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疗植入器械,是骨科医疗器械最主要的构成。本研究主要针对骨科植入类器械,其是医疗器械细分行业最大的子行业之一。骨科植入耗材产品,指的是通过手术植入人体,可以起到替代、支撑人体骨骼或者可以定位修复骨骼、关节、软骨等组织的器材材料,因为长期植入人体,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有着重大影响,一般属于三类植入耗材,而一类二类主要在体外起到辅助作用的例如骨科外固定支架,没特殊说明则不在本研究的范畴;因为骨科植入耗材价值相对较高,其是高值耗材的典型代表。
目前,骨科植入器械按照植入治疗部位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运动医学类、颅颌面外科类。
创伤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上下肢、骨盆、髋部、手部及足踝等部位的病理性、创伤性骨折修复或矫形需要等的外科治疗。创伤类常用的器械主要耗材包括骨钉、髓内钉、金属接骨板、外固定架等;一般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髓内固定,外固定器械主要包括钢板、螺钉,髓内固定主要是髓内针(钉),根据手术医生的喜好程度和手法来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
脊柱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由创伤、退变、畸形或其他病理原因造成的各类脊柱疾患的外科治疗。产品包括椎弓根螺钉系统、脊柱接骨板系统、椎间融合器系列等各类脊柱内固定装置。
关节类植入物耗材:主要用于创伤、关节炎等关节部位病变的修复,主要耗材人工膝、髋、肘、肩、指、趾关节等,其中髋关节和膝关节合计超过95%。
镜系统(包括主镜系统和动力刨削系统等)、重建系统(界面钉、带袢板)和修复类(半月板修复系统、人工韧带等),当前涉足国内企业较少,属于新兴领域。
神经外科类植入耗材产品:主要用于颅骨骨块固定或缺损修复、颌面部骨折或矫形截骨固定术等外科治疗。产品包括颌面钛网、颌面接骨板、颅骨钛网、颅骨接骨板及螺钉等内固定系统。下文把颌面外科囊括进来,归类为颅颌面外科。
1.2.骨科产业链:材料科学发展与工艺引领的产业发展
骨科器械整体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是加工工厂和材料提供商、中游主要是厂家、下游则是服务提供商包括配送商、经销商以及终端医院。
骨科植入耗材中游则是耗材生产厂家,主要是生产各项临床应用的产品,国外比较典型的包括强生医疗、美敦力、史赛克、施乐辉、捷迈邦美等,国内典型代表包括大博医疗、凯利泰、威高股份、爱康医疗等。拥有产品技术专利、生产的工艺专利knowhow、注册证、完整的生产体系、进院、代理商管理等。在经销商模式下,骨科厂家毛利率60-90%。
下游主要是医院终端,骨科医生是最终的使用用户。而经销商和配送商则夹于厂家和医院之间,负责产品配送、骨科手术工具提供、组织部分学术会议等功能。骨科对代理商相对更加依赖,主要原因包括骨科产品类别型号多、需要给医生提供跟台的服务、参与学术会议等。
就成本传导链条看,把临床医院终端的价格设置为100元,厂家把产品卖给经销商价格为25-40元,厂家毛利按70%计算,上游材料占厂家出货成本的按50%计算,则上游材料的价格约为3.5-6元。骨科厂家的knowhow、产品注册、材料的制造和工艺、销售市场管理运营,都构成了高毛利的因素。
1.3.销售模式:经销模式为主,直销模式较少,临床对厂家服务要求高
骨科耗材的销售主要是经销为主,厂家把产品卖给经销商,经销商组建销售团队,配合着厂家的销售,合作把产品推广到医院。在非两票制下,可以由生产企业,经过多家经销商,再卖给医院;两票制要求下,那就是厂家通过配送商,直接把产品配送到医院,而原来起到进院、商务活动、跟台的经销商转变为服务商,给医院提供学术活动组织和跟台的服务。
2019年12月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公示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数据库第一批医用耗材信息的通知》,共30332条目录、893.275万个规格型号,包含了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骨科材料、神经外科材料、吻合器、眼科等17大类医用耗材。30332条目录中,其中骨科材料的数量最多,高达18537条,占比约61%;紧接着是基础卫生材料达2970条,而非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吻合器及附件、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紧随其后,均有1000条目录以上。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到,骨科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是其他产品可以比拟。
2.1.全球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365亿美元排名器械细分第四
按照EvaluateMed的测算,强生医疗骨科业务2017年以88.23亿美元的收入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的24.2%,为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捷迈邦美收入74.06亿美元,市场占有率20.3%;史赛克市占率16.3%,美敦力市占率8.3%,市场集中度CR4为69.1%,行业高度集中。骨科细分众多,每一类细分从研发和销售方面要求能力和资源不同,实力强劲的公司,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公司的自有研发和产品改进,以及对新的公司进行并购。
2.2.并购扩充产品线和国际化推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
目前,全球大型骨科器械公司均为国际化公司,销售分布在全球各地。并且通过持续的并购,不断扩展骨科产品线,逐渐成长为行业龙头。
捷迈邦美ZimmerBiomet,实际上是捷迈公司(骨科排名第三)2014年以133.5亿美元并购邦美公司(骨科排名第四)而来。捷迈成立于1927年,一开始是创伤类骨科业务,1950年研发出髋关节,2008年并购雅培的脊柱业务,2010年并购中国著名关节公司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从而深耕中国,2014年和Biomet合并为一家公司并改名为捷迈邦美,捷迈邦美从而在骨科领域一跃成为第二,2016年相继并购了Cayenne运动医学业务和法国脊柱公司LDR以及13.2亿美元并购手术导航公司MedtechSA,Medtech旗下就是骨科著名的骨科机器人公司RosaBrain和RosaSpine机器人辅助手术平台。
骨科排名第三的史赛克,也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成为骨科领头羊,成立于1946年,1979年并购Osteonics进入骨科关节领域,1992年收购DIMSA进入骨科脊柱领域,1996年并购Osteo进入创伤领域,2004年并购骨科脊柱公司SpineCore,2011年收购骨科固定支架公司Orthovita,2013年7.64亿美元收购中国骨科公司创生医疗并同年17亿美元并购手术机器人Mako,2016年并购骨肿瘤植入物公司Stanmore,2018年14亿美元并购了微创脊柱公司K2M,2019年相继并购了肩关节领域公司以色列Orthospace、骨科影像设备公司Mobius和Wright医疗的四肢创伤业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统计,我国大陆2016年骨科手术总量达290万例,并在2017-2021年间保持10-15%的增速增长。基于医院采购价统计口径,2018年中国骨科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15亿元人民币,仅为美国市场的37.5%。2018年中国骨科器械市场的年增速约为16.3%,2015-2017年美国骨科器械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2.8%,中国的增速接近美国市场增速的6倍。但是人口角度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产品可及性和可支付性的提高,中国骨科器械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而在骨科细分类别结构上,IQVIA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创伤占比32%,增长15.4%,美国创伤占比仅为17%,增长仅有1.0%;中国关节占比24%,增速20.8%高速增长,而美国关节占比39%,为美国骨科最大的类别,但是增速仅有2.1%;中国脊柱占比29%,增速17.2%,而美国脊柱占比22%,增速3.9%。在占比上,运动医学这个相对新的领域中美差不多,但是中国的增速24.3%,美国6.5%。中国骨科各个细分原本就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四大类骨科细分结构的腾挪,也预示着国内骨科在未来依旧存在大机会。
而从渗透率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目前中国差距还是巨大,创伤来看,美国的渗透率是21.9%,而中国仅是4.9%;脊柱来看,美国是3.8%,中国1.5%,关节领域,美国是43%,中国是0.6%。在关节领域的渗透率差距巨大,而创伤和脊柱依旧有比较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中国骨科植入物市场2018年的市场份额,前20名有6家是进口厂家,其中top5均为进口厂家,分别为强生13.11%、捷迈邦美8.67%、史赛克6.56%、美敦力5.14%、施乐辉4.4%,集中度CR5为37.93%,进口厂家占着绝对优势的位置;而国内的威高股份以4.05%市占率紧随其后,大博医疗2.86%位列国产第二,国产公司规模相对都很小。集中度来看,CR20市占率为57.34%,可见国内还存在众多收入在几百万上千万元的小骨科厂家,借助其地域优势,深耕在所在地区域。
3.1.进口替代充分的骨科创伤,未来看渗透率持续提升
创伤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骨科细分,占骨科市场约32%,也是国产化比例最高的细分领域,国产占比达68%。2016年开展手术例数大约200万例,相比2015年增速为12%,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16-2022年手术量的增速为9.1%。而2013年至2018年,中国创伤类植入耗材市场的销售收入由38亿元增长至7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4.82%,略低于骨科植入耗材市场的整体增速。创伤类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开发较充分,是目前我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最大的细分类别。预计至2023年创伤类植入耗材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43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13.3%。
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2015年中国骨科创伤市场,骨科创伤领域的产品占比中钢板占比25%,髓内钉占比21%,接骨板15.2%,固定架7.7%。而产品使用场景,三级医院占比36.16%,二级医院占比49.87%。
根据南方医药研究所数据,2018年我国骨科创伤类耗材市场占比中,强生医疗排名第一,为14.86%,其次为史赛克8.42%,而大博医疗和威高股份两家分别以5.8%和5.45%排名第三和第四。市场集中度CR5的市占率不到40%,还有众多小规模的厂家分布在南京、天津、北京、浙江等地方。
实际上,进口公司与国产公司在产品种类和品质上的区别已经不大,但是骨科创伤类别众多,由于需要准备足够多的品类规格,对于代理商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而外资公司在代理商管理、全国学术医院的把控、库存优化、手术工具调配方面相比国产公司有更多的优势;而国产公司重视渠道和招标价格,利润空间相对大,有国家支持,医保报销额度相对比进口更大。发达城市相对进口厂家占比高,和经济水平以及当地医生对于学术的需求有关,以上海为例,根据2015年的市场统计数据,就销售数据来说,强生占比14.56%,美敦力占比11.57%,威高10.96%,纳通9.21%,史赛克8.65%,捷迈邦美6.28%,施乐辉5.97%,加起来进口占比47%。
3.2.正在追赶进口的骨科脊柱,行业持续增长与进口替代为主旋律
骨科脊柱器械占骨科器械约29%。而手术量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调查,2016年为47万例,2016年至2021年保持年化增长13.8%。从市场金额看,2013年至2018年中国脊柱植入耗材市场的销售收入由33亿元增长到7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36%,高于骨科植入耗材的整体增速,2025年有望增长到146亿元,年复合增长为14.87%;并且,脊柱领域还存在较大的进口替代市场空间,目前国产化率仅有39.11%,进口占据60.89%的份额,以强生、美敦力、史赛克为代表的外资医疗器械企业为主。
从脊柱的细分来看,胸腰椎开放固定器械是脊柱产品中最大的细分产品,而腰胸椎、颈椎、椎间融合器三个细分品类占据83%的份额。根据Top-trustConsulting统计,2013年脊柱市场细分产品中:
胸腰椎开放固定销售额12.1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47%,2009-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24%;
颈椎固定销售额6.6亿元人民币,占比为25%,2009-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24%;椎间融合器销售额2.89亿元人民币,占比为11%,2009-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27%;
PVP/PKP骨水泥注射器材销售额1.9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7%,2009-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32%;
胸腰椎微创器械销售额1.23亿元人民币,占比为5%,2009-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34%;
钛网销售额1.08亿元人民币,占比为4%,2009-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28%;人工椎间盘销售额0.19亿元人民币,占比为1%,2009-2013年复合增长率为31%。
脊柱外资厂家在7个脊柱类别产品品类比较齐全,而国产公司普遍只在个别领域占据领导地位,例如凯利泰在PVP/PKP领域的进口替代,直到其并购艾迪尔才逐渐补充脊柱、创伤和部分运动医学产品线;另外,由于脊柱产品承重更大、摩擦更多,时刻处于受力的状态,故对产品要求更高,部分国产公司即使拥有对应部位的产品但是产品线依旧有欠缺。
根据南方医药研究所数据,2018年我国骨科脊柱top6的企业市场份额中,强生以28.97%排名第一,美敦力以23.35%排名第二,史赛克6.59%排名第四,国产公司威高骨科以8.37%排名第三,紧接着是天津正天(北京纳通子公司)3.91%和三友医疗2.73%。三家外企占比52.91%,而在2015年占比为63.66%,主要进口脊柱厂商的份额在萎缩,份额下降10.75个百分点。2018年脊柱领域市场集中度CR6为73.92%,集中度相对比较高,脊柱产品技术含量高,非中小厂商可以深度参与。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微创治疗是目前脊柱科室发展较快的领域,从而带来了脊柱微创领域的机会。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从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指出,60~80%成人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发生过腰腿痛,复发率为60~85%,其中35%的患者发展为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国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青年人和中年人群体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临床治疗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0岁,年龄最大的患者有90岁。从区域分布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为频繁,其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发病率较高,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从性别分布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男女比例约为3:1。从职业分布来看,腰椎病患者主要是工人、司机、教师、都市白领等。
未来骨科脊柱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是进口替代带来的行业机会,另外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会让行业本身的自然增速也不低,并且手术技术的进步带来微创手术的发展。骨科脊柱医疗器械市场目前还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3.3.进口占超70%份额的骨关节,行业持续大扩容和进口替代推动增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中国骨关节植入物市场由2012年约人民币24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人民币4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9%,预计将于2021年进一步增长至人民币78亿元,2016年至2021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3.7%。而髋关节2016年市场为21.96亿元,并预计2016-2021E年复合增长8.4%;膝关节2016年市场规模为19.01亿元,并预计2016-2021E年复合增长18.7%,膝关节的增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医疗器械研究院,2018年我国骨关节73.27%为进口厂家,国产骨科产品仅仅占26.73%。而根据国内知名骨科医疗平台唯医骨科统计,髋关节进口厂家占比69.29%,膝关节进口厂家占比83.56%。人工关节对原材料以及工艺的要求更高,原材料需要更好的与骨骼兼容,工艺要求如何把关节假体和人体骨组织在骨界面更好的固定,而关节假体内部因为需要随着人体运动而一直处于动态,材料之间的磨合以及弹性模量,甚至材料磨合的副产品对人的影响,也是有重要的考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就骨关节使用数量而言,2016年我国top8的品牌,3个国产5个进口,top8使用量占整体市场的75.2%,国内以爱康和春立为首;销售收入金额口径来看,top8品牌中两家国产公司入围,爱康和春立位列第六和第八,市场集中度看top8的金额占整体市场的82.6%,高度集中。
与美国相比,中国骨科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空间大,甚至在膝关节领域美国每十万人的植入率是中国的近20倍。从整个骨科市场不同部位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的关节在骨科占比24%,有20.8%高速增长,而美国关节占比39%,为美国骨科最大的类别,但是增速仅有2.1%。截止2018年底,我国人口约为美国人口的4.33倍,中国的平均年龄为37.3岁,美国平均年龄37.8岁。而美国的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量均远高于中国。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美国84.6万例,而中国19.2万例,美国是中国的4.4倍;髋关节置换手术美国50.6万例,中国39.6万例,美国为中国的1.27倍。
关节植入渗透率上,美国膝关节置换植入渗透率为258.7例/十万人,中国为13.5例/十万人,美国为中国的19.16倍;美国的髋关节置换植入率154.9例/十万人,中国的为28例/十万人,美国为中国的5.53倍。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2-2016年骨关节植入物的平均出厂价大致维持稳定,国产髋关节平均出厂价约2900元,而进口髋关节为11500元;国产膝关节出厂价约4800元,而进口膝关节平均出厂价约11700元。进口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产产品,一方面,进口关节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全球范围使用带来的数字更有说服力,并且进口产品质量相对国产更优,进口关节产品已经证明可以使用长达25年。柳叶刀杂志刊文,Theeffectofpatientageatinterventiononriskofimplantrevisionaftertotalreplacementofthehiporknee:apopulation-basedcohortstudy,总结发布了使用20年的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的假体生存率,平均而言,对于全髋关节假体的生存率,10年的生存率为95.6%,20年为85%;而人工全膝关节假体10年为96.1%、20年为89.7%。国外有足够的临床证据作为循证医学。人工关节的寿命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活动量、病因、使用假体种类、固定方式、手术技术等。
实际上,国产和进口的关节的差距在逐渐缩短,进口骨关节已经有150多年历史,而我国骨关节仅有60多年历史。从材料角度而言,实际上,国内公司和进口公司可以采购同样的原材料,在设计、材料加工、工艺、人体力学设计等方面构成了较大的壁垒。
从假体设计角度看,国内公司主要模仿国外公司,总体差距不大;从材质上,进口的假体比国产更优,这个体现在材料的购买以及工艺层面的处理,尤其是假体表面的结构包括陶瓷、金属、聚乙烯塑料等,有较大的差距。
以一套全髋关节为例,有髋臼杯、内衬、股骨头和股骨柄四个部件,其中,髋臼杯是金属材质的,绝大部分采用钛合金,其外表面通过特殊的工艺喷涂或3D打印上一层粗糙的多孔结构,使人体的骨头可以长入到这些多孔结构中,形成长期稳定的结合。股骨柄,主要为金属材质,绝大部分是钛合金制成,并且不同厂家不同系列的股骨柄在形状上有些差别,主要是为了和大腿骨的骨髓腔形态相适合;它的表面进行了粗糙化(喷砂或磨砂)处理,或者喷涂上一层多孔金属(或羟基磷灰石等生物材料),可以和人体的骨头长到一起而形成长期的稳定。股骨柄和髋臼杯均为金属材质。
而日常说选择骨关节的材质,主要说的是选择髋臼内衬和股骨头。髋臼内衬,一般有两种材料,一种是用高分子聚乙烯制成,另一种是用生物陶瓷制成;人工股骨头,有两种材料,一种是金属制成,主要成分是钴铬钼合金,另一种是生物陶瓷制成。
高分子聚乙烯,俗称“塑料”,一开始主要是普通聚乙烯,耐磨性不足,而现在一般为超高交联聚乙烯,耐磨性大大提高。
内衬和股骨头所使用的陶瓷,主要是由不同比例的氧化铝和氧化锆组成,还含有少量镍等成分。生物陶瓷的研发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二代陶瓷是灰白色的,目前已不再使用;三代陶瓷为黄色(俗称“黄陶”),正逐渐退出市场;四代陶瓷是粉色的(俗称“粉陶”),是目前市场的主流,已有超过15年的使用历史。目前陶瓷主要的供应商是CeramTec,强生、捷迈邦美、施乐辉和史赛克的陶瓷材料均从CeramTec购买。
骨关节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骨关节疾病持续增长以及进口替代。疾病发生率来看,我国骨关节植入物市场广阔,空间大。骨关节炎(俗称“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是骨关节最常应用的疾病。而流行病学统计,骨关节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6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上升为58%;女性则上升为65%-67%。截止到2018年,我国65岁人口已经达到1.67亿,骨关节炎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再加上由于生活节奏变快,不规范运动等,骨关节炎发病有年轻化趋势,而2016年我国全年骨关节植入物手术量仅有51万台,空间巨大。而骨关节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30%,随着招投标集采政策、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国内骨关节企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
3.4.冉冉升起的运动医学,一级市场受追棒
运动医学产品主要是治疗骨和骨之间的软组织,比如跟腱,韧带,半月板,肌腱。
现在运动医学手术微创关节镜下进行已经是共识,关节镜微创手术切口小创伤小,一方面可以确认某些疾病如滑膜皱襞综合症,另外一方面通过关节镜施行以往开放性手术难以完成的手术如半月板部分切除术、踝距骨软骨损伤清理等。国内单独开设运动医学科室的医院都是传统骨科强势的医院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大部分医院仅是把运动医学单独设立在骨科下面。目前,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官网显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病房床位68张,年门诊量达7万余人次,年手术量4500余例并逐年增长,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ACL重建手术)每年已经超过1400例,居全国首位。据IQVIA统计,目前我国的关节镜保有量约8000台,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据Millennium统计,关节镜手术台数开展而言,美国2018年有约600万台,而中国仅有85万台。
据IQVIA统计,2015-2017年,美国运动医学占整体骨科比例为23%,但是增速仅有1%,而中国运动医学占骨科市场的15%,增长为15.4%。而根据Millennium,中国2018年运动医学市场规模为21.2亿元,关节镜占比超过一半,预计2021年增长到39.1亿元,复合增长22.63%。目前运动医学主要是外资为主,包括施乐辉、强生、锐适医疗Arthrex、Conmed等。
3.5.颅颌面外科:骨科非主流的小细分行业
骨科系列的颅颌面外科,主要指的是颅颌面的固定不同骨头而用到的器械,包括螺钉、钛板、钛网、金属接骨板等,此外,在少儿的颅颌面外科,由于儿童的生长特性,会有以聚乳酸为主要材料的可吸收钉板系统,目前主要是外资为主。在颌面外科,甚至产品会用来作为整形用。
目前,该领域还没有系统的市场统计,而根据医疗器械蓝皮书统计神经外科的耗材,神经外科2015年收入26亿元,并在2016-2020E将会以10-12%的速度发展。
目前,提供神经外科固定产品的主要公司包括西安康拓、天津康尔、宁波慈北、上海双申、江苏双羊、迈普医疗、强生医疗、美敦力、史赛克等,国产为主,市场规模约5亿元。颌面外科则主要是强生医疗、德国马丁等外资厂家。
从国内神经外科固定领域龙头企业西安康拓来看:西安康拓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为国内神经外科固定领域的领先龙头公司,其一直专注于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颌面外科、口腔科、普外科等高端植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主要用于开颅术修补固定以及其它原因所致面部骨组织缺失再造等。在神经外科颅骨修复固定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在国内外有200多家经销商。产品目前已通过了欧盟的CE医疗器械认证,已出口20多个国家,远到南非、秘鲁、智利、西腊、墨西哥。2016年收购了已成立发展了20多年的美国先进骨科生产企业Bioplate.Icn公司,Bioplate是全球知名的颅颌面外固定系统提供商,2013年前强生医疗一直是其全球总代。康拓并购Bioplate之后,升级了技术,并加快了全球化销售的步伐。另外,其个性化的PEEK(聚醚醚酮)颅颌面骨固定系统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家取得三类植入器械注册证的产品。西安康拓的PEEK(聚醚醚酮)钉板系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取得三类植入医疗器械证的产品,是目前颅颌面外科最优的材料。
4.1.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增高,老年疾病高发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随着年龄增长,骨科的患病率会越高。2017年60岁以上的人口为2.41亿,占比17.3%,预计到了2025年,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3亿,占比19.5%。并且,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从1982年的67.8岁,到2015年的76.34岁。
而骨科疾病患病构成,60岁以上人群患病占比44.1%。而14岁以前骨科疾病占比低,而到了15-44岁骨科患者的占比到了20.8%,到了45-59岁占比进一步提高到32.3%。而从居民的两周患病率来看,以卫生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为例,35-44岁的是12.4%,而45-64岁的患病率是24.3%,到了65岁以上则两周患病率为62.2%。老龄人群是患病的主要群体。
骨科疾病高发,以关节和脊柱为最常见病例,以山西某一家三甲医院的门诊数据做分析。根据《山西某三甲综合医院骨科门诊患者病种调查分析》,2016-2017年骨科门诊共5.9万病例,骨科疾病主要以关节疾病和脊柱疾病为主,骨科排在前五位的病种为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折、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其中腰椎间盘突出从2016年的12.8%上升至2017年15.12%,增加2.32个百分点,上升趋势明显。这是比较典型的国内三甲医院骨科的门诊代表,从中也可以看出骨科疾病的分布状况。
4.2.政策层面驱动进口替代和龙头集中
两票制政策去中间流通渠道,产品价格更加透明化,国产产品成本端有优势;耗材紧跟药品带量采购在安徽和江苏已开先河,2020年政策端依旧要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不足惧,量多有规模经济,并且相比其他中小企业产品更加优质,会推动行业进一步集中,对比进口厂家又有价格优势;DRGs陆续试点,疾病组收费,耗材零加成背景下,器械变成医院成本,有利于国产器械的进口替代。
(1)两票制政策去中间流通渠道,医疗器械产品价格透明化
(2)紧随药品集采步伐,耗材集采试点逐渐展开
(3)DRGs国内推行,支付方式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产企业
……
4.3.新技术和国际化驱动骨科行业持续发展
(1)新技术之3D打印技术对骨科行业的驱动
新技术对骨科产品的推动在不断涌现,3D打印技术在骨科治疗中特殊的应用场景应用尤其重要。3D打印指在电脑控制下对塑料、金属、陶瓷、粉末及液体等物料进行接合、融合或堆砌的过程。医疗行业中,3D打印技术一开始只是应用在手术辅助工具例如手术规划模型、定制化的手术导板等,现在已经逐渐被应用到标准化植入物、个性化植入物、定制化假肢,甚至是缓释药物和有生命的人体组织。
骨科植入物因人体差异或者因为疾病种类而需要专门个性化定制,传统的生产技术在制造主要是标准化而非个性化,3D打印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批量生产没办法个性化的问题。例如,骨肿瘤的治疗,每个病人的肿瘤大小形状不一,再结合人体本身的差异,那么标准化的产品是无法满足该需求,中国每年约近2.8万新增骨肿瘤患者一直没有合适的器械产品。传统植入物的大小及形状有限,通常需要大面积移除骨骼及组织,无法精准契合患者发病位置。3D打印技术可根据患者病变的CT数据进行建模,个性化进行植入。另外,3D打印产品在骨关节翻修手术市场中占据优势,因为翻修手术的患者的骨骼及组织结构经过初次手术有所缩减,在翻修手术中进行定位及支撑时较难依靠其参与物作为指引。另外3D打印技术还应用在脊柱外科手术、四肢骨折手术、骨肿瘤切除术、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手术导向模板、个性化内植物、制作个体化骨组织工程支架等方面。尤其是,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在植入物的表面打印复杂多孔结构,多孔结构有利于骨长入,患者的康复更快。
而从政策方面来看,从2017年药监局就开始对个性化定制医疗器械进行研讨,2018年2月份颁布《定制式增材制造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到2019年6月份卫健委颁布《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试行)》。国家为规范定制式医疗器械注册监督管理,保障定制式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从政策层面进行了指导,《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试行)》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2)新技术之机器人对骨科行业的驱动
医用机器人中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分为软组织手术机器人和硬组织手术机器人,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最早是神经外科活检和髋关节置换领域有应用。1985年,机器人辅助定位的神经外科活检手术开始应用,这是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外科手术中的首次应用。IBM的Watson1992年推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机器人——Robodoc,该机器人主要用于髋关节置换,并通过了FDA认证。
美国直觉外科公司生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最成功的案例,其第一代手术机器人于2000年通过FDA审核,至今升级研发设计了五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截至2018年底共计实现4986台销售、累计实施超过500万例手术。其中美国有3196台占比64.10%,欧洲有872台占比17.49%;亚洲有651台占比13.06%;其他地区有267台,占比5.35%,其中中国不到80台。
据普华永道咨询统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2016年约在35-40亿美元,预测到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可实现超过58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而实际上,国际骨科龙头通过并购来切入骨科机器人领域,一方面可以巩固现有骨科业务,带来增长亮点,另外一方面,整个手术机器人增长势头猛,未来骨科机器人可能是骨科耗材的载体平台,如果不提前布局,则有可能导致后续骨科产品进入不了使用的手术平台。
强生2015年开始就和VerilyLife合作开展外科手术机器人项目,2017年7月,强生收购脊柱外科手术公司Sentio,并于2019年收购骨关节机器人公司Orthotaxy;Stryker史赛克于2013年16.5亿美元收购MakoSurgical,Mako系统能针对特定患者进行准确精确的手术,如针对关节炎疼痛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Stryker已经在世界各地安装了650多台Mako机器人。美敦力2018年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azorRobotics及其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平台。ZimmerBiomet捷迈邦美通过以1.32亿美元收购法国机器人辅助外科公司Medtech,,获得了Rosa技术,ROSA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手术平台在2019年1月获得了FDA510(k)的膝关节手术认证,并在3月获得了脊柱手术认证。施乐辉在2016年收购了骨科机器人公司BlueBelt,2017年宣布推出其NAVIO手持式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应用。
国家鼓励各医院设立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支持手术机器人的发展。2017年11月,国家工信部与卫健委发布《关于同意北京积水潭医院等21家牵头医院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探索建立骨科手术机器人使用技术标准和临床应用规范,支持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机构开展。在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建了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实时装机和手术量数据,而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截止2019年8月,已经登记的天智航手术机器人协助开展手术3800台。
北京天智航作为国内第一家骨科手术机器人,2018年营收1.27亿元,增长73%,2019年上半年营收4458万元,增长82.8%,保持较高增速,目前天智航在申报科创板。
目前,国内骨科公司出口产品到海外的体量尚小,但是逐年增长。根据海关出口数据,2018年我国矫形骨科植入器具出口金额4.6亿美元,增长7.29%;大博医疗2018年出口金额6416万元,增长16.82%,处于比较稳定的态势。而根据国际骨科巨头的的经验,产品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是大势所趋,国内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做努力,做大体量,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5.1.大博医疗(002901):骨科创伤龙头,脊柱发力
5.2.凯利泰(300206):脊柱持续补充产品线,微创为特色
5.3.爱康医疗(1789.hk):关节龙头,技术领衔关节行业发展
5.4.春立医疗(1858.hk):关节产品往高端发展,布局脊柱和运动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