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他好啊”,当家长以此为由从来不让孩子受挫折,或要求孩子完成难以达成的目标时,专家表示,两者都已在孩子心中埋下了隐患。
近日,记者在市三医院探访开放式病区时得知,我市心理疾病发病出现年轻化趋势,最年轻的住院患者才8岁,而一些患者和家长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与误解,耽误了及时就医诊治,值得警惕。
市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曾媛香告诉记者,最近,她接诊了8岁的多动症患者豆豆(化名),虽说门诊时她曾替更小的孩子看过病,但需要住院治疗的患儿,豆豆算是年纪最小的了。
豆豆智力其实并不低,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分心,老喜欢扯班上女孩的衣服,总静不下来。起初,豆豆的父母觉得孩子比别的孩子“更灵泛”,直到豆豆班上的很多同学开始排斥他,豆豆的成绩下降,他们才感到了异常。
在曾媛香的治疗下,豆豆慢慢意识到了自身问题,逐渐有了些自控能力,他的父母也察觉到孩子发生了变化,对曾媛香感激不已。
曾媛香介绍,豆豆的情况不是孤例,她初步估计,临床心理科的患者近30%都是青少年,青少年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发病率在上升。尤其是多动症,她近期先后接诊3例,除豆豆外的两个孩子,一个12岁,一个14岁。“多动症需要及早发现进行诊治,虽然看似对孩子学习影响不大,一到初中阶段,他们和其他孩子的差距会明显拉大。”她说。
18岁左右双相情感障碍多发
市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曾媛香
市三医院心身康复科主任赵烨勋说,科室收治的病人中,青少年与中年人群占比大约50%,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
前不久,赵烨勋接诊了一个20出头的大学生小刘(化名)。小刘患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抑郁,不喜欢说话,但又脾气暴躁容易被激怒,行为出现混乱。在外地医院就诊疗效不明显后,小刘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市三医院心身康复科。
针对小刘的情况,赵烨勋使用了目前精神科物理治疗中最安全有效改良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进行8次之后,小刘出现显著好转,家人也终于放下心来。
赵烨勋提醒,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发期是18岁,而抑郁障碍的发病,30岁和50岁的人群是两个发病率较高的群体,同时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说到这些以抑郁为主的心境障碍疾病的预防,赵烨勋强调:“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市三医院心身康复科主任赵烨勋
心理疾病患者就诊率低,需科学认知
“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这一块,真正到我们医院来就诊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市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谭立夫说道。
谭立夫介绍,由于公众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认知有限、或存在偏差,以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类疾病在我国存在“三高两低”特点,即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以及低识别率、低治疗率。比如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些患者以为仅仅是身体的原因,去了其他医院就诊,“宁肯耽误治疗,就是不相信、不愿意来精神专科医院看病。”
也有实事求是看待自身疾病的患者。最近,谭立夫接诊了一个55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导致兴趣下降、总是自责内疚、目赤、失眠,在别的医院看过总是没有效果,慕名来到市三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之后,在中药调养等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最终康复出院了。
谭立夫说,心理疾病就诊率低的原因包括病耻感及社会歧视等,还有就是大众对疾病知识了解不足,“很多患者甚至误认为过两天就好了,也是导致患者就诊率低的重要原因。”为此,他特别提醒,早发现、早治疗始终是获得康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