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无糖饮料成为饮料市场的主流,但是成名的背后,也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核心还是“代糖”是否有害,是否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日前,关于无糖饮料的讨论再一次登上热搜,引发广大网友的讨论。
不过,任何的讨论都需要基于事实的标准,在代糖几乎每个月都被拿出来“抨击”的今天,讨论过后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真正的科普,不求让所有人都认同,但起码不要过分歪曲,妖魔化代糖。
无糖饮料会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
日前,据“央视网快看”微博号发布的视频显示,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代糖食品尤其是很多的无糖饮料,所谓的零糖、零脂、零卡路里的饮料,其实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加了甜味剂,比如说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等,这些含有甜味的代糖饮料,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方面,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的饮料危害会更大”。
不过,有一点很多人忽视了,视频中主任医生说的是“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的饮料危害会更大”,里面有可能二字,就目前来看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证明无糖饮料为何会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无论是热搜话题还是一些人的讨论都有些断章取义的意思。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营养师博主在话题下面指出,这个说法没有证据支持,与喝白水相比,无糖饮料毫无胜算;但与含糖饮料相比(等量对比),无糖饮料肯定胜出。不要喝饮料,尤其不要喝含糖饮料,如果一定要喝饮料,就选低糖或无糖的。
引发血糖升高、更易患糖尿病代糖危害真比糖要大?
无糖饮料的出现,让更注重健康同时又爱喝甜味饮料的消费者找到了替代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销售数据来看,无糖饮料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除了老玩家元气森林之外,可口可乐、农夫山泉等品牌也都推出多款无糖饮料产品。
从此前CCTV消费主张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在五款不同的饮料中,奶茶和果汁熬出了大量的糖浆,碳酸饮料次之,而两款无糖饮料则是有很少的糖浆残留。这两款饮料中添加的甜味剂,也就是代糖,可以用很少的剂量就获得消费者想要的甜度,产生的热量也要少很多,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Wiley》期刊杂志发表的赤藓糖醇研究论文-《含有天然甜味剂赤藓糖醇的溶液的胃排空及其对人体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初步剂量范围研究》指出,赤藓糖醇摄入对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脂或尿酸浓度没有影响。这些特性的结合使得赤藓糖醇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糖替代品,特别是在代谢脆弱的人群中—肥胖和糖尿病患者。
不过,还有人质疑称,代糖或许不会直接提高血糖,但会削弱人体在进食后控制血糖水平的能力,而这个也是此次热搜视频背后的争议点。
如果单从这个研究结果看,更准确应该是说,代糖可能是会通过改变消化道菌群,损伤一部分人的糖耐量,但不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而且,这一研究结果也应该和直接和有糖饮料来进行对比,代糖是可能存在风险,但糖确实明确有风险。
此外,该研究还指出,代糖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差异性很大,其对不同人群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索。但一些代糖反对者在发文引用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可能”等字眼,忽略了样本量,不是所有人都是同样的结果,而是直接给出了代糖更有害的肯定结论。
无糖饮料已成趋势客观看待代糖的发展
多项数据已经指出,无糖饮料也逐渐成为未来的主流。《2021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就指出,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保持增长势头,预计未来5年内实现翻番,2025年增至227.4亿元规模。与此同时,可口可乐二季度报数据也显示,无糖可口可乐全球单箱销量增长12%,成为旗下所有品类的增长冠军。
作为一种添加剂,代糖是经过批准的,经过很多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各种毒性测试,在一定的剂量内使用也都是安全的。对于代糖,我们允许市场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各种争论和研究,也将让消费者对自己健康更加了解。但是,一切的争论都应该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而不是断章取义,拿来专家的部分话语,扣掉一些字眼来做论据。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为防止超重、肥胖或龋齿,2019世界卫生组织(WHO)就糖摄入量指南草案建议,成人每天的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约合6茶匙,25g左右。风险要看与谁对比,如果追求健康,喝水肯定是最好的,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糖饮料的含糖量大多都超过25g,而代糖饮料则是能在满足口感的同时,降低一些危害。
未来,甜味剂取代糖是趋势,可能一些饮料品牌不愿意接受这一结果,但这是消费者为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做出的选择。当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甜味剂在某些层面也正处于研究阶段,也不是完全无害,并不等同于完全无糖,只是替代糖来满足消费者对于甜味口感的追求,因此还是要有节制的食用,选择天然的甜味剂,适量才最好。