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城市进行形象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才能凝聚城市力量,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打造名牌城市,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不仅可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和谐共处。进行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塑造城市文化氛围,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先进的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形象
近年来我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化,更多的体现在城市形象设计方面。先进的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指明方向,因此,在城市进行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先进的城市理念,发挥城市现有的资源优势,体现城市特色,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如何在先进的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2)不同城市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放大自然优势。不同的城市自然环境也不相同,政府应该重视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我们应该大力保护,充分发挥文化景观的优势,打造历史古城的风格,提升城市整体的形象。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外地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路牌文化也是城市形象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3)充实城市文化内涵,创造和谐美的城市。城市文化是进行城市形象设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三有”城市,即有内涵、有魅力、有特色。城市形象设计本质上是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经过千百年沉积下来的,记载了当地人们的奋斗历史和风俗民情,体现个性化色彩。城市文化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凝聚公众力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添城市魅力。城市可以利用大型节日、比赛、论坛等举办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征集一些可以反映城市形象的各类手工作品,充实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形象,打造有魅力的文化城市。城市形象设计是打造品牌城市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注重城市雕塑设计和建筑设计,体现城市特色,打造富含文化底蕴的名牌城市。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战略,进一步确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城市理念和城市形象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城市理念是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精神力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在城市的形象设计中我们要坚持先进的城市理念,从而逐步提高居民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丰富市民生活内容,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增添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卫国,何宛夏.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
一、创建文明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内容广泛,既有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等精神领域的建设,又有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环境治理等物质方面的工作。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和根本所在。
党的xx大曾经提出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指经济上要有新的发展,而且指社会文明程度要有新的提高。文明城市的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合理,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就业充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讯快捷,社会安全有序,医疗保健完善,市容整洁优美,生活舒适便利,政府廉洁高效,社会保障健全,科技教育进步,文化体育繁荣,市民素质优良。文明城市的这些标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努力建成文明城市,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而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建文明城市,是实现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城市文明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的统一体。按照现阶段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文明城市具有以下标志性特征: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城区规划和建设为基础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市民素质的提高;以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为基础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法制规范、依法行政为基础的制度文明程度的提高。从文明城市定义的基本内涵来看,文明城市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管理科学有序、交通便捷畅通、教育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因此,创建文明城市必须做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文明协调有序共同发展。
三、创建文明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重要性
TheImportanceandtheproposalof
urbanization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
ZhangXiao-ran
Abstract:Recently,theurbanizationhasdevelopedrapidly.However,thesustainabilityofurbanizationarefacingseriouschallenges.Thispaperfocusonthesignificanc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proposesomeproposalsinordertoimprovetheeco-level.
Keywords:urbaniza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importance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发展。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长到52.5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人们危机意识的上升和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追求,生态文明开始纳入城镇化考量。
一、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城镇化很多是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和投资驱动的,且延续了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镇化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过度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不仅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给社会文化与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文化、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生态文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以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为目标,带有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本化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谋求民生改善,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使群众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这与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符合城镇化的本质发展要求,是实现方便、和谐、宜居、低碳目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是构建科学城镇空间格局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提出构建新型城镇的空间格局,概括而言就是要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显然,新型城镇空间格局的理念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生活的发展质量为着眼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并且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我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较差,关键是生态文明在意识上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真正重视。唯有在认识层面达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才能形成社会互动,才能有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因此各级单位必须深入贯彻学习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需要、发展手段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政绩观,大力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提高社会生态素养,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转变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城镇化观念。
生态文明型城镇还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为城镇发展预留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千姿百态的城镇。尤其是像山东省这样的文化大省,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充分彰显齐鲁文化特征,结合地方文化底蕴,建设一批如剪纸之乡荣成、曲艺之乡莱州等文化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的文化影响力、产业吸引力、经济带动力。
3、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确定适度的城镇规模。我国大城市普遍承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人口流动导致的。各地应结合实际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对于城市超载问题,首先,合理引导人口流动。通过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和合理化产业分布,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次,提高城镇承载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以适应逐渐扩张的城镇人口。对于承载力较大的新兴城市,应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转移,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逐步扩大城镇规模。一方面为中心城市分散土地、人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4、发展城镇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产业是突破地区经济瓶颈,实现经济腾飞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其生态城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各地应结合地区优势,建设一批生态化特色工业园区,采用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为原则,提升生态产业聚集效能。对于典型的工业城市来说,在加强生态产业建设的同时,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打破“一业独大”的格局,延伸产业链,逐渐向技术先进、生产清洁、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5、治理污染,建设宜居城镇环境。建设优良宜居的城镇生态环境要以低碳、节能、无污染为指导。首先要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治理空气、水、土壤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机制,重还城市碧水蓝天;二要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达到垃圾无污染、无害化、再利用、再循环要求;三要加快以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用能为导向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产品,开展各项节能降耗活动;四要加大城镇绿化力度。以河流、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为载体,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继续做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建成空气更加清新、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宜居、景色更加优美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通过活动能够让学生懂得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2、通过活动能够促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从自身做起。
3、通过活动积极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活动过程
揭示主题:
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力争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班将举行“创建文明城市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
一、主持人王老师开场白: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不应只听着老师的箴言,校园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来建造,需要我们做一群文明的小学生,在良好的言行下为学校增添光彩。那么我想问大家,你们文明吗?到底什么是文明?那么,我们就先来谈谈我们身边存在着有哪些不文明现象。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李海晨:
同学们乱扔乱丢乱吐现象十分严重,扔纸片,扔包装袋,扔纸盒,扔饮料瓶,更不文明的是走着,吃着,吐着,扔着。
张伦硕:说的没错,我们身边破坏公共财物也十分严重,举两个例子,班上的劳动工具领回来不到两天就已经四分五裂了,还有很多同学的课桌都画了大花脸。
张惠文:上下楼梯楼道乱跑、追逐嬉戏、喧哗吵闹、在楼梯扶手滑行;
徐浩鑫:
集合站队,拖拖拉拉,推推搡搡,叽叽咋咋,摇头晃脑......走出校园大家的不文明又有哪些表现?主持人: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大家平时经常看到的不文明的现象,并且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二、小品表演《碰撞以后》
三、创建文明城市我班在行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1、文明学习。做到不旷课,不迟到早退;
遵守课堂纪律。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4、争创文明班级。维持教室良好的学习环境。
5、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
6、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作一名自强自立自主的学生,作一名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学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背、齐备、抽背。
一、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三者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对科学发展观核心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三、对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对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统筹兼顾主要解决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中央与地方关系,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等八个方面统筹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运用好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面的发展要求和不同的利益,才能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
五、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
对照科学发展观原理,结合城市建设实际,本人主要的认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