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数字和实例表明,我国抑郁症患者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而家庭因素是影响抑郁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远离抑郁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抑郁症低龄化已成趋势
佑佑初一时,妈妈生了妹妹,从此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妹妹身上,特别是妈妈。虽然佑佑理解妹妹小需要特别照顾,但心里依然很不平衡,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本就性格内向的她变得更不爱说话,但这些并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学校,佑佑也不开心,班里的男生经常搞恶作剧,弄坏她的书本和文具,有时告诉老师,老师也只是简单地训斥对方几句,并不起什么作用。佑佑本打算跟妈妈说说这事,可每次看着妈妈忙里忙外,感觉并没给自己说话的机会。
情绪上的极度异常终于引起妈妈的注意,佑佑委屈地告诉妈妈“自己好像病了。”于是,她带到医院,“中度抑郁症”的诊断令妈妈难以相信。
近年来,像佑佑一样有情绪问题的中学生、大学生不在少数,“抑郁”也悄然降临在众多花季少年身上。201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的困扰,抑郁症发病率呈现低龄化趋势,且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一所专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医院,其儿童病房主任、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曹庆久给出的一组数字更具说服力:2010年12月,住该院儿童病房的病人中抑郁症的比例是23%,平均年龄14.3岁;2015年12月,这两个数字分别是45.7%,平均年龄13.8岁;2019年12月,这两个数字为66.7%和13.6岁。
“住院的孩子都有比较重的精神心理方面障碍,从粗略统计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第一,在住院的孩子中,抑郁症的比例有所提高。第二,患有抑郁症孩子的年龄有所降低,10年间降了近1岁。”曹庆久表示,“近年来,在门诊中,经常有小学五六年级甚至更小的孩子来看抑郁症。
家庭是影响病情走向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禁要问,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因何会抑郁?
抑郁研究所创始人、曾经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任可分析认为,一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二是缘于社会精神医疗资源得到极大普及,青少年的厌学、叛逆、自残等行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这两点体现出社会的进步。”
从青少年抑郁的主体分析,除遗传基因外,原生家庭带来的极端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家暴,以及求学过程中的校园霸凌事件,都会引起青少年心理的极大波动。同时,网络上充斥的负面内容也会对青少年心理造成影响。而更为关键的,“当出现问题后,孩子不能从家庭或学校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抑郁情绪长期积累,就会演变为抑郁症。”
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康成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0余年,他表示,从近年来咨询者的情况看,导致青少年抑郁前三位的因素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情绪困扰。“这三方面是问题表象,追溯根源,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离是导致孩子情绪抑郁的根本原因。”
他进一步分析,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过于苛责,稍有不如意就指责谩骂,甚至体罚。这种苛责会给孩子带来压抑和焦虑情绪。另一个情况是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除了保障物质生活外没有任何陪伴和沟通,比如常年把孩子放在老人家里、平时工作特别忙或父母离婚后再婚,孩子在心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对家庭的关爱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孤独感、消极情绪产生。
几位专家同时将青少年抑郁的病因指向了家庭。抑郁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显示,家庭原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首要因素,同时,家人支持是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和病情得以好转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家人影响着抑郁症患者病情的走向。
当下是家长再学习的最好契机
而在这些孩子指责的对象——患病孩子家长群里,记者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无奈、无措和无知。“我家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说话,怎么办?”“我的孩子吃药快一年了,最近又犯了,是有什么地方我们没注意到吗?”“孩子已休学一年,有时候真感觉坚持不下来了。”“500块钱50分钟,一个月挣的钱不够心理咨询的。”“现在孩子动不动就语言暴力,我们整天心惊胆战。”一面是在创伤中挣扎的孩子,一面是在陪伴中无奈的家长。
“在病例中,几乎所有抑郁的孩子都和家长的关系不融洽。一个温暖包容、理解支持的家庭,很少会出现抑郁的孩子。”曹庆久表示,“正如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终生去治愈。”
“这些‘70后’‘80后’家长,他们大多数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也没有接受过什么精神心理教育,面对不知所措的病情,可能会采取逃避、漠然、冷处理的方式,其实也可以理解。”任可对此表示,“但不可行。”
康成经常接触到这样的案例:明明医院都确诊了,家长却说孩子没病。“一方面反映出家长没能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另一方面家长也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面对家庭教育有了问题的现实,害怕孩子受到外界异样的目光,害怕学校不让孩子上学……”
“对于一个想要改变的家长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任可说,虽然孩子不幸得病,但这时候能够引发家长对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孩子个人发展的反思和探讨,“这是一个家庭再学习的好机会。”
药物治标家长才治本
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走出抑郁阴影,让家庭回归正常?众多家长苦苦寻觅着答案。
任可的建议是,第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简单地认为让孩子坚强一点就可以对抗疾病,要让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去解决。第二,家长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陪伴。“在漫长的精神心理康复期,药物只治标,家长才是治本的那一剂‘中成药’。”
康成表示,除了立刻就医外,家长的支持陪伴、家庭氛围的创设,至关重要。
任可最近出版了《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一书,她希望通过近两年对抑郁症患者和治疗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帮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属。(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富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