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科普知识知多少?检验科普知识

健康体检项目一般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肿瘤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等。各项体检化验正常是指各指标在参考范围内,但这并不能说明身体健康。

一方面,任何一种体检,即使是收费高昂的豪华型体检,也会有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存在,其中既有人体状况动态变化的因素,亦有检查设备和技术敏感性问题。比如,虽然健康体检中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查,但很难发现早期的肿瘤,如早期肺癌发现需肺部CT片,消化道肿瘤发现需依靠胃镜、肠镜检查,而这些项目都是常规体检中不包括的。由此可见,常规体检存在一定“盲区”。因此,即使体检结果无重大发现者,也不能认为就万事大吉了。在体检时您还应主动提供自己的个人健康信息(病史和症状),例如有无咳嗽、咯血、胸痛、腹痛、大便习性改变、血尿等症状。医生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您的身体情况,并建议、指导您做进一步检查。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下怎样才算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根据这一定义,据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国内常常称为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各种检验结果均可为阴性,但人体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由此可见,体检结果正常,您也有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当您体检或去医院看病化验后,应客观地看待化验结果,并注意排除一些影响因素。例如出现血脂、血糖增高时,要考虑一下是否因空腹抽血造成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时,想想有无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低时,不能以一次化验为准,过几天再复查仍然减低才能考虑是真的减低。如果对一家医院的化验结果有疑问,还可去其它医院再化验,因为不同医院化验室仪器的类型、校准、工作状态等不同,可能会出现结果的差异,多作一次检查,就可能避免一些可能的错误或误差。此外,对于化验结果超出化验单上所标示的参考范围(或参考值、正常值)时,也不要仅凭此就判断得了病,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病情及其它检查和资料综合分析。只有经过医生,甚至是不同的医生分析后才能确诊。

总之,我们应当相信科学的化验结果,但又不能盲目的相信。清晨化验尿液有异常,下午化验尿又可能正常。尿量不同、尿液稀释程度不同,都可能使每次检查的结果不同,这都属于人体允许的变异范围。每一次化验只能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某一瞬间的情况,有些病理变化可能查得到也可能查不到。所以,只有连续、动态的观察才是科学的做法。

抽血有哪些注意事项?

抽血前

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4.有晕针史的患者请提前说明,医院将做特别安排。

抽血后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红细胞数量越多越好吗?

贫血时红细胞减少,属于不健康状况。检查健康人手指血,当男性RBC高于5.50×1012/L,女性高于5.00×1012/L时,属于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数量的多少与人们居住的海拔高度也有关系,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们,RBC多高于内地居民。运动员特别是力量型运动员的红细胞数量也高于一般人群。通常情况下,还可因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等脱水因素导致暂时性红细胞增加。

红细胞数量过多也不是健康状态。如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多,人的皮肤或黏膜会呈现青紫色,特别是皮肤较薄、色素较少的部位,如口唇、鼻尖、面颊、指甲等部位,专业术语将其称为发绀或紫绀。造成这种现象的疾病主要有一些严重的心肺系统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呼吸困难、紫绀等慢性缺氧现象。慢性缺氧直接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发生脱水现象也会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升高,如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现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一种血液病,病人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都高于参考范围。如果持续、原因不明的血红蛋白高于180g/L,红细胞数量高于7.0×1012/L,就可以怀疑此病。本病属骨髓异常增生性疾病,可伴有血液循环系统障碍,血液黏稠致使血流变缓乃至发生血栓。

红细胞生成素(FPO)是一种可刺激和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药物,对治疗某些贫血、肾性贫血有一定作用。运动员若使用这种药物,可使体内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红细胞携氧能力的增加,使肌肉更有力量,且持久力更强,对提高运动成绩有明显的效果,但它是国际体育界禁止使用的兴奋剂。不适当使用EPO非常危险,因为它会使血液红细胞数量上升,血液黏滞度升高,增加了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病突发的危险和机会,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血沉加快与哪些疾病有关?

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动脉炎等;组织损伤和坏死,如大范围的组织坏死或损伤、大手术导致的损伤,心肌梗死、肺梗死、骨折、严重创伤、烧伤等疾病亦可使血沉加快;患有严重贫血、血液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重金属中毒、恶性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等疾病时,血沉也可呈现明显加快趋势。

血沉加快对发展速度较快的恶性肿瘤具有提示价值:手术将肿瘤切除,或化疗、放疗治疗有效时,血沉可减慢;肿瘤复发或出现转移时,血沉还可再加快。良性肿瘤一般血沉不加快或出现减慢现象,因此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协助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血沉的快慢还可辅助观察病情的变化。如风湿病、结核病血沉加快的程度常与病情轻重有关。活动期血沉加快;病情好转时血沉速度减缓;非活动期血沉可以恢复到参考范围。因此,测定血沉可大致推测疾病的发展及观察治疗效果。例如,红斑狼疮病人的血沉从平稳到加快表明病情进入活动期,长期稳定在参考范围内就说明病情得到了控制。

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吗?

患糖尿病时尿糖可能阳性,但尿糖阳性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有许多原因可引起尿糖试验阳性:食后糖尿,少数正常人在摄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后,由于小肠吸收糖过快,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

肾性糖尿: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而引起的糖尿。其与真性糖尿病是有区别的。少数妊娠妇女也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而出现糖尿。

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肿瘤、颅骨骨折、脑外伤、麻醉等情况。这些疾病有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病情的缓解,血糖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其他疾病引起的糖尿: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消化道肠壁的血流加速和糖的吸收增快,因而在饭后血糖增高,出现糖尿。2、肢端肥大症,可因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而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3、嗜铬细胞瘤,可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肝糖原降解为葡萄糖,引起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4、库欣氏综合征,可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使糖原异生旺盛,抑制己糖激酶和胰岛素作用,因而出现糖尿。此外肝功能障碍时,血糖升高也可见糖尿。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期妇女、孕妇及婴幼儿;果糖及戊糖尿,偶见于进食大量水果的正常人和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患者。

尿糖假阳性服用大量维生素C、先锋霉素、雷米封、阿司匹林等药物后,可使尿糖呈假阳性反应。

一旦病人发现尿糖阳性,应去医院就诊,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时尚需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医生会根据这些试验结果判断尿糖阳性是否为糖尿病引起,或是由其他原因引起。

粪便潜血检查有什么意义

粪便潜血试验是用来检查粪便中隐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一项实验。这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指标。

消化道癌症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粪便潜血检查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粪便潜血试验多为阳性,或呈现间断性阳性。

3.可导致粪便中出现较多红细胞的疾病,如痢疾、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等也会导致潜血试验阳性反应。

如果实验室采用化学法测定粪便潜血,患者应该在三天内不要进食含动物血类、瘦肉类食物,含较多叶绿素类的蔬菜,这些可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假阳性反应。采用单抗法测定粪便潜血则不必顾及上述食物的影响。

如何判断乙肝传染性的大小?

乙肝的传染性并不可怕,因接触而被传染上乙肝的人很少,大约80%左右的乙肝患者是通过家族性的垂直传播而得,另有10%左右的是经血液、医疗途径而感染。

乙肝的发病呈家族性或单个散发,先天或出生时感染者,一般病毒携带往往是慢性甚至终身携带,后天感染的一般很少发生慢性乙肝。从这个角度看,乙肝的传染性主要针对家族成员,以及血液、血制品、手术、外伤等等情况而言,一般接触几乎不会导致乙肝病毒感染而引起慢性乙肝。绝大多数的正常人,接触乙肝病毒后,体内都有正常的免疫监视系统及处理系统,病毒侵入体内,可及时被发现并予以清除,这样一个过程,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和完成。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认为乙肝病毒处于高传染期。

6.如果血液乙肝病毒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征,但是肝功持续异常,经肝组织活检,发现乙肝病毒e抗原或核心抗原为阳性,仍可证明乙肝有传染性。

衡量乙肝是否有传染性的最重要指标是HBVDNA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指标呈阳性,就可认为,具有传染性并且传染性较大。

何谓肿瘤标志物?怎样认识其临床应用价值?

1.癌胚抗原是癌组织和胎儿共有的抗源。在成人正常组织中含量甚微。当机体有癌存在时,由于被控的基因推动抑制,而使这类抗原产生。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胰癌胎儿抗原(POA)等。

3.特定的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的肿瘤抗原有CA125;CA153;CA199对卵巢癌、乳腺癌和胰腺癌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酶和同工酶在机体组织细胞发生癌变时,与细胞分化有关的组织特异性酶和同工酶活性降低或消失,与细胞增殖有关的酶和同工酶活性升高。如谷胱甘肽FONTS转移酶(GSRs),在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肝癌及大肠癌时均有升高。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恶性黑色素瘤和小细胞肺癌时增高。

5.癌基因及其产物现已发生有50多种癌基因,其在人类肿瘤发生的病因上起重要的作用。如ras基因的产物P21表达越多,其标志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尿酸的来龙去脉?

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那么嘌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核酸。核酸是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我们平时常说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就是它的组成成分,遗传、种族等均由它来决定。DNA及RNA自身处于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嘌呤即是它们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物质。嘌呤在酶的催化下进一步代谢分解,即转变为尿酸。可见,嘌呤是核酸的代谢产物,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所以说尿酸是细胞分解的终末产物之一。它对人类没有丝毫利用价值,被视为人体的“垃圾”,如肾脏不能清除掉,就会引起痛风,故把尿酸视为有害物质。

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称为高尿酸血症。此外,血中尿酸含量的高低还取决于嘌呤的摄入、体内的合成及排泄。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液病、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后,细胞内核酸分解增加,即合成尿酸的原料增加,也将导致血尿酸升高。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则使肾吸收尿酸增多。这些因素均可引起尿酸增高。

疲倦时应该做哪些检查?

检验项目选择:血常规,尿常规(包括尿糖),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痰涂片检查,血沉,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心肌酶谱。

检验结果判定: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提示为各种贫血引起的疲倦。

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镜检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及白细胞,提示可能为急、慢性肾炎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疲倦;尿糖阳性,提示可能为糖尿病引起的疲倦。

便常规及隐血试验:便镜检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及白细胞,提示可能为消化道炎症、结核或肿瘤引起的疲倦;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为消化道溃疡或肿瘤引起的疲倦。

血沉增快:提示可能为各种感染、肿瘤及结缔组织病引起的疲倦。5.痰涂片检查:查到结核杆菌,提示为肺结核引起的疲倦。

6.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阳性,白蛋白降低,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引起的疲倦。

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肌酐均升高,提示可能为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引起的疲倦。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及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测定均升高,提示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疲倦;如降低,提示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疲倦。

心肌酶谱测定: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均升高,提示可能心肌炎引起的疲倦。

10.血电解质测定:血钾降低,提示为各种低血钾疾病引起的疲倦。

滨州市黄河二路661号门诊楼三楼检验科0543-3256582邮编:256603

THE END
1.防疫科普宅家中,如何做好居家防控?宅家中也不可轻视疫情防控该如何做居家防控技术指南来了http://www.dqygz.com/info/1041/3837.htm
2.核医学科普知识宣传80问答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普知识宣传80问答 1. 你听说过医院里有核医学科吗? 走进医院,大家都知道内科、外科,也会知道检验科、放射科等,要看病也知道去哪个科。但一说起核医学科,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核医学科是干什么的?是检查疾病还是治疗疾病?能诊治些什么病?核医学科是用现代核医学的技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室。只是由于...https://ims.pumch.cn/detail/11337.html
3.猴痘患者如何做好诊疗与管理降科普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重症病例多发于年幼儿童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一、猴痘患者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5—21天,大部分人群6—13天。发病早期有寒战、发热等情形,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痛和肌痛,多数患者有部分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2.出疹期,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经历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https://www.xyyfy.com/health/611.html
4.做好医学科普的五个关键词(转)做好医学科普的五个关键词 几年前,说起医学科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总是一堆晦涩的专业名词和一张张严肃的“专家”面孔。然而,生动风趣、新颖活泼的“科普Style”方兴未艾。科普是个技术活儿,今天,总结我在科普工作中感悟最深的五个关键词,与医务同仁分享。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4076529_591739068.html
1.科普创作范文7篇(全文)《大众医学》在1978年复刊前,曾改名为《群众医学》,编辑出版过一段时间。当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老编辑周明德先生(现已作古)来找我,希望我为《群众医学》写稿。由于我以往很少撰写医学科普文章,怕写不好,一时没敢答应。后来,我的老师颜和昌主任和巫协宁医师鼓励我,让我试试看。于是,我便提笔写了起来。出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fdty2jw.html
2.中华医学降科普知识库20.家长应如何做好细菌性痢疾患儿的护理? 如果儿童患了细菌性痢疾,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得当的护理和精心照料会让儿童早日康复。 (1)休息:腹泻、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床铺平整、清洁,利于患儿休息,病情缓解后可轻度活动,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增强免疫力。 https://cmhadb.cma-cmc.com.cn/know/v/articleDetail/20/23222.html
3.郑州大学五附院董安琴徐明杰讲“如何做好医学科普”加强健康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近日,大河健康报社对郑州大学五附院两位晋级“首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复赛的选手——康复医学科董安琴博士、骨外科徐明杰副主任医师进行采访,请他们谈了医师该如何做好医学科普。https://zdwfy.com/NewsDetail-2954.html
4.羊城晚报做好大众的科普员,南医大广中医医学社团架起降...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疫情防控的警报再次同步拉响。面对疫情,提高公民医学科学素质、做好健康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医学科普实践能力成为了医学生的必备技能,广东高校如何培养医学生掌握这一“看家本领”? 记者了解到,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广中医”)等广东...https://www.smu.edu.cn/info/1142/11805.htm
5.范先群: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医生要做好科普工作 提高大众医学素养范先群院士在节目中为读者们推荐了《有医说医:生命健康七堂课》一书。这套书采用科普漫画的形式,以家庭中不同年龄层的6个漫画人物形象为故事主线,利用求医、照护等场景,对各个生命阶段的代表性健康问题进行了解读。范先群院士为这套书题写了四句话,“漫画科普,图文并茂,浅出...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LMwVGgOJO2z
6.写好医学科普文章有诀窍—优医迈医事热点医学科普文章由医护人员主创,传播科学保健知识,是防治疾病的“良药”。一张药单、一次手术或许能把病入膏肓的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但所惠及的也只是一个人;而一篇优秀的医学科普文章所受益的将远不止一人,而是百人、千人,甚至更多,由此可见,科普文章本身就是一剂“良药”。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医学科普文章呢?https://www.uemeds.cn/info/infodetail/3749
7.做好军事医学科普工作总而言之,军事医学科普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作。做好军事医学科普,是提升官兵健康素养、打造健康军营的重要前提。军事医学科普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推动军事医学科普走深走实,为部队建设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王海平)https://m.yunnan.cn/system/2022/11/13/032350185.shtml
8.拥有上万条图文内容,腾讯医典如何兼顾医学严谨性和科普通俗性?作为中国互联网专业医学科普的开创者,腾讯医典致力于将艰涩难懂的医疗专业知识,转化为能为一般民众所能理解的内容,为自己或家人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护理帮助。帮助患者与医生做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医患合作。 国家药监局新闻中心与腾讯医典双方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https://www.ctoutiao.com/2112140.html?open_source=weibo_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