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糖尿病日宣传主题为“了解风险,了解应对”。11月13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联合血管外科、眼科、营养科医师与护士在门诊大厅开展义诊活动。
此次义诊活动主要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免费健康咨询、测血糖、测血压,发放科普资料。据统计,在2个多小时的义诊活动中,各科医师接待患者超200人次,测量血压约100人次,测量血糖约15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约200份。
11月13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联合血管外科、眼科、营养科医师与护士在门诊大厅开展义诊活动。图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以下为新京报与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饶翀的对话:
参加义诊的糖尿病患者,5年病史以上均出现并发症
新京报:为什么这次联合血管外科、眼科、营养科一起做义诊?
饶翀:糖尿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果患者发现血糖升高,建议尽快上内分泌科进行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推荐所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接受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年至少上眼科查眼底1次,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情况发生。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出现足部感染、溃疡或坏疽。糖尿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进行,因此,在此次义诊中,由内分泌科牵头,联合血管外科、眼科、营养科共同参与。
新京报:义诊过程中发现病人的情况如何?
新京报:糖尿病的表现形式?
饶翀:糖尿病分为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了绝大多数。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还有一些患者因为血糖太高会有乏力、头晕等不舒服。大多数人得了糖尿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是体检或测血糖时偶然发现。还有一些人,甚至血糖升高多年而不知情,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如尿中泡沫增多、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手脚麻木等,这才发现原来是糖尿病。
新京报:糖尿病会引起什么并发症?
饶翀: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可不仅仅是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DKA)、糖尿病性高渗昏迷(HHS)和糖尿病性低血糖昏迷。如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DKA和HHS除了高血糖,还会出现全身代谢的紊乱,机体缺氧,影响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功能。低血糖轻者表现为心慌、手抖、大汗、面色苍白和饥饿感,严重者会出现神智改变、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长期糖尿病还会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足、肾功能不全、失明等。每一个并发症的发生都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此外,患者们免疫力较差,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泌尿系感染、肺炎、肺结核、皮肤感染等。除了并发症和感染,糖尿病患者发生肿瘤、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也比正常人要高出许多。还有一些人因为长期患病,会出现抑郁、焦虑、躁狂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患病人群正日益年轻化,医生建议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新京报: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是多少?
饶翀: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11.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35.2%,大约10个成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3个成人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大家的印象中,糖尿病似乎是一种老年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才会患上。目前糖尿病人群日益年轻化,跟饮食不规律,缺乏主动运动、经常熬夜、常喝饮料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在这里也呼吁,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是科学防治糖尿病的重要基础。
新京报:怎么预防糖尿病?
饶翀:糖尿病的预防包括三级预防目标。一级预防目标是控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血糖偏高者,在已诊断的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居民朋友们能做到的是一级预防,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等。在医生的帮助下,尽快使血糖、血压、血脂共同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