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近800人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干预研究。

4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现状,探讨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发生率。

(2)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信行水平。

(3)了解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行为指导提供依据并通过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5研究路径(如图1)

6调查质量控制

(1)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均经过严格培训和预试验。

(2)所有仪器在使用前均统一校准,体检的方法与标准统一。

(3)调查员经过培训且检查合格方可参加调查。

(4)调查研究人员进行现场督导,对调查表进行复核,有错即改,有漏即补。

(5)调查的应答率大于90%。

(6)调查完成后,随机抽取5%的调查对象进行复核,符合率大于90%。

(7)调查表两组人员独立录入两份,并将两份独立的数据用EPI-Info6.02软件进行逐一对比,有不一致处即与原始调查表核对并纠正。

7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及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7.1研究梯队

主要参加人员长期从事中等卫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平均每人撰写教研论文10余篇。学术梯队合理。多人获硕士学位。

7.2保障条件

目前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如“中小学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卫生职业教育杂志;“中等卫校新生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外健康文摘杂志;“中等卫校新生抑郁症状与危害健康行为研究”发表在中国校医杂志。影响中职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危险因素和行为干预的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利人,王辉霞,邓国兰.护校女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1):15-16.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德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

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三、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的配合参与。我们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社会环境,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依靠法制教育骨干教师,积极带领广大班主任老师参与法制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交流法制教育内容。

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大工程来分阶段实施,七年级重点抓过渡,八年级重点抓防止分化,九年级重点抓全面合格。例如,八年级的法制教育重点是“青春自护我能行”。这一专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侵害因素入手,让学生认真分析造成这些侵害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防范。我们要通过课堂分析、课下调查实践、探讨交流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外界可能会发生的侵害时,要把握好自身的可控因素,这是防范和规避外界侵害最重要和有力的措施。要多与老师、家人沟通,掌握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当今社会,学校德育教学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网络信息、价值多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学的主要课程,如何适应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好教学工作,是中学政治学科面临的一个急迫而重要的课题。对此,我做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充分正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

常言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要培养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所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要教书先育人,而德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德育教学并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品德课在小学阶段往往被认为是所谓的“副课”。升入中学后,由于惯性思维,思想政治课仍然没有引起许多人足够的重视。而在巾考中,该课属于必考课目,并且占相当大的分值。由此来看,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已逐步引起人们观念的转变。随着认识的提高,我逐渐意识到,要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目前的这种不利局面,做为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及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好此课对升学、就业、自身健康成长及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经过引导教育,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的品格,如何孝敬父母和长辈,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如何向他人伸出援助友爱之手,如何遵纪守法,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如何开创美好的人生等。

二、加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准确把握,正确应对开卷考试的新要求。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总之,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既面临诸多挑战,也有不少机遇。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与时俱进,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及方式,就能取得“满园春色”的喜人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小学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个变化尤其体现在教材的插图上,现在小学课本的插图越来越丰富多彩。插图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着相当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在小学教学中插图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即将可能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来看,对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更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语文课本上添上“花里胡哨”的插图,这不是追求时髦,这个做法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它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等特点,心理学上讲,小学生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首先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虽然已开始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他们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前面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i所以插图在低年级教材中尤其重要,我们也可以看到低年级小朋友的语文课本基本上以图画为主,比如在学习拼音这块内容里,基本上每个拼音字母都有与其形状相似的图画,这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对于拼音的记忆,这些图画其实是低年级学生很好的启蒙老师。

而在谈到小学儿童思维概括水平的发展时,也同样讲到小学生思维概括水平发展首先就是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小学生大多对事物的形象、外部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外表属性及实际意义。就算是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还是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阶段。ii他们的思维概括中虽然已经有了接收比较抽象的事物,但对于一些较陌生和高度抽象的事物仍表现出很困难的样子,如语文课文中遇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因此,在他们的学习中仍然需要借助一些具体形象事物,这时课本中的插图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实用性很强。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地方,而这时插图可能就会帮助他们理解。插图的作用可能在低年级的小朋友中更能体现出来,低年级的小朋友尚不能理解文字,有时甚至还不能完全理解语言,他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直观的画面。所以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总是用插图作为媒介来帮助他们理解。因而语文课本中的画面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课文中附上插图不仅能增加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众所周知,刚入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刚刚从幼稚园跨入小学的小学生来说,“习惯”是十分抽象的东西。所以一年级的教材往往有很多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彩图,这样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图解方式,把小学生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分册有序地呈现出来(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专心倾听、认真写铅笔字、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学生可以从这些直观形象的图画情境中感受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符合学生与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

现行小学语文课文中插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结合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编成的,它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角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读者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课文。教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非常符合小学生思维和认知特点。它注意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运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文往往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教材中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语文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

从形式上看,新插图以照片为主,辅之以名画。整体来看,教材修订者可谓煞费苦心,但是我们不少教师却重视不够,有的甚至从来不用,这无疑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其实,我们如果注意到新教材插图的这些特点,巧加利用,剪裁得当,在教学中往往能得到左右逢源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教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教师的教学中,只要好好珍惜和利用插图,这样这一丰富的“资源”就定会放射出令人瞩目的奇光。

关键词:教育和谐育人三结合

一、当前未成年人的不良表现

(4)帮助家长干活的;(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

1.崇拜金钱型

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客吃零食、赠送礼物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值日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了。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2.流行享乐型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电子游戏机、四驱车、变形金刚……女孩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二、产生这些不良表现的成因

1.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构成了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正处于时展的新时期,社会对人的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各种压力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如成年人的下岗失业,大中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社会丑恶现象,还有电影电视上的自杀、抢劫、婚变、暴力等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留守未成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心理也会出现偏差。

三、正确认识“三结合”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都不如学校教育强,立足点也没有学校教育高,存在自发性和随意性,因此,家长要多和学校及班主任联系,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能和学校保持一致,这样会增强学校教育的效果,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社会要积极向家长传播科学育人的知识,如举行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青春期教育问题或家庭教育问题的讲座等,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同时要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作用,使之协助学校及班级做好家长工作,解决家长存在的有关学生教育的问题,配合学校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并为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出谋献策。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尽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当地的宣传部、派出所、共青团、校外文化教育机关、剧院等为学生提供课外德育活动的广阔天地,并定期聘请各条战线上的模范人物对学生进行讲座教育,树立榜样,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

3.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在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中,社会教育具有前瞻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理应走在时代的前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能够时刻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每个家庭的思想教育也要与社会教育接轨,这样才不致于因循守旧、停滞不前。以学校、家庭这种基本的社会单位为基地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全民性这一教育目的。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沟通,取长补短,携手共进,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才会更加完善,素质教育的步伐才会迈得更快,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1.把好“方向盘”,立足于学校的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起到的是一个指向和引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首先要搞好学校建设。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如我校制订了《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行为规范检查制度》,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纪律要求。坚持开展学生行为规范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校、造福乡里的高尚情操。二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深入实处。要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通过开展各学科知识,如美术、舞蹈、音乐、体育、棋类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我校通过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重视营造文化氛围。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进行专题宣传,结合实际出好橱窗墙报,进行评比,体现了学生美化校园环境,美化班级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

2.强化“发动机”,奠定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塑造学生的基本性格,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学校教育才能有好效果。为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特别注重的一点是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联系实际问题让他们理解现代教育的目的,受教育在子女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主动协助学校一起教育学生,取得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二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家访制度,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每位学生一次,问题学生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很好地杜绝了学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尤其是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表扬先进的学生,请他们的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后进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渠道;向家长说明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目标,争取家长的合作和

支持。

3.打造“减震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人才进行最充分的联系。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需要机会和合适的土壤,实践又为人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视,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1]李亦民,晗曦.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J].人人健康.1994(06).

[2]冯庆国.在德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职业.2010(12):11.

[3]吕素香.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护航[J].北京教育(德育).2010(04):34~35.

THE END
1.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奋斗我们要努力奋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实现个人价值 1. 成长与进步:努力奋斗能促使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变得更加优秀。 2. 成就感:通过奋斗达成目标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无论是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在工作中获得晋升,还是在个人...https://www.meipian.cn/56zqswll
2.九上道法预习提纲(含高频考点,可打印)(1)重要性(意义) ①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③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2)促使民族团结的措施和成就 1)措施:①经济: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https://www.360doc.cn/article/5315_1040264897.html
1.奋斗,成就人生的基石写奋斗努力记叙文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奋斗努力成为了人们追求成功和成就的关键,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个人生活中,奋斗都是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本文将深入分析市场行情,搜集最新资讯,探讨奋斗努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 奋斗努力的重要性 1、追求梦想:奋斗努力是追求梦想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地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http://jy.jdzol.com/d8k2mo/ba69cl9e.html
2.采访的重要性论文9篇(全文)采访的重要性论文(精选9篇) 采访的重要性论文 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采访权的概念, 然后阐述了新闻采访权的重要性及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闻采访权,意义,重要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亮.论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解析[J].新闻大学, 2003 (10) :3-6.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xuwp8bz.html
3....如何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心得体会...团结奋斗创新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团结、创新和奋斗对于个人和团队的重要性。 一、团结的重要性 团结是一支队伍共同进步的源泉,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团结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在一个团结的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共同面对困难,共...https://hzyzfy.cn/index.php/d/dajiadudajiatan/1930.html
4.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和价值?湍觅网传承红色基因是指继承和弘扬我国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传承红色基因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 坚定理想信念: 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帮助人们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人们为实现中...https://www.tuanmituan.com/536db897a7bf5de4.html
5.也谈如何奋斗美好》一文中讲到“为了更好更快的减缓或消除性幻想的惯力,就必须寻找心灵的依托和树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戒色论坛原管理员“汉军威武”在戒色论坛置顶提醒“每天在论坛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认真生活,不做现代科技的奴隶(按:也就是每天上网不超过一小时,戒色不脱离生活)等等,众多前辈强调奋斗对戒色的重要性不胜...https://www.douban.com/note/861111933/
6.推荐阅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论断,深刻论述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它担负着传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为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正如毛泽东1957...https://info.xidian.edu.cn/info/1010/12453.htm
7.家长代表发言稿我也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家长,感同身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一样的!家长会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更好的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渡,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 我本人的做事风格和裕华中学的办学风格是一致的,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用最真诚的...https://www.cnfla.com/fayangao/2125152.html
8.绿化工作心得范文(精选14篇)这个过程当中,从个人角度出发体会到的绿化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对于环保绿化工作的认识和责任感。通过加入绿化志愿者组织,去亲身参加绿化工作,深化了对绿化工作的理解与认识,也更好地关注了自身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推动绿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https://www.gdyjs.com/lizhi/xinde/850882.html
9.知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20篇)第七堂课是客户开拓,xx老师就客户开拓的重要性,客户开拓的意义,准客户具备的条件和优质的,值得开拓的客户这四点为我们讲解,学到了准客户的开拓方法:缘故法,陌生法和转介绍法。为我们客户开拓奠下了良好的基础,算是为我们的客户开拓修建一条路,让我们今后走的不是特别艰辛。 https://m.yjbys.com/xindetihui/peixun/285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